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涯勝覽》作者馬歡,是明代鄭和下西洋使團的翻譯。馬歡一生曾三次隨鄭和下西洋,回國后,將自己的見聞寫成《瀛涯勝覽》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明代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海上諸國的情況,代表了時人對于海上世界的認知,是研究明代前期我國對外關系、海外交通和西洋各國史地的一本重要史籍。 晚清的林則徐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讓許多人以為清代以前的中國對于外部世界茫然無知。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對域外充滿好奇,已有不少記錄域外的典籍。漢唐之際,無論是張騫通西域,還是玄奘西天取經,多走陸上絲綢之路,中國對于西北諸國了解較多,也記述較多;宋元以降,航海者眾,對海上諸國了解更深。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等都是記述海外諸國的著作。到了明代,隨著鄭和下西洋的順利推進,《瀛涯勝覽》應運而生。由于作者馬歡是明朝官方使節(jié),所以此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的官方態(tài)度以及當時中國對于海外世界的認識。 《瀛涯勝覽》對海外諸國記錄甚詳。該書不分卷,共設有占城、爪哇、蘇門答臘和天方等二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條目。該書詳細記載了從中國到海外諸國的方位、時間,如從福建福川府長樂縣五虎門開船往西南行,好風十日可到占城國王舍城;從占城向正南,好風船行八日至龍牙門,入門往西行,二日可到滿喇加國;自古里國開船,投正西兌位,好風行一月可到阿丹國。在《瀛涯勝覽》中,對于海外諸國的風土人情、奇情異物,亦有相當多的記載,如記錄占城國的犀牛、阿丹國的麒麟等異獸;記錄了爪哇國通行使用中國歷代銅錢,或犬食、或火化、或棄水的喪葬之禮。沿途各國風俗沿革,無所不備,成為日后了解海外諸國的指南。正如《瀛涯勝覽》序中述道:載島夷地之遠近,國之沿革,疆界之所接,城郭之所置,與夫衣服之異,食用之殊,刑禁制度,風俗出產,莫不悉備。由于親身經歷海外與中國的差異,馬歡感嘆“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 鄭和下西洋并非單純幾個使者的出行,而是有高達兩萬七八千人的隊伍,有強大的武力,足以攻擊或占領他國,但是在《瀛涯勝覽》的記錄中,明朝使團一直是和平友善的,從沒有主動對他國進行武裝侵略。這是因為,古代中國以農耕立國,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是適宜農耕的區(qū)域,對于域外土地,大多認為諸夷限山隔海,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沒有太大的興趣。古代中國并不追求直接統(tǒng)治四夷,只要求形式上臣服中國即可,對臣服中國的四夷則設置為羈縻州或藩屬國。明代開國之君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設定了十五個國家為“不征之國”。特別囑咐不要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即明令后世子孫不得以武力攻取侵略。明太祖認識到窮兵黷武的危害,明成祖也希望與海外國家和平共處,不輕易對海外諸國用兵,也希望各國之間不互相攻伐、共享太平之福。所以在《瀛涯勝覽》中,中外交流充滿了和平友善。明朝的使團沒有攻擊他國,反而幫助海外諸國平息動亂,切實維護了海外的和平與穩(wěn)定。如在舊港國中國船隊平定了陳祖義,在蘇門答剌國幫助平定動亂,國王感念大明的恩德,因而時常貢獻方物等。 在經濟領域,明代中國仍然是農業(yè)社會,重農抑商。因此,沒有經濟上侵略殖民的想法。相反,對于海外國家,明朝秉持傳統(tǒng)的重義輕利、重名輕實、厚往薄來的理念,通過大量的贈予和朝貢貿易維護封貢關系和睦鄰友好。《瀛涯勝覽》見證了明朝厚往薄來的政策,每到一處使團即宣諭皇帝詔書,向各國國王頒賜銀印、冠服、禮品等,鼓勵他們與中國友好往來,對于來華朝貢,明朝則予以豐厚的回報?!跺膭儆[》記錄了中外互通有無、和平交換,如船隊到達溜山國時購買當地的龍涎香、椰子等物,在阿丹國,國王允許當地人與船隊進行珠寶交易,中國購買了珊瑚樹、獅子、鴕雞等,錫蘭國、裸形國喜歡中國的麝香、瓷器等物,中國的絲、絹等深受多國人民的喜愛。 · end · 文章刊載于《學習時報》2022年5月9日第3版 本期編輯:王 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