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作為著名的民窯,對中外陶瓷歷史的影響之大,與中國北方民間生活及民間藝術文化聯(lián)系之密切,是中國陶瓷歷史長河中絕無僅有的,不講磁州窯,不足以徹底講清楚中國陶瓷文化。那為什么現(xiàn)在才講?因為沒有鋪墊講不好。 長期以來,磁州窯雖蓬勃發(fā)展、生機勃勃、老百姓喜聞樂見,但作為一個純粹的北方民窯,其產(chǎn)品不被貴族、士大夫階層重視,不被歷朝歷代收藏界青睞,甚至很少被文獻所提及。即使被提及,也是帶著有色眼鏡,貶多褒少、極不公允。所以講磁州窯沒有很好的鋪墊是很突兀的、很難講清楚的。 在講完越窯、邢窯、汝窯、鈞窯、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建窯等歷史名窯之后,我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F(xiàn)在,我就將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磁州窯,給大家作一個交代。 八 關于磁州窯系 (下) 關于磁州窯系的劃分,到目前為止,還存在一些爭議。以歐美、日本和我國大部分權威專家、學者認為,凡是與白地黑花、剔刻劃花裝飾風格相似的廣大北方地區(qū)和一些南方地區(qū)的窯口,包括核心窯口觀臺窯、彭城窯,還有河南當陽峪窯(也稱焦作窯、修武窯)、鶴壁窯、禹州扒村窯、魯山段店窯、登封曲河窯、新密窯溝窯(密縣窯)、河北井陘窯、山西介休窯(也稱洪山窯)、榆次窯、山東淄博窯、安徽蕭縣窯(也稱白土窯)、江西吉州窯、陜西耀州窯,等等,都應該歸入“磁州窯系”,并將此寫入1983年版的《中國陶瓷史》中。 北宋 “磁州窯系”瓷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然而,對這個分類,少數(shù)專家、學者和一些窯口研究人員持反對觀點,認為不論窯口的發(fā)展脈絡和傳承,僅憑裝飾風格進行分類,未免過于狹隘。磁州窯產(chǎn)品的造型、裝飾題材均來自民間,也有仿自名窯,深受民間喜愛之后自然受到同行的仿效。不能把窯口之間技藝的相互學習、借鑒就當成“窯系”,也不能片面夸大磁州窯白地黑花及剔刻劃花工藝的單向傳播性,有些窯口如當陽峪窯、扒村窯等,其白地黑花與剔刻劃花工藝可能更早、更精致。還有吉州窯,因遷徙而來的窯工帶來磁州窯技藝,對吉州窯有巨大影響,如果吉州窯因此屬于“磁州窯系”的話,那么景德鎮(zhèn)窯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總不能把景德鎮(zhèn)窯也算成“磁州窯系”吧? “磁州窯系”瓷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我覺得這種觀點有一些許的道理。事實上,磁州窯由于歷史文獻記載太少,研究起步晚,除觀臺窯外,其他窯口均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深入的發(fā)掘,眾窯口之間的相互關系尚未清晰,在這種條件下定義“磁州窯系”確實有點為時尚早。 金代 磁州窯黑釉密凸線紋梅瓶 口徑5.9、腹徑12.3、底徑7.1、高25.4cm 日本東京松岡美術館藏 但同時,我認為目前的窯系歸類又十分必要,否則,當前許多存世瓷器無法進行歸檔。我在本文中展示的中國及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收藏的器物中,除能夠與觀臺窯的發(fā)掘進行準確比對外,其他大部分器物都無法找到精確的窯口。特別是日本的博物館中,有些應該是當陽峪窯或扒村窯的器物直接寫成了磁州窯。因此,磁州窯及磁州窯系的深入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磁州窯系之四——登封曲河窯 曲河窯,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告城鎮(zhèn)曲河村,是登封窯群的核心窯場,也是登封名聲最響亮、規(guī)模最大的窯場。當然,登封窯群不僅包括曲河窯,也包括隋、唐、宋、金、元時期的“神前窯”,還包括宋、金元時期的白坪程窯以及大冶、徐莊、君召等地的古瓷窯。 登封曲河窯遺址出土瓷片及器物 曲河窯始燒于晚唐、五代時期,繁榮于北宋、金國,終燒于金末元初。產(chǎn)品類別主要有黑白釉、青釉、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白釉刻劃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地黑花、宋三彩、宋加彩、小型瓷塑等。