凡發(fā)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fā)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鳳凰新聞、網(wǎng)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fā)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zhuǎn)載原創(chuàng)文章的可申請授權(quán)(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濟源是濟水的發(fā)源地,濟水作為古代四瀆之一,很早便被列為國家的祭祀內(nèi)容之一,兩千多年來,延綿不絕。 望祭——祠——廟 在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時代,古人相信天地鬼神、名山大川,皆有神靈主宰,故而祭祀他們,以保佑國家長治久安,這是古人的信仰。為了便于祭祀,分出主次,便要給這些名山大川劃分等級。祭祀的規(guī)格按照等級不同,祭祀的禮品、器物也有所不同?!妒酚洝分幸谩吨芄佟分裕疤熳蛹捞煜旅酱蟠?,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可見至少在周朝,對于四瀆的祭祀是享受諸侯待遇標準的,那么濟水的待遇等級,還是蠻不錯的。但是在當時主要是采用望祭,就是不必親自到達,在其他地方對著濟水所在的方向遙空祭拜一下,有這個意思就行。 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便開始巡游天下,并祭祀天下名山大川,在《史記》中對秦代祭祀,作了一個說明,是說從五帝到秦代,天下名山大川,有時在諸侯境內(nèi),有時在天子的領(lǐng)地,祭祀之禮有輕有重,秦始皇便下令由祠官祭祀,也便于記住名山大川的方位,并規(guī)定了祭祀的時間與祭祀物品。當時對于濟水的祭祀規(guī)定是,每年春季要祭祀一次,但是如果冬天天暖河水不上凍,秋季干旱河水枯竭等等各種異常的天氣情況要隨時祭祀,祭祀用的東西是大牛小牛各一頭,還有其他一些牲畜,珪幣等。史載:“崤山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濟,曰淮…...”,可見對于濟水的祭祀,當時已經(jīng)有固定的場所“祠”了。到漢代便有明確的記載“濟于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jié)侍祠”,漢承秦制,應該相差不大,都是派大臣前去,畢竟皇帝親自去祭拜,天下那么多名山大川,也不太現(xiàn)實。 從周代的望祭,到秦漢開始設(shè)立“祠”,皇帝派使臣前去,對濟水的祭祀方位,一步步具體化,范圍逐漸縮小。直到隋開皇二年,在濟水源頭設(shè)立濟瀆廟,一直到清末,濟水祭祀地點再無變化,從祠到廟,建筑規(guī)模開始呈現(xiàn)恢弘之勢,規(guī)格禮節(jié)日益隆重。 附祭北海 中國古人心中有著天圓地方的概念,認為中國之外有東西南北四海,也要定時祭祀。北海這個地方在古人心中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渤海,一個是貝加爾湖(今俄羅斯境內(nèi)),在秦漢之前的北海多指渤海,秦漢以后多指貝加爾湖。能將北海列入自己的國家版圖,也是歷代帝王的政治意愿,畢竟那里太過遙遠,只有在國力強盛的時代,才有機會收復,哪個帝王不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代英主呢?想當年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封狼居胥,飲馬瀚海(貝加爾湖),造一代漢武盛世,后代皇帝怎不希望自己也能創(chuàng)造如此大的功業(yè)呢?但是一切還要靠實力說話。 如果國力不勝,北海不在疆土之內(nèi),但是又不能不祭,怎么辦?