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有才能”的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很努力?!恫拍茏儸F(xiàn):如何發(fā)掘、利用自己的才能》 小伙伴們,大家好!今天是7月1日,我們堅持共同讀書的第182天。感謝關注我,希望我們在彼此陪伴中堅持向自己的夢想前進,實現(xiàn)自由。 以前報過挺多班的。有的剛開始就展露出天分,讓老師頻頻夸贊,自己也感覺頗有才能,有的則是真正的短板,學出了痛苦面具。 但最終結果是什么呢?最后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都差不多… 所以有時候我們所以為的有才能,或許并非是真正的才能。 你是否清楚“才能”的本質(zhì)是什么?如何將一個人的才能變現(xiàn)?你是否感覺自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你是否懷疑自己是一個有才能的人? 你又是否曾經(jīng)覺得“自己沒有才能”呢?曾經(jīng)羨慕過那些“生來就才能出眾的人”呢? 坪田信貴在他的《才能變現(xiàn):如何發(fā)掘、利用自己的才能》中告訴我們,我們平常所說的才能,是一種結果。 那么關于才能作者到底說了些什么內(nèi)容呢?下面我們一起去書里看看吧~ 推薦理由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的才能是否能夠變現(xiàn),取決于三個提供變現(xiàn)動力的因素:情感、欲求和認知。 作者將個人才能的發(fā)掘和利用,融入到個人學習和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加以綜合分析和考察。 根據(jù)書的內(nèi)容,我們知道,基于心理學研究和分析,結合作者親歷的實際案例,系統(tǒng)而完整地展現(xiàn)出一個人如何讓自己的才能變現(xiàn),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作者在大學讀的是心理學,掌握了人類心理活動的各種相關知識。之后,他回到日本,成為一名補習班講師。 作為補習班講師,他曾經(jīng)輔導過1300多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接觸過很多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才能而唉聲嘆氣的學生和家長。 他首先努力去證明,把人分為“有才能/沒有才能”“腦子好使/腦子笨”“聰明/不聰明”這種二元論的觀點是錯誤的。 他認為,大家都會下意識地這樣進行劃分,但實際上很難截然分開。
看過大量數(shù)據(jù)之后,我確信了一點:所謂的才能,其實只不過是結果而已。 不僅如此,他還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思考關于“才能”的各種問題,并且進行過各種嘗試,可謂是“才能研究家”。
另外,他還參與了許多人才培養(yǎng)以及組織改革方面的工作,所以也會把管理學的視角運用到書中。 所以由他來指導大家怎么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可以說是非常合適了。 就像作者所說,才能,是每個人都有的。大家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發(fā)現(xiàn)才能、發(fā)揮才能而已。 無論是對于自己的才能,還是對于自家孩子、學生、部下、后輩的才能,都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也想深入挖掘自己的才能,那么這本書推薦給你~ 精彩導讀在第2章里,我從“墊底辣妹的老師”的視點出發(fā)——也就是說,根據(jù)我輔導過1300多名學生的經(jīng)驗,講述如何發(fā)揮個人才能的具體方法。 第3章是關于人才管理的。 在第4章里,我會介紹自己見過的具有“一流才能”的事例,探討一下“成功者”或“天才”和我們這些“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之處。 作者以馬拉松為例進行說明。 然而,第三次馬拉松,你跑到20公里時中途退出了。那么問題來了:這算是“退步”嗎? 我的回答是:“不,這也是在穩(wěn)步提高能力。” ——只要你在上次中途退出后再次往前邁步,哪怕只跑了10米,那一刻就已經(jīng)得到了成長。 所謂“Why型”,顧名思義,就是糾結于“為什么?”——“為什么沒有上次跑得多?是因為我缺乏才能嗎?” 而被認為是“天才”或“有才能”的人,則是用“How型”思維進行思考。 就以馬拉松為例吧。 How型思維的人并不糾結于“跑了多少公里”“是否跑完全程”之類的結果,而是享受瞬間的變化及其過程。他們跑馬拉松,不是為了檢驗自己能不能跑,而是因為感覺快樂所以才跑。 所以,他們自然會考慮:“下次怎樣做才能更快樂呢?” 其實,這次雖然只跑了20公里,但平均速度也許比上次跑35公里時要快。這時候,How型思維的人就能從中感受到喜悅和價值,而Why型思維則無法從中發(fā)現(xiàn)價值,因為他們只會受結果的左右。 現(xiàn)在以考試為例來看看。 Why型思維的人,根據(jù)自己的偏差值選擇報考學校,想著“只要降低標準就能考得上”。這樣一來,就失去了努力提高自己的動力。 “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因為自己沒有才能?!薄盀槭裁茨莻€人能做到呢?因為他有才能?!薄o自己設置上限,正是“Why型”思維的特征。 如果你想發(fā)揮能力、實現(xiàn)才能,就請用“How型”思維進行思考吧?!?/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