裝飾方式主要有細線劃花、珍珠地劃花、刻花、繪花、鑲嵌、鏤雕、貼塑等。裝飾題材豐富,有花鳥、人物、動物、蟲魚等五大類、五十多個品種。 北宋早期 珍珠地卷草紋六嘴花插 高22.9、管徑口徑2、底徑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登封曲河窯珍珠地劃花人物橄欖瓶 高39.7、口徑7、底徑10.1cm 上海博物館藏 曲河窯最有特色的裝飾是珍珠地劃花。所謂珍珠地劃花,主要是模仿金銀器上的魚子狀珍珠紋飾而成。具體做法是在用劃線勾畫出來的圖案之外,用管狀工具戳印小圓圈,是花紋以外形成布滿小圓圈的地紋(有些器物也在花紋以內(nèi)戳印小圈)這樣可以烘托和突出主題花紋,使裝飾具有不同于簡單的劃線裝飾的韻味。 登封曲河窯珍珠地人物橄欖瓶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珍珠地劃花裝飾創(chuàng)始于河南密縣,北宋時已傳播到河北、山西,以登封曲河窯產(chǎn)量最多,以觀臺窯色調(diào)最紅。 北宋 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橄欖瓶 高32.3、口徑7.3、足徑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的北宋曲河窯珍珠地刻劃花“雙虎紋橄欖瓶”、日本出光美術館的白地刻劃花執(zhí)壺精美絕倫,是磁州窯系的經(jīng)典之作。 磁州窯系之五——河南密縣窯 密縣窯,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轄新密市,分為西關窯和窯溝窯兩處窯場,密縣是古縣名。西關窯位于密縣老城西關廣濟橋(現(xiàn)名惠政橋),窯址面積25萬平方米左右。西關窯燒造于唐代、五代和北宋。產(chǎn)品以白釉為主,兼燒黃釉、黑釉、青釉、白釉綠彩、三彩器。晚唐、五代時期,把唐代金銀器上鑿花裝飾應用于瓷器裝飾工藝,創(chuàng)造了珍珠地劃花技術,成為磁州窯及其他北方窯場學習仿制的樣板。 唐代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長1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窯溝窯位于新密市大隗鎮(zhèn),北距西關窯18公里,南距禹州扒村窯18公里,其產(chǎn)品風格與西關窯基本一致,只是有一點色差。窯溝窯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瓷器也非常有特色。 磁州窯系之六——山西介休窯 介休窯,位于山西省晉中介休市洪山鎮(zhèn)洪山村,所以也稱“洪山窯”。窯址以洪山村古窯址為中心,東西約250米、南北約100米,窯址面積2.5萬平方米,是山西乃至北方一個比較有名的窯場。 介休窯主要生產(chǎn)白瓷、黑瓷兩大類產(chǎn)品。白瓷以施化妝土類產(chǎn)品為主,裝飾手法有印花、黑畫花、刻劃等,器形多樣,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所有日用器形。 介休窯瓷器 介休市博物館藏 白地畫花瓷片、瓷器(示意圖) 介休窯深受磁州窯的影響,其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劃花及釉下褐彩等器物,風格與磁州窯非常相似。介休窯有一種白地紅花的畫花裝飾器,色彩異常美麗,為絕精特色之作。 磁州窯系之七——淄博窯 淄博古瓷窯群,分布于山東淄博南部的淄川、博山境內(nèi),共有二十多處,經(jīng)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的有寨里窯、磁村窯、西坡地窯、大街窯四處。淄博窯的燒瓷歷史悠久,從北朝晚期始,經(jīng)隋唐宋金,元明清,延至民國,歷時1400余年,至今“博山陶瓷”制品仍然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淄博窯的磁村、西坡地、大街等窯在北宋末年,受到磁州窯的影響,開始生產(chǎn)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產(chǎn)品,這大概是有人將淄博窯歸入“磁州窯系”的主要原因吧。 淄博陶瓷博物館部分藏品 黑釉起白線花口瓶 高32、口徑12、足徑12cm淄博陶瓷博物館藏 宋代 絞胎碗 淄博窯遺址出土 淄博窯生產(chǎn)的磁州窯風格產(chǎn)品包括黑釉、黑釉起線紋、白地黑花、鐵銹花、絞胎等器物,品種和磁州窯類似,以生活用器為主。