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經(jīng)典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內容簡要: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這三句話是老子治國平天下最核心的綱領,三個詞語“”正、奇、無事”是綱領當中的三個關鍵詞。 以正治國,如同日月運轉,四時周流不息,各安其位,各施其正;天下就像那臺機器一樣和諧運轉,不斷產(chǎn)生著他應有的價值,這個就是正?!吨芏Y》、《禮記》里記載以前的官位是按照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來設置的,現(xiàn)在(的官位)也有那個影子在里面,因為這是效法自然,所有人都各安其位,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素位而行”,把每個位置定好,看看這個位置需要什么樣的人,人能不能匹配,這個事情稱之為“和”。 現(xiàn)在企業(yè)管理是看流程能不能走得通,走得順,流程上的人職責明不明確,勝任度怎么樣。如果流程走得很順,職責很明確,勝任度也很高,那這個企業(yè)管理得很好;如果經(jīng)營方向也是正確的,那這個企業(yè)一定是沒有問題的。這就要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用兵是來糾亂的,有亂才有用兵,不亂是不會隨便用兵的。兵就是藥,人只有生病了才吃藥。人如果生病了,寒的用熱的來治,熱的用寒的來治,虛的用實來補,實的用虛來泄,這就叫“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相對,就稱之為奇。 以奇用兵,是用偏頗的對立面使它回到中和的狀態(tài),這稱之為“奇”。老子說:“兵者不祥之氣,非君子之氣,不得已而用之”。兵法是要能發(fā)現(xiàn)偏頗之處,然后解決偏頗之處,不能以“兵”為常態(tài)。“兵”是解決“奇”的問題,叫“以奇用兵”(兵法里面也說“出奇制勝”,那是另外一個角度)。所以奇正相交,就像陰陽相隨一樣,是循環(huán)無端的。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他要有正的基本面,還要有“發(fā)現(xiàn)奇,解決奇”的洞察力、能力和魄力。所以一個好的管理者就是在正奇之間保持平衡。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保持奇正的平衡,就是把管理做好。 以無事取天下。無事是奇正平衡達成后所形成的狀態(tài)。要讓外面無事,最關鍵的還是要自己內心無事,內心要知道、要無為、要無欲。老子一直說:要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所以我們不能讓這些聲色犬馬來侵蝕自己的內心,否則你的心中就會有很多“有”,就會去抓取利益,抓取利益就會傷民之本,這個是老子的思想最核心的問題所在。 要理解老子的治國思想,首先要理解人性,人的清凈本性和人的貪欲之間是天然對立的關系,放下對物的貪欲而回到清凈性體當中,再用清凈性體治國平天下,否則是治不了的。以有為之心治國,這個國一定會越治越亂。所以要“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吾何以知其然哉”,老子說,我怎么會知道這些的呢?因為我看了很多以前的事情,我發(fā)現(xiàn)“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連續(xù)四句話,是指老子看到的用有為心治國的人的弊端所在,可以用 “出生入死”形容,出于生,卻入了死。 “天下多忌諱”,不讓這樣不讓那樣,所以百姓呢沒有辦法做該做的事情。這個忌諱是在上位的人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制定的,不是根據(jù)天時來制定的。如果根據(jù)天時來制定,那是幫助百姓去做正確的事情。孟子說“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根據(jù)農業(yè)的時間,告訴百姓該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去勞作?!耙詴r入山林”,分配好時間,被砍掉的一邊就要保護起來接著種樹,下次只能砍另一邊,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有規(guī)劃的,告訴人做正確的事情。 而忌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喜歡這樣你就不能這樣。以前老百姓的名字是不能亂取的,要看看名字是誰的忌諱。好在我們現(xiàn)在民主了,沒有這個忌諱了。所以天下多忌諱,人做事就縮手縮腳,就會變得貧窮。這個時候一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就不愿意同流合污,就把自己給藏起來了。