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不超過300克,兒童不超過5顆”的建議 是基于“荔枝中含有大量糖分,主要是果糖;大量進食荔枝,果糖積聚在血液中,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造成血糖迅速下降到正常值以下,從而發(fā)生低血糖荔枝病”這一理論,正如下面這位醫(yī)生給出的解釋。 在醫(yī)學上,空腹進食高糖食物誘發(fā)的短暫性低血糖現(xiàn)象被稱為“反應性低血糖”,在過去也稱為“食餌性低血糖”。 然而,荔枝病為“食餌性低血糖”的理論缺乏科學證據(jù)支持,至少存在以下數(shù)個不能自圓其說的致命性錯誤;并且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被我國進行的科學試驗所否定。 空腹狀態(tài)下吃任何單純的高糖食物都有可能誘發(fā)反應性低血糖一個問題是,在空腹狀態(tài)下,健康人吃單純的高糖食物(只含糖不含蛋白質、淀粉成分),特別是飲用高糖飲料,都可能誘發(fā)“反應性低血糖”的出現(xiàn)。 只不過,不同的人對低血糖的耐受性不同,有些敏感的人就會出現(xiàn)饑餓感、心慌、虛汗等“低血糖”癥狀;而另一些人則可以完全沒有感覺。 而不是只有空腹下大量吃荔枝才會吃出這種“反應性低血糖”。 事實是,吃高果糖飲食,血糖水平相對更平穩(wěn)另一個問題是,與荔枝病“食餌性低血糖”理論相反,吃高果糖的飲食后,體內血糖水平比吃高葡萄糖食物更平穩(wěn),反而不容易發(fā)生“反應性低血糖”。 這是因為,第一,果糖不容易吸收。 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在小腸由專門的轉運蛋白轉運吸收。 不同的是,轉運葡萄糖進入腸上皮細胞的載體是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轉運果糖的則是GLUT5 ;然后再由GLUT2 轉運出細胞進入血管。 與GLUT1相比,GLUT5的轉運效率相對較低,而且依賴于葡萄糖的存在才能工作。 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不能單獨吸收高純度果糖,這也是95%的高果糖玉米糖漿作為一種瀉藥(不能被吸收,進入結腸導致滲透性腹瀉)的原因。 如果果糖與葡萄糖同時存在,才能被轉運吸收;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為1:1,吸收效率最高,與葡萄糖的吸收幾乎沒有差別。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荔枝主要含果糖,這些果糖反而不容易被吸收,也就不會導致反應性低血糖,只能會因為滲透性腹瀉而誘發(fā)拉肚腹瀉。 重要的是,果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后,并不會大量滯留在血液中,相反幾乎全部被肝臟“扣留”,在肝臟進行代謝。 更重要的是,果糖也不能直接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 同時,果糖在肝臟的代謝有多個轉歸,其中大部分被直接轉化成脂肪(甘油三酯,這也是長期吃高果糖飲食容易發(fā)生高甘油三酯血癥和脂肪肝的原理);部分被直接轉化成肝糖原儲存;只有約17%被漸次轉化成葡萄糖釋放進入血液。 因此,相比于吃純葡萄糖,吃高果糖飲食,餐后血糖升高更緩慢,幅度更小,由此可能引發(fā)的“反應性低血糖”風險更小。 荔枝中果糖與葡萄糖比為1:1目前國內絕大多數(shù)有關荔枝病發(fā)病機制的“科普”都犯了一個最基礎性的錯誤,即都“一廂情愿”地認為,荔枝中的糖分主要只有果糖,荔枝的高果糖是誘發(fā)荔枝病的根本原因。 事實卻是,荔枝含有的糖分包括果糖、葡萄糖和蔗糖。 盡管不同成熟階段糖分含量不同,但果糖與葡萄糖比例幾乎一直維持在1:1的水平,成熟荔枝逐漸糖化(變得更甜)主要是因為蔗糖轉化為甜度更高的果糖。 而且,由于1分子蔗糖是1分子果糖和1分子葡萄糖縮合而成,不管荔枝中糖分如何變化,最終吸收進入體內的果糖與葡萄糖比例仍然始終維持在1:1水平 。 因此,國內有關荔枝病科普中“荔枝主要含有大量果糖”的這一基石性論據(jù)是完全錯誤的。 喝1瓶可口可樂也能吃出荔枝病?如上所述,不管荔枝中蔗糖含量如何,最終吸收進入血液的必然是1:1的果糖和葡萄糖。 因此,就糖的吸收和吸收后的代謝來說,吃荔枝與吃白糖(主要是蔗糖)完全沒有什么不同。 研究已知,成熟荔枝的糖含量在15%-16%之間,300克荔枝含有45克總糖,其中果糖和葡萄糖各約17克,蔗糖11克。 這樣,吃300克荔枝吸收進入血液的糖與吃1兩(45克)白糖完全一樣。 如果每天吃荔枝超過300克就能發(fā)生荔枝病,那么吃白糖超過1兩也就同樣可以吃出荔枝病。 以可口可樂為例,其含糖量為10.6克/100毫升,500毫升的糖含量就是53克,已經超過了300克荔枝的糖含量。 這意味著,如果每天吃荔枝超過300克會引發(fā)荔枝病,那么,每天喝1瓶可口可樂同樣會誘發(fā)荔枝病。 吃一大塊西瓜就會吃出荔枝???假設,大量吃荔枝吃出荔枝病真的是由于其中含有高比例的果糖,那么,吃蘋果、吃西瓜等果糖:葡萄糖比例更高的甜水果應該更容易吃出荔枝病。 以西瓜為例,荔枝總糖含量15%,西瓜總糖含量6%-9%。 即使按照6%計算,750克(1斤半,一大塊)西瓜的糖含量就超過300克荔枝,其中的果糖倍于荔枝。 夏日,一個成年人一天吃750克西瓜可以說是多數(shù)人的日常,為什么沒有吃出荔枝病呢? 道理很簡單,目前國內流行的荔枝病是荔枝中高果糖所致的說法是錯誤的。 1965年中華醫(yī)學雜志:兒童每天吃3公斤荔枝,連吃3天也吃不出荔枝病事實上,早在1965年發(fā)表在中華醫(yī)學雜志上有關荔枝病的研究論文中,作者就已經通過試驗證明,即使是已經發(fā)生過荔枝病的兒童,每天3公斤荔枝,連吃3天,并再餓上20小時,都吃不出、餓不出荔枝病低血糖。 作者明確指出,“荔枝病并非食餌性低血糖癥”。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流行的荔枝病發(fā)病機制,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已經被我國的科學研究所否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