其中黑釉起線紋產(chǎn)品比較有特色。 磁州窯系之八——蕭縣窯 蕭縣窯,位于安徽蕭縣白土鎮(zhèn)白土寨,也稱“蕭窯”或“白土窯”。蕭縣窯始燒于隋代,在北宋發(fā)展到繁榮期時具有72座窯場,是安徽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古窯群。 蕭縣窯在宋金時期大量生產(chǎn)磁州窯風格的白釉器,也有少量黑釉產(chǎn)品,有壇、缸、花瓶等,大多胎體厚重、裝飾粗獷,制作一般。 金代 蕭縣窯生產(chǎn)的部分實用型器皿 1985年白土窯窯址出土 磁州窯系之五——井陘窯 井陘窯,位于河北省井陘縣中北部和井陘礦區(qū),于1989年被發(fā)現(xiàn),目前調(diào)查、勘探遺址12處,總分布面積約102萬平方米,規(guī)模較大。井陘窯歷史悠久,創(chuàng)燒于隋代,歷經(jīng)唐宋金,元明清,延至民國,是繼邢窯、定窯、磁州窯之后河北省第四大名窯。 井陘窯是民窯,以白瓷為主,兼燒絳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見有少量的天目釉、綠釉、黃釉器。裝飾手法以劃花、刻花、印花、鏤空為主。井陘窯出土的12件印花模子顯示了金代印花的精湛藝術,其圖案反映內(nèi)容豐富,技法多樣。 金代 井陘窯出土的四季花卉紋碗模子,制作精美 井陘窯產(chǎn)品以各式的碗盤為主,其次為缽、盂、瓶、壺、尊、罐、盒、盆、爐、燈、枕、建筑構件及人物、動物小塑玩具等。 金代 井陘窯白釉戳印花枕 井陘窯在宋金時期達到繁榮。其風格與定窯、磁州窯非常接近,故有人建議歸入“磁州窯系”。 由于篇幅原因,還有不少“磁州窯系”窯口,不在此一一羅列。特別是一些重要窯口,如吉州窯、耀州窯等,我將來可能要進行重點講解的。 結束語 毛主席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在寫作本文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磁州窯扎根民間,以服務市場和百姓為主要方向,與時代同步,推動我國陶瓷歷史前行。 他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以開放的學習姿態(tài),兼收并蓄,砥礪創(chuàng)新,把一切認為美好的東西,吸收并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瓷器的設計、制造和裝飾中,裝扮著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他仿造金銀器器型、學習名窯的精品之作,并將其平民化、市場化,推動陶瓷在大江南北乃至東南亞民間廣為傳播。 他像一名中國陶瓷的耕耘者,行進于河邊與田間地頭,低調(diào)又充滿生活智慧,隨意而不失嚴謹韻味,粗簡卻不失精致雕琢。 他以白地黑花為主要載體,將北方民間藝術、審美、民俗、體育、競技、舞蹈、詩文、諺語、警示、樂曲、傳說、故事、游戲、教育、花卉、風景等元素,創(chuàng)造性應用于瓷器的裝飾,使一件瓷器猶如一段歷史、一篇教材、一首樂曲、一個寫意素描、一副瓷上水墨畫,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和審美,像千年的行者一般,沾溉天下,造福百姓。 他以“民間網(wǎng)紅”的姿態(tài),不計“名利”地將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器型、紋飾、圖案題材以及制瓷技術、裝飾方法傳播到大江南北和東南亞,間接地推動著中國水墨畫的傳播,也推動著釉下彩、青花瓷、斗彩等裝飾工藝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更提升了中國陶瓷技術、文化和藝術的整體水平。 在文章的結尾,我想再說一句:低調(diào)、偉大的磁州窯,就是中國陶瓷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磁州窯講解結束) 感謝“參考書籍、資料”欄所列的所有古籍、現(xiàn)代書籍、專業(yè)雜志文章的作者,這是我大部分思路、知識、觀點的來源,盡管我有些觀點和所列專家、學者可能不一致,但我亦從中受益良多。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搜索。在此一并致謝! 如讀者對這些古籍、現(xiàn)代書籍、專業(yè)雜志文章感興趣,請聯(lián)系我。 參考書籍、資料: - 葉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匯編》1934年出版