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民多利器,好的想法、有德行的人、好的發(fā)明等等就是都藏在民間。官方看不見,也不知道去尋找,那就是國家滋昏了。 孟子談治國時說“選賢舉人、俊杰在位”,這樣國家就能夠興旺發(fā)達。在位的都是有能力有才干有德行的人,不讓他們散落在民間,這個時候所有人就能夠齊心協(xié)力地為國出力,國家就興盛。像我們,平常管理一個小的企業(yè),如果員工有好的想法不跟你講,是因為他的潛意識里面認為我跟你講也沒用,好的想法藏在心里不和你講,那大問題就產(chǎn)生了,這就叫“民多利器,國多滋昏”。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開言視聽,廣開言路”,什么想法都可以往上面走,國家選好的來用,這樣的國家就開明。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如果在上位的人想的不是如何用好賢德之人,而是想著如何去玩好玩的,吃好吃的,那很多投其所好的人就會根據(jù)你的喜好,挖空心思做出你想要的東西,叫“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講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心不亂”,如果在上位的人貴難得之貨,那么在下位人的心就亂的。因為可以投其所好,一旦上位的人喜歡這些奇物,下面的人就爭相效仿。奇物哪有那么多呢?沒有那么多就開始偷搶,然后就亂。亂了之后就制定法律,法律越制定越嚴苛。然后人的潛意識就會認為只要不被法律抓住就好,做事情的標準已經(jīng)降低了。人一開始是根據(jù)良心根據(jù)道德,最后變成只要不犯法就好了,或者說犯了法只要不被抓住就好了,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去鉆法律的空子。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國家的法律需要健全化,這是毫無疑問的。老子的意思是,如果你寄希望于法律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人的道德性就會被拉低。法律拉底線,道德是拉上線,這樣人就會一直往上走。能夠知道幫助百姓回復本性自然的領導者,一定德治和法治共同使用,法治拉底線,道德拉上線,這是無為而治,有了法律的底線,這樣才能夠讓所有的地方正常運轉。這是以正治國,能發(fā)現(xiàn)奇,同時又有道德的引領。這樣社會就君子越來越多了,整個社會往一個正向的方向去運轉。 我無為而民自化。 用無為之心、行無為之正,無為而治這個體系開始運轉了。“化”是動,動了之后要“靜”。人要回歸本性,要找回良知。國家要以“正”治,不要投機取巧,不要歪門邪道。 我好靜而民自正。 守住靜,百姓就越來越看準這個方向,民就自然而然的正。靜,就是不動。定在無為稱為不動,和大學里面所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結合起來理解。知道無為而止,就知止而后有定,定在無為而止,定久了就靜了,靜了就有個方向標,大家就往這邊走。 我無事而民自富。 不會隨便搞出什么事情,大家方向一致,又非常努力在做,有成果出來就能夠富足了。所以我無事而民自富。 研究中國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每當朝代和平超過三十年,國家的人民財富就逐漸積累起來,這是規(guī)律。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宋朝也很太平,明朝朱棣永樂年間,清朝康乾盛世都是這樣的。和平三十到六十年,財富積累最快。這個時候無事,都是在奇正之間往正的方向去走的。但是中間會產(chǎn)生問題,這個以后再說。 我無欲而民自樸。 人從富到樸要去掉欲望,要引導正確的追求。不是今天有錢了吃這個,明天更有錢了要吃更好的。溫飽小康之后,就要孝悌,孝悌之后就要往道德上面走,最后回歸清凈,返璞歸真。最終讓人返璞歸真是目的。 所以民化、民正、民富、民樸這四個步驟,實際上和孔子講的治國之道是完全吻合的??鬃雍腿角笾v過治國,說先讓百姓多起來,樹之,再讓百姓富起來,讓他們富有,然后第三步“教之”,教育他們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然后達到思無邪。這個是完全相同的步驟,要人先安定,安定了才會富足,富足之后精神再往上拉,這樣“三級跳”,就可以實現(xiàn)無事取天下。而核心在于君主的自身,守住無為。 我們不管修身也好,齊家也好,治理一個企業(yè)也好,做一個管理者也好,治國也好,平天下也好,都要有“無為之心”為根本,“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為綱領。走民化民正民富民樸的道路。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tǒng)文化與家道建設(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yè)文化建設(并實施)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