古人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在濟瀆廟內(nèi)為北海神設(shè)立祠堂,在祭祀濟水神的時候,順帶把北海神也祭祀一番,這便解決了北海神無法祭祀的問題,也圓了皇帝的夢想,于是濟瀆廟成為一廟祭祀二位水神的地方。 祭祀改革 濟水的祭祀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一帆風順,其中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革。比如在祭祀北海神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過去對于四海的祭祀采用的是望祭,如何祭呢?“筑壇望祭”,就是筑一個大土壇,在上面舉行儀式,這便造成一個問題,每次大動干戈把土臺建好了,祭祀時候用一下,完后便不再使用,時間一長,風雨侵蝕,泥土坍塌就又不行了,年年如此,勞民傷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至唐代。唐貞元十三年(797年),皇帝派欽差大臣前去祭祀,廟中主事向濟源的縣尹建議修建一個北海神殿,永為祭祀之所,當時的欽差大臣十分支持,后北海神殿建成,至此不用浪費人力物力筑土壇了。 第二個改革,是祭祀器具的改革。當時祭祀濟瀆北海二神所用器物一百二十二種,每次祭祀后多有損耗,需要先請示上峰,再去洛陽采購,來回一百多里,路途遙遠,途中還要繳納稅錢,很是不便。濟瀆廟的主事給縣令建議制作結(jié)實耐用的木質(zhì)器具,以節(jié)省費用。也許是天意,那年濟瀆廟中的樹木多有被大風摧折的,縣令便派人就地取材,制作了很多祭器。在《濟瀆廟北海壇祭品碑》中記載:“濟瀆北海壇二所新置祭器及沉幣雙舫新器物等一千二百九十二事?!边@項改革節(jié)約了大筆資金,是個不錯的主意,很是啟發(fā)后人。 第三個改革,投沉祭祀的改革。古代山川祭祀,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濟水祭祀的最后一道程序便是向濟水內(nèi)投沉祭品,這些祭品或是帛書或是錢幣等,這倒不是什么難事,但是這種投沉儀式,需要人駕船至于河中心,再將祭品投下去,那就需要找個船,但是一般的船還不行,需要用的這種船,是雙舟并列的一種船,古人稱之為“舫”。這就難辦了,本身北方內(nèi)陸地區(qū),船本就不多,還要用那種叫“舫”的船,就更不好弄了。不過好在濟源還有,在什么地方呢?沁河渡口,那里有這種船。于是百姓們駕車到數(shù)十里外的沁河渡口,費好大的勁才把那家伙弄到這里,早已是汗流浹背。然后還要把“舫”打扮得“花枝招展”,最后欽差大人乘著“舫”駛向河心,開始投沉,向濟水神祈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完了,還得需要百姓們勞神費力再送回去,好麻煩的。濟瀆廟的主事,在這件事上也向縣令大人提出了建議,得到了同意,最后在制作木質(zhì)祭器的時候也制作了一個“舫”,以后不用再去沁河渡口借了。 第四個改革,祭祀潔凈之變。在濟瀆廟主事未曾提出變革建議之前,每次的濟瀆祭祀大典,除了需要到洛陽采購一部分東西外,還需要向當?shù)氐陌傩战枰恍┘揖?,供桌,火爐,食案等物件,但是祭祀結(jié)束后,送還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打碎,損毀,丟失等問題,多有不便。另外考慮到祭祀的器物要干凈,是對神靈的尊重,借來的往往無法保證,所以,有必要改變這種情況,于是濟瀆廟主事,向縣令提出這個問題,更加堅定了濟源縣令要專門制作一套器具的決心,最后終于新置器具將這個問題解決了。 一張建筑布局圖 在濟瀆廟里有這樣一個碑刻,全稱是《濟瀆北海廟圖志碑》,當今天的我們看到這幅圖時,一定會非常驚訝:這不是一張建筑效果圖嗎?還是空中鳥瞰的角度,立體感還很強,讓我們不由得佩服古人的智慧及高超的畫技,能把濟瀆廟的整體建筑布局和樣貌畫得如此逼真。此圖的年代是明天順六年(1460年),我想不論是百姓還是達官顯貴,看到這幅圖,即便沒有游覽完濟瀆廟,也可以對濟瀆廟的大致情況了然于胸了。我想如果不是濟水神和北海神的尊貴地位,怎么會有這樣一張美麗的建筑布局圖呢?