- 陳萬里《調(diào)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窰址報告》載于《文物參考資料》1952年1期
- 陳萬里著《陶枕》朝花美術出版社1954年8月出版
- 楊寶順《湯陰縣鶴壁古瓷窯遺址》載于《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7期
- 陳萬里《鶴壁集印象》載于《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10期
- 陳萬里《磁州窯的過去及未來》載于《裝飾》1959年2期
- 張諤《漫談磁州窯新產(chǎn)品》載于《裝飾》1959年2期
- 馮先銘《瓷器淺說》(續(xù))載于《文物》1959年5期
- 武寄琦《河南安陽西郊唐、宋墓的發(fā)掘》載于《考古》1959年5期
- 劉來成《觀臺窯址發(fā)掘報告》載于《文物》1959年6期
- 馮先銘《河北磁縣賈璧村隋青瓷窯址初探》載于《考古》1959年10期
- 陳萬里《故宮博物院十年來對古窯址的調(diào)查》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2期
- 宋伯胤《蕭窯調(diào)查記略》載于《考古》1962年3期
- 陳萬里《中國瓷器史上存在著的問題》載于《文物》1963年1期
- 陳萬里《中國歷代燒制瓷器的成就與特點》載于《文物》1963年6期
- 胡悅謙《安徽蕭縣白土窯》載于《考古》1963年12期
- 馮先銘《河南密縣登封唐宋古窯址調(diào)查》載于《文物》1964年3期
- 李輝柄《磁州窯遺址調(diào)查》載于《文物》1964年8期
- 馮先銘《新中國陶瓷考古的主要收獲》載于《文物》1965年9期
- 張寧《記元大都出土文物》載于《考古》1972年6期
- 山東淄博陶瓷史編寫組《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磁村古窯址試掘簡報》載于《文物》1978年6期
- 王振鐸《試論出土元代磁州窯器中所繪磁針》載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0期
- 馮先銘《宋磁州窯綜論》載于《人文雜志》1980年1期
- 葉喆民《論當陽峪窯與磁州窯系(一、二)》載于《中國陶瓷》1982年1、2期
-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馮先銘等著 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 劉志國《磁州窯研究綜述》載于《河北陶瓷》1984年2期
- 李文明《揚州出土的磁州窯龍鳳瓷罐》載于《文物》1984年6期
- 李德金《宋元彩繪瓷》載于《景德鎮(zhèn)陶瓷》1984年S1期
- 張子英《磁州與磁州窯》載于《陶瓷研究與職業(yè)教育》1985年4期
- 耿青巖《金代磁州窯系臥女瓷枕》載于《文物》1985年10期
- 劉志國《磁州窯的起源、發(fā)育與形成_》載于《河北陶瓷》1986年4期
- 葉喆民《磁州窯新得》載于《中國陶瓷》1987年4期
- 劉禮純《江西瑞昌宋墓出土磁州窯系瓷瓶》載于《文物》1987年8期
- 賈振國《淄博市博山大街窯址》載于《文物》1987年9期
- 長谷部樂爾《磁州窯的歷史及其影響》載于《陶瓷研究》1988年3期
- 劉荷英《河南鶴壁集宋代瓷枕》載于《考古》1988年9期
- 楊靜榮《有關磁州窯起源和發(fā)展的幾個問題》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2期
- 劉志國《金代磁州窯的特征》載于《河北陶瓷》1989年2期
- 邯鄲地區(qū)文管所《觀臺窯考古發(fā)掘的新收獲》載于《文物春秋》1989年4期
- 劉善沂《山東聊城地區(qū)出土的磁州窯瓷器》載于《考古》1989年8期
- 劉志國《關于磁州窯原料的研究》載于《陶瓷研究》1990年2期
- 葉喆民《磁州窯書法欣賞》載于《裝飾》1990年4期
- 秦大樹《磁州窯的研究史》載于《文物春秋》1990年4期
- 秦大樹《河北省磁縣觀臺磁州窯遺址發(fā)掘簡報》載于《文物》1990年4期
- 秦大樹《河北省磁縣觀兵臺古瓷窯遺址調(diào)查》載于《文物》1990年4期
- 陳堯成《鶴壁集窯黑、紅彩陶瓷的顯微結構特征》載于《硅酸鹽學報》1990年6期
- 張子英《磁縣發(fā)現(xiàn)北宋漏澤園叢葬地》載于《文物春秋》1992年2期
- 張子英《磁縣古代陶瓷工業(yè)燒造的三個區(qū)域》載于《文物春秋》1992年3期
