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秋夜”是秋天的夜晚”,“ 將曉”是天將要亮的時候,“籬門”是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是出門感到一陣涼風(fēng)。詩題的意思是:在秋天的夜晚,天還沒亮的時候,詩人步出籬門,感受到吹來的涼風(fēng)有感而發(fā)。 這是組詩中的第二首。這首從大好河山起筆,以樂景寫哀情;以遺民南望收筆,以他心寫我心,表現(xiàn)了詩人蒼涼悲憤、忠貞堅定的復(fù)雜心情。 首句“三萬里河?xùn)|入?!?,寫黃河之壯美。古詩里的“河”一般都是指黃河,“三萬里”是形容黃河之長,“東入?!笔切稳蔹S河之壯。中國人眼中的黃河,不僅是母親河,更是民族魂。她源遠流長,雍容大度;她永不停歇,亙古不變;她一瀉千里,勢不可當(dāng);她九曲回環(huán),奮勇向前。詩人筆下的黃河博大、壯美,一個“入”字,又添靈動。 次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寫華山之雄峻。這里的“岳”指西岳華山?!拔迩ж稹笔切稳萑A山之高,“上摩天”是形容華山之險。華山不僅在地理上和黃河構(gòu)成了縱橫中原的山河形勝,在人文上也和黃河一起代表著文明的源頭。很多人認(rèn)為“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于華山。詩人筆下的華山,高峻、雄偉,一個“上”字,又添奮發(fā)。 三四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寫人民之傷痛?!斑z民”指在金占領(lǐng)區(qū)卻認(rèn)同南宋王朝統(tǒng)治的人民?!昂鷫m”指金人的統(tǒng)治。“王師”指宋朝的軍隊。中原人民在金人統(tǒng)治下眼淚都流盡了,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原來壯美雄偉的河山都已淪陷,北方大半國土已在金國鐵蹄之下。黃河與華山是詩人難圓的夢,如今夜不能寐,仰望星空,眼前卻分明是中原的樣子。這兩句運用了強烈的對比。一邊是遺民眼淚流盡;一邊是胡塵遮天蔽日。一邊是被遺棄的人民在苦苦南望;一邊是如“等待戈多”一般永遠等不到的王師。強烈的對比構(gòu)成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就是民間與朝廷之間心理巨大落差的反映。詩人巧妙地用“遺民”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用百姓視角來看待政治問題,把國破家亡之悲,王師北伐之盼,朝廷無為之恨都融入詩里。也許,題目中的“涼”不是秋涼,而是內(nèi)心的悲涼;也許題目中的“曉”也不是天欲曉,而是炙熱的愛國心。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極言北方河山之壯美,如此江山卻落入敵手,把最美好的事物毀滅,制造強烈的悲劇色彩。后兩句抒情,極言北方遺民之悲愴,如此人民卻淪落他國,用他們的呼喚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詩人用理想中美麗山河與現(xiàn)實的淪落胡塵對比,表達對祖國的熱愛與對權(quán)貴的憤恨。整首詩氣勢宏大雄偉,詩境蒼涼悲憤,具有巨大的情感沖擊力。 小貼士: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是陸游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表現(xiàn)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其詩如下: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華山與中華文明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華山最早見于《爾雅·釋山》?!端?jīng)·渭水注》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故“華山”即“花山”?!栋谆⑼x》載:“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書經(jīng)·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后人推測應(yīng)該是黃帝在此與各部落酋長會盟。華山作為最早受祭的“神山”之一,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古時,人們稱華山“疑為群仙聚居之府”,尊華山神為掌管西方的神和掌管秋天的神。史書上有“唐堯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的記載。作為一種制度而祭祀西岳華山,則始于秦始皇,定于漢武帝,“隨之以降”。作為華山文化的一部分,華山祭祀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深刻的內(nèi)涵和豐富多樣的形式。近現(xiàn)代學(xué)者多認(rèn)為“華夏”“中華”以華山得名。清代著名學(xué)者章太炎認(rèn)為:“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國以華名就是因華山而得。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边@充分說明華山在中華民族發(fā)展中的突出地位。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主流精神,彰顯著積極向上、堅韌不拔的精神氣節(jié),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
|
來自: 昵稱4X6owk9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