碑上刻字已是費力,何況要刻一幅畫?這需要雕刻者多么小心翼翼,費多少時日才能完成啊?今天的我們看到這幅圖,對比今天的廟宇留存,什么建筑沒有了,什么建筑今天還在,就會一目了然,比起挖遺址,查古籍,要方便得多。不得不說濟瀆廟留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財富。 瀆令的設(shè)置 在隋代實現(xiàn)中國統(tǒng)一以后,曾經(jīng)一度讓巫覡來管理岳瀆事務,巫覡是由上古原始宗教里的神職人員演化而來,至商周逐漸成為固定的職業(yè),被國家所用,后來神權(quán)衰落,皇權(quán)加強,加上佛,道興起等,巫覡的地位日益衰弱,但是在隋代,對巫覡仍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四瀆的祭祀他們是重要的參加人員。 在唐代則有瀆令來管理四瀆祭祀,瀆令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官職,你如果去百度也無法查到對瀆令的專門講解,這個職務在唐代的官員體系中出現(xiàn),而他的全稱是岳瀆令。其職務級別是正九品上,和校書郎同級(校書郎,工作內(nèi)容和校對員差不多,但是屬于國家級別的校對員)。我們可以看出岳瀆令的職務不高,但是屬于有編制人員。 我們今天對岳瀆令的理解,便是五岳有岳令,四瀆有瀆令。在《新唐書·百官志》里記載:五岳四瀆令各一人,祝史三人,齋郎各十三人?!闭f明正式的國家工作人員十七人。側(cè)面看出當時的祭祀規(guī)模之龐大,不過個人感覺還是有點多了,在唐貞元年間發(fā)生了變化:“瀆令一人,祝史一個,齋郎六人”,人員還是精簡不少。而至宋代又繼續(xù)精簡,《宋史》:“詔岳、瀆并東海廟,各以本縣令兼廟令,尉兼廟丞,專掌祀事”。這下更是精簡人員,不再專職,都用成兼職了,一來說明王權(quán)對祭祀的強化,行政管理加強;二來可能說明國家的財政在岳瀆祭祀上逐漸理性化,注重節(jié)約。自元代開始,便將祠廟的管理交由僧道管理,明清亦是如此。 朱元璋的改革 在濟瀆廟內(nèi)有一通高大威嚴的石碑——大明詔旨碑,這個碑是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命令刊刻的,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根據(jù)碑文記載,我們知道了立此碑的緣由。 濟水祭祀興起以來,歷代皇帝經(jīng)常對濟水神進行加封,比如濟水神的封號“清源公”“清源王”“清源善濟王”等等,朱元璋即位后,一舉改變了歷代對濟水神加封的制度,朱元璋認為,“高山廣水”皆受命于天帝,我們都是人,怎么可以在神的面前隨便加封號呢?這不是對神的不敬嗎?于是乎頒布詔書,進行一體更正,可以說朱元璋在這件事上還是非常具有改革意識的,對后世影響很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人們的過度祭祀,隨意加封的習俗。 在朱元璋即位后,就對全國各地歷代神祇、名山、大川、忠臣、烈士等祠所進行了全國性的摸底調(diào)查,并登記造冊,對不符合或者不被國家認可的祭祀,俱被看作“淫祀”,一律禁止,并將國家祭祀規(guī)模劃分為大祀,中祀,小祀三個等級。當然,這可能也與朱元璋早期長期與白蓮教、明教等打交道,從實踐中知道宗教的利弊之處,所以必須進行規(guī)范,也有保朱明王朝不受“異教”影響之意。 當然,對于濟水祭祀,還有濟瀆潮賜,濟水神顯靈等文化,留給后人無限遐想,通過一座皇家水神廟讓我們了解了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了解了古人的思維,及帝王登基,太子冊立,征戰(zhàn)等等許多歷史事件都會在這里找到蛛絲馬跡,讓我們知曉昨日的風云。當一切都已遠去,讓我們掩卷長思,細品一下濟水悠久的文化吧。 張?zhí)煊睿?河南濟源人 。愛好旅游、讀書,閑暇之時喜歡寫作,曾有作品發(fā)表于《濟源晨報》《大河文學》《精神文明報》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