- 劉志國《磁州窯的饅頭窯與燒成技術》載于《陶瓷研究》1992年4期
- 張子英《解放前的彭城陶瓷工業(yè)》載于《陶瓷研究與職業(yè)教育》1992年5期
- 劉志國《古代磁州窯陶瓷商品初探》載于《河北陶瓷》1993年1期
- 張子英《磁州窯瓷枕》載于《陶瓷研究與職業(yè)教育》1993年2期
- 張子英《磁州窯燒造的文字枕》載于《文物春秋》1993年4期
- 張子英《淺議磁州窯“張家”造枕》載于《中原文物》1994年1期
- 葉佩蘭《故宮博物院藏銘文枕》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1期
- 于文榮《漫談磁州窯陶枕工藝》載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4年2期
- 秦大樹《試論磁州窯的民窯特色》載于《文物春秋》1994年3期
- 馮先銘《淺談白釉綠彩瓷器》載于《收藏家》1994年4期
- 秦大樹《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載于《文物》1994年10期
- 馬忠理《磁縣北朝墓群_東魏北齊陵墓兆域考》載于《文物》1994年11期
- 李輝柄《磁州窯及其瓷枕》載于《紫禁城》1995年1期
- 張威《遼寧綏中元代沉船調(diào)查述要》載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年1期
- 張子英《磁州窯觀臺遺址出土的瓷枕》載于《華夏考古》1995年1期
- 龐昊《翁牛特旗發(fā)現(xiàn)元代磁州窯龍鳳紋瓷罐》載于《文物》1995年3期
- 劉天鷹《淺談磁州窯的裝飾主要技法與特點》載于《文物春秋》1995年3期
- 周軍《河南密縣西關瓷窯遺址發(fā)掘簡報》載于《考古》1995年6期
- 郝亞山《鶴壁集瓷窯遺址淺說》載于《中原文物》1996年3期
- 秦大樹《論磁州觀臺窯制瓷工藝、技術的發(fā)展》載于《華夏考古》1996年3期
- 秦大樹《觀臺磁州窯遺址繁榮階段述論》載于《中原文物》1997年1期
- 張子英《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載于《考古》1997年3期
- 北京大學考古系等著《觀臺磁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 葉佩蘭《元代磁州窯的幾點新成就》載于《收藏家》1997年5期
- 陳萬里著《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 秦大樹《論紅綠彩瓷器》載于《文物》1997年10期
- 秦大樹《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出土的兩批紅綠彩瓷器》載于《文物》1997年10期)
- 秦大樹《簡論觀臺窯的興衰史》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趙青云《磁州窯與河南各地的民窯》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馬忠理《磁州窯的裝飾品種及其流行時代》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雪生《試論磁州窯的文化現(xiàn)象》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陳堯成《磁州窯古陶瓷裝飾技術成就》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吳志紅《從釉下彩繪瓷看磁州窯與吉州窯之區(qū)別》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周淑蘭《磁州窯的鐵銹花裝飾》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張增午《淺析豫北磁州窯系與河北諸窯的關系》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楊貴金《當陽峪窯新探》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王文強《鶴壁窯白地黑花瓷的創(chuàng)燒與發(fā)展》載于《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 陳潤民《清宮藏宋代磁州窯瓷器》載于《收藏家》1998年6期
- 于榮麗《記兩件帶墨書題記的磁州窯瓷器》載于《收藏家》1998年6期
