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仍有所不知、不足,是可貴而賢明的人。不懂還偏偏自以為是,這才是人的缺點和瑕疵。圣明的人不會犯這樣的毛病,他深知這是害己害人的禍根。把不知、不足作為缺點來克服,不斷地完善自己,便可走向圓滿自足。 對于任何一個生命個體而言,沒有誰是全知全能的。俗話講:“活到老,學到老?!?莊子云:“吾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無不體現(xiàn)治學之道。所以在求學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謙卑,真誠。即使作為老師,我們同樣也會有諸多的不足,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不恥下問,要勇于說:“對不起,這個部分我不懂,我需要學習!”這便是求學之道。同時也不得不提出,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這個學術(shù)分工越來越細化的年代,專業(yè)度才是制勝的法寶。 第七十二章 無厭所生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當人民受不了統(tǒng)治者的威壓時,那么,就會起來抵抗權(quán)威。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壓制人民的謀生之路。只有不壓迫人民,才不會招來人民的厭惡。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而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自見、自貴,而保持自知、自愛。 圣人愛惜自己,卻不自視清高。一個人如果總是自視清高,就可能脫離現(xiàn)實,總是感覺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污穢和庸俗。所以,自命清高不可得。同時,老子主張“以人為本,以德化民”的管理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無為”的哲學思想。 第七十三篇 勇于不敢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an)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若勇于表現(xiàn)自己,而無所顧忌,就會招來殺身之禍;若能表現(xiàn)柔弱,謙下、無為、不爭,就能保全自己。這兩者,一種利己,一種害己。上天所厭惡的,又有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呢?即使是得“道”的圣人也很難知其究竟。自然的法則是:無需透過爭斗,即可獲得勝利;無需通過言辭,即可獲得響應;無需透過召喚,萬民即可自動歸順;逍遙處之,便可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上天的道法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wǎng),雖然看起來似有若無,稀稀疏疏,卻無任何疏忽漏洞之處。 肆意妄為,以自我為中心,往往會招致失?。豁槕匀坏囊?guī)律,不以主觀意識為轉(zhuǎn)移,一切謹慎從事,才能自利利他。瑜伽講“合一”,有兩層含義:第一就是去除對自我的執(zhí)著;第二就是與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相應。“我心”即“佛心”、“道心”、“奎師那知覺”等。 第七十四章 代斲(zhuo)傷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如若人民連死都不怕,你又怎能以死來脅迫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怕死,對于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應該把他們抓起來處死,看誰還敢來做壞事?上天自有掌控生死業(yè)報的法則,如果昏庸的統(tǒng)治者濫用職權(quán),殘酷虐害、鎮(zhèn)壓民眾,濫殺無辜,這種行為就好象原本不懂木工的人,代替雕刻大師從事木匠工作,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俗話講:“人的命,天注定?!辫べぶv業(yè)報法則。業(yè)報法則即是自然的一種永恒規(guī)律,順應自然才是長久之計,人為的妄加干預,遲早會殃及自身。 第七十五章 無以為生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人民之所以會遭受饑荒,是因為統(tǒng)治者苛捐雜稅太多,所以才吃不飽。老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tǒng)治者奉養(yǎng)過于豐厚奢侈,將民脂民膏都搜刮干凈了,人民無以為生,所以難以治理,故而輕死去冒犯法律。因此統(tǒng)治者如果能恬淡生活,不求奢華厚養(yǎng),不貪污腐敗,往往更顯可貴圣明。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碑斘覀円砸环N有為的方式施加于人時,就不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那就是一種掌控。有欲望才會有掌控,掌控往往會帶來抗拒。因為人性生來是渴望自由的。修行,還是需要不斷培養(yǎng)自己博愛恬靜的胸懷。 第七十六章 木強則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萬物草木活著的時侯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會干枯變硬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才屬于存活的一類。因此,軍事強大,就可能因為自恃輕敵,往往會失敗陣亡,樹木高大粗壯就容易被砍伐折斷。 凡愈是強大的,往往處于劣勢,而愈是柔弱的,則往往居于優(yōu)勢。 “柔弱勝剛強。”人生在世,不可逞強斗勝,而應柔順謙遜。這便是老子的處世修養(yǎng)。 俗話講:“滿招損、謙受益。”當一個人達到生命的頂峰時期時,就應該“守柔”、“謙和”,如此才能化劣勢為優(yōu)勢,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第七十七章 為而不恃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大自然的法則,不是很像拉弓弦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大自然的法則就是:削減過多的來補給不足的。