- 李知宴《評<觀臺磁州窯址>》載于《文物》1998年8期
- 劉濤《絞胎器與“絞釉”器》載于《中原文物》1999年1期
- 張子英《磁州窯及紋樣裝飾》載于《河北陶瓷》1999年2期
- 張玉芳《洛陽出土的宋代瓷器漫談》載于《中州今古》1999年3期
- 秦大樹《試論翠藍釉瓷器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傳播》載于《文物世界》1999年3期
- 秦大樹《論磁州窯與定窯的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4期
- 劉濤《當陽峪窯剔劃花瓷器》載于《中原文物》 2000年1期
- 長谷部樂爾《元代磁州窯的特征》劉志國譯 載于《陶瓷研究》2000年2期
- 陳銀鳳《正定縣收藏的幾件井陘窯瓷器》載于《文物春秋》2000年2期
- 秦大樹《宋元時期磁州窯瓶類器物的發(fā)展及其使用功能探討》載于《南方文物》2000年4期
- 張子英《磁州窯歷代燒造述略》載于《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4期
- 王興《磁州窯的書法藝術》載于《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4期
- 馬忠理《磁州窯獨特裝飾藝術研究(上)》載于《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4期
- 馬忠理《磁州窯獨特裝飾藝術(下)》載于《邯鄲師專學報》2001年1期
- 弓場紀知《談宋代磁州窯》劉志國譯 載于《陶瓷研究》2001年1期
- 詹嘉《古代瓷枕民俗文化探析》載于《江蘇陶瓷》2001年1期
- 長谷部樂爾《論金代磁州窯》劉志國譯 載于《陶瓷研究》2001年2期
- 馬小青《磁州窯白地黑花元曲枕》載于《文物春秋》2001年2期
- 張子英《試論觀臺金代磁州窯》載于《華夏考古》2001年2期
- 郭濟橋《井陘窯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載于《中國陶瓷》2001年2期
- 陳景順《禹州扒村窯白地黑花瓷藝術鑒賞》載于《文物天地》2001年5期
- 李文杰《河南密縣西關窯五代珍珠地劃花白釉瓷缽工藝分析》載于《文物春秋》2001年5期
- 秦大樹《白釉剔花裝飾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相關問題》載于《文物》2001年11期
- 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 陳力軍《磁州窯系陶瓷裝飾繪畫中的寫意格局》載于《裝飾》2002年2期
- 戴書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磁州窯題字瓷器》載于《文物春秋》2002年3期
- 劉濤《珍珠地劃花瓷器的類型與年代》載于《中原文物》2002年3期
- 孫傳波《大連地區(qū)出土的元代磁州窯白釉褐花罐》載于《北方文物》2002年3期
- 王興《磁州窯與瀟湘八景》載于《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3期
- 馬小青《磁州窯四系瓶新證》載于《文物春秋》2002年4期
- 劉志國《酒文化與磁州窯》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2年5期
- 郝良真《磁州窯臼地黑繪花酒壇及相關問題探析》載于《文物春秋》2002年5期
- 陳杰《淺析宋元時期磁州窯彩繪牡丹紋》載于《文物春秋》2002年6期
- 劉濤《磁州窯類型—幾種瓷器的年代與產(chǎn)地》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2期
- 劉志國《磁州窯瓷枕詩情畫意賞析》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3年2期
- 張長安《河南鶴壁古代陶窯遺址淺析》載于《華夏考古》2003年3期
- 馬小青《磁州窯枕上的蘇軾詞》載于《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4期
- 徐巍《從磁州窯枕看宋代民間體育》載于《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4期
- 楊貴金《中國絞胎藝術瓷研究》載于《焦作大學學報》2004年1期
- 楊棟《冀南出土磁窯器物上的金元詞曲》載于《文藝研究》2004年1期
- 徐巍《從磁州窯枕看宋代民間體育(續(xù))》載于《中國陶瓷》2004年2期
- 郭守齡《朝鮮粉青砂器與中國宋代磁州窯的關聯(lián)性》載于《裝飾》2004年4期
- 劉志國《磁州窯魚藻紋盆藝術鑒賞》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5年3期
- 劉志國《磁州窯陶瓷繪畫藝術鑒賞》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5年4期
- 陳杰《從磁州窯彩繪嬰戲紋看宋金時期的兒童—兼談磁州窯彩繪嬰戲紋的風格特點》載于《四川文物》2005年5期
- 郭學雷著《明代磁州窯瓷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 馮小琦《宋代如意形瓷枕》載于《文物》2005年9期
- 馬小青《磁州窯瓷器裝飾藝術賞析(連載)》載于《收藏界》2005年10-12期
- 張偉英《磁州窯白地黑繪裝飾藝術研究》系《蘇州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 傅瀛瑩《試論金代扒村窯白地黑花瓷人物圖案》載于《華夏考古》2006年1期
- 劉志國《磁州窯四系瓶藝術賞析》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6年1期
- 劉志國《磁州窯錦地開光裝飾藝術》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6年2期
- 馬小青《河北境內(nèi)磁州窯的內(nèi)河運輸》載于《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2期
- 張燕《走近山西榆次窯》載于《收藏界》2006年3期
- 原雪輝《當陽峪窯研究中幾個需要澄清的問題》載于《焦作大學學報》2006年3期
- 陳杰《略談宋元時期山東地區(qū)瓷器手工業(yè)的磁州窯因素》載于《華夏考古》2006年4期
- 王鴻新《當陽峪窯與磁州窯的黑白刻剔花和鐵繡花》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6年4期
- 馬小青《宋元磁州窯文字枕概述及斷代(上、下)》載于《收藏界》2006年4、5期
- 馬小青《磁州窯瓷枕上書寫的蘇東坡詞》載于《收藏界》2006年11期
- 王興《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嬰戲枕》載于《收藏家》2007年1期
- 劉志國《明代磁州窯藝術(上、下)》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7年2、3期
- 王鴻新《北宋時期當陽峪的陶瓷制造業(yè)》載于《焦作大學學報》2007年3期
- 汪東《宋代磁州窯裝飾藝術研究》載于《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4期
- 張偉英《磁州窯白地黑繪紋飾的裝飾性研究》載于《中國陶瓷》2007年7期
- 王興《磁州窯元雜劇畫枕》載于《收藏家》2007年8期
- 許婷婷《古磁州境內(nèi)宋元時期磁州窯系瓷器繪畫研究》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07年碩士論文
- 劉敬華《磁州窯瓷枕造型藝術研究》系《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 劉慶慶《扒村窯瓷繪藝術研究》系《河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 李少穎等著《瓷上水墨 中國扒村窯藝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 郝良真《磁州窯瓷塑玩具芻議》載于《文物春秋》2008年1期
- 潘軍《磁州窯“瓷詩文化”評析》載于《文博》2008年2期
- 北朝《當陽峪窯群概述》載于《收藏界》2008年2期
- 郭畫曉《洛陽宋代瓷枕賞析》載于《文物世界》2008年2期
- 龐洪奇《“清末新政”與磁州窯瓷業(yè)改良》載于《邯鄲學院學報》2008年4期
- 劉濤《<明代磁州窯瓷器(郭學雷著)>讀后》載于《文物》 2008年7期
- 康煜 曾瓊《芻議磁州窯和吉州窯釉下白地彩繪裝飾紋樣》載于《中國陶瓷》2008年9期
- 張曉燕《從磁州窯瓷枕看宋元市井文化的勃興》載于《文物世界》2009年2期
- 劉潔《瓷枕的文化》載于《浙江工藝美術》2009年3期
- 原雪輝《論當陽峪窯》載于《焦作大學學報》2009年4期
- 原雪輝《當陽峪窯、焦作窯或修武窯“供御”等若干重要問題的研究》載于《焦作大學學報》2009年4期