可是在人世間,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往往是剝削窮者、弱者,而去巴結(jié)、奉養(yǎng)那些有權(quán)、有勢,有錢的人。誰又能夠把自己多出來的,拿出來幫助天下窮苦、有需要的人呢?那只有得“道”的圣人了。因此,得“道”的圣人雖有所作為但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不愿意彰顯自己的賢德。 “平衡”不僅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瑜伽追求的至高境界。具有高深德行的人往往比較低調(diào),不會去炫耀自己的功德。不獨享榮耀,說穿了就是不去威脅別人的生存空間,因為你的榮耀會讓別人變得暗淡,產(chǎn)生一種不安全感,而分享、感恩,謙卑,可以使人心得以平衡。 第七十八章 受國之垢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闭匀舴?。 天下沒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卻沒有任何東西在攻擊堅強之物時,能比水更勝任。因為它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弱能勝強,柔能克剛,天下人沒有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但沒有人能踐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說:“能夠承擔整個國家的屈辱者,才能成為一國的君主;能夠承擔整個國家禍患的人,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如此一句合乎正理的話,就好象如同反話一樣。 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相反相成的?!按笾侨粲蕖薄ⅰ安粻幖礊樯蠣帯?、“無為而不無不為”、“柔弱勝剛強”、“正言若反”等,無不體現(xiàn)一個事物的陰陽兩面。 萬事萬物的陰陽兩面又是彼此統(tǒng)一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就像文中所提:若能忍辱負重,才能不斷擁有“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成就。 第七十九章 常與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勉強去調(diào)和了深仇大怨,心中必定仍有些許不滿,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處理方式呢?正如圣人雖持有借據(jù)存根,但并不會強迫欠債者償還。所以,有德行的人就好象持有借據(jù)的圣人一樣寬容仁慈,而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索取。上天沒有偏袒之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 不要輕易的激化矛盾,積怨太深,就難以真正的和解。上天對所有的人都是沒有偏私,公平公正的,并不會對某個人有特殊的感情,積德行善的人,之所以會得到上天的庇護與恩典,是因為他們順應了自然的規(guī)律,是他自身努力的結(jié)果,一切皆因果。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土小,人民少。這樣的國家就會更珍視人民,如此人民不會被用來作奴隸,也不會被武裝起來去打仗,因此再多的武器也用不上了。這樣一來老百姓也不會背井離鄉(xiāng),移居遠方了。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必要乘坐它,因為沒有人要遠走他鄉(xiāng)去避難;即使有鎧甲和兵器,因為無需打仗,也就沒有太多的地方來陳放。讓百姓恢復純樸自然的生活,這樣,即使吃著粗茶淡飯,也會覺得味道甜美;即使穿著樸素,也會覺得很漂亮;即使房舍樸實無華,也覺得安全舒適;保持著原始古老的風俗,卻能怡然自樂。鄰國之間可相望得見,連雞鳴狗叫的聲音都能聽得見,彼此之間卻從來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與摩擦。 瑜伽從本質(zhì)上講求的是回歸本然、回歸本心。如《三字經(jīng)》所言:“人之初,性本善?!钡S著物質(zhì)文明極大的發(fā)展,人們涉世越深,我們的覺知就越容易被玷污,感官向外,貪欲增加,與孩提時的純真快樂就會越來越遠了。如果站在天道或修行者的角度來看,“小國寡民”就會更容易將人的思想境界、修為維系在一個質(zhì)樸,安定,無欲無求的境界。這就好像是一個企業(yè),越小的企業(yè),資金成本越低,抗風險的能力就會越強,盲目的擴大規(guī)模未必能收到意想的效果,但也不排除順其發(fā)展起來的企業(yè)。試想:每一個小國的最高領(lǐng)導人都像是老子般的圣人,人民都過著世外桃源、田園風光的生活,人民都純樸自然、清心寡欲、謙下不爭、無私利他,豈不就是人間的天堂?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實的話并不一定動聽,聽起來悅耳并不一定是真話;一位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并不喜歡與人巧言爭辯,相反,總是喜歡與人爭辯是非的人,往往不是一位好的修行者。真正的智者,并不會賣弄自己的淵博,總是炫耀自己什么都會的,往往并不是真懂。圣人不存占有之心,他會盡力地幫助別人,給予的越多,自己感覺就越充足;上天的運行法則是:利益眾生而不會傷害他們。圣人的處事法則也是在效法天道;服務于大眾,而不與大眾相爭。 喜歡聽贊美的話,厭惡聽批評的話,這大概是人性的缺點吧。所謂“忠言逆耳”,對于不好聽的話,若能虛心聆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冕,便是為人處世之道。 修習瑜伽,其實是在修心,即便是現(xiàn)在我們做大量的瑜伽體式,也是在借由身體的練習達到修心的目的。瑜伽的八支分法,也稱王瑜伽,最早是君王的修煉方法,八支分法的最高階是三摩地,即解脫、開悟。所謂的解脫就是一種“無我”的境界,如此,原本“小我”所執(zhí)著的一切欲念也就消失了,這樣就能達到真正的“無私和無為”。那便是慈悲心、仁愛心、平等下的當下。 瑜伽中我們常常講“梵我相聯(lián)”“天人合一”,那便是猶如老子所講的:圣人效法天道,要做到像上天一樣,利益眾生、服務于眾生。 現(xiàn)在,請您完全的靜下心來,閉上眼睛,去覺知和感受,在這個天地之間,在這個浩瀚的宇宙星空之間,仿佛有一份濃濃的能量正滋養(yǎng)著我們的身心,將我們彼此包裹——那便是愛,無條件的愛!
|
|
來自: 巴瓦瑪依圖書館 > 《瑜伽與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