- 張偉英《磁州窯裝飾藝術探源》載于《中國陶瓷》2009年5期
- 劉志國《金代磁州窯雕塑藝術》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9年6期
- 鶴壁市文物工作隊編《鶴壁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 葉喆民、馬忠理編《中國磁州窯》上、下 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 劉志國《磁州窯釉裝飾藝術》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年3期
- 陳斌《淺談磁州窯文化的藝術特色》載于《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3期
- 陳馨《磁州窯系瓷枕制作工藝初探》載于《考古與文物》2010年3期
- 董健麗《山東淄博磁村窯址調(diào)查》載于《中原文物》2010年3期
- 陳敏《當陽峪窯的裝飾藝術》載于《中原文物》2010年4期
- 丁珊《當陽峪窯器物裝飾形式初探》載于《裝飾》2010年8期
- 李明琴《豐富多彩的彭城窯瓷器》載于《收藏界》2010年10期
- 王建?!洞胖莞G考察紀略》載于《陶瓷學報》2011年1期
- 王建?!懂旉栍G址群考察紀略》載于《中國陶瓷》2011年1期
- 高巖 等《淄博陶瓷“當代國窯”一試論淄博窯的歷史內(nèi)涵(一、二)》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年2、4期
- 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增訂版 三聯(lián)書店2011年3月出版
- 趙會軍《試論登封窯》載于《中原文物》2011年4期
- 魏傳來《巧手精工、神韻天成—山東淄博窯宋金絞胎瓷器淺說》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年9期
- 劉志國《磁州窯對日本陶瓷的深遠影響》載于《東方收藏》2012年8期
- 劉立忠《磁州窯陶瓷的藝術價值與成就》載于《陶瓷研究》2013年3期
- 孔六慶《論北方陶瓷繪畫的宋代磁州窯系瓷繪》載于《陶瓷學報》2013年3期
- 董健麗《論金代介休窯及相關問題》載于《華夏考古》2013年4期
- 中國藝術博物館編《中國登封窯》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 魏傳來《山東淄博古窯址出土陶瓷欣賞(一、二)》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14年5、7期
- 劉志國《試析磁州窯對韓國陶瓷的影響》載于《東方收藏》2015年6期
- 劉志國《瑰麗的玄色之美—談彭城窯黑釉天目茶具藝術》載于《東方收藏》2015年12期
- 鄭以墨《圖像與知識的建構—宋元時期磁州窯瓷枕研究》載于《中國美術研究》 2017年4期
- 米向軍《淺述磁州窯對外交流》載于《收藏界》2019年1期
- 元代 托克托主編《宋史》卷六十一、八十六、三百、三百四十八、四百六十八 收錄于《四庫全書》
- 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論》卷下 收錄于《四庫全書》
- 明初 曹昭著 王佐增補《增訂格古要論》卷七 收錄于《續(xù)四庫全書》
- 明代 徐溥、李東陽撰《明會典》卷一百五十七 工部十一《陶器》載于《四庫全書》
- 明代 申時行撰《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 工部十四《陶器》載于《續(xù)四庫全書》
- 明代 湯顯祖著《邯鄲記》第三折《入夢》 刊于明萬歷刻的《新編繡像》
- 明代 謝肇淛著《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 列《四庫全書》禁書
- 明代 張萱《疑耀》卷七“磁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
- 清代 藍浦原著 鄭廷桂補輯《景德鎮(zhèn)陶錄》卷七 古窯考即附錄
- 清代《光緒重修廣平府志》卷十八“磁州物產(chǎn)”
- 民國 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說窯第一
- 民國 張厚璜、李詳耆著《鉅鹿宋器叢錄》天津博物院 1923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