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宋風”吹落了一片黃葉 當千年禪宗的眼眸凝望青山 一只小小的黑盞 從此有了靈動與鮮活 火紅窯爐不息 閃耀在贛中大地 樹葉黃綠交替 訴說著沉靜的輪回 在木葉盞上 留下永恒的印記 …… 今日茶人皆知建盞,曰“兔毫”,曰“鷓鴣”,曰“油滴”,曰“矅變”,如數(shù)家珍。卻不知贛中小城吉安,雖群山掩映,也有千年窯火不息。所燒木葉天目盞,美的禪意悠然,美的驚心動魄。 木葉天目盞 一、歷史上的吉州窯吉州窯,窯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zhèn),又稱“永和窯”。創(chuàng)燒于晚唐,興于宋,終于元,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宋時,吉州窯與磁州窯、耀州窯、鈞窯(民鈞)、定窯(民定)、饒州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建窯一起,統(tǒng)稱八大民窯,是我國南方最要的窯口之一。 吉州窯于晚唐創(chuàng)燒之時,以醬褐釉、乳白釉為主,風采不及同為南方窯口的“長沙窯”,聲名不顯。到了宋朝,吉州接納了許多躲避戰(zhàn)亂南下的磁州窯、耀州窯工匠。從此,南北兩派的制瓷技藝在吉州融合,吉州窯一躍成為宋元時期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民間窯場。 吉州窯“龍窯”遺址 據(jù)《東昌志》(宋時永和鎮(zhèn)歸屬東昌縣)記載:
永和鎮(zhèn)能有如此盛景,最大的功臣就是宋朝工匠創(chuàng)燒的黑釉茶盞,廣受當時茶人的喜愛,行銷天下,與“建盞”一時瑜亮。而其中最亮眼的明珠,就是木葉盞。 二、木葉盞技藝之謎木葉盞,吉州窯代表器物。內(nèi)外均施黑釉,盞內(nèi)有清晰的樹葉圖案,或深黃,或青綠,脈絡清晰,鮮活如初;或舒展,或繾綣,如風吹落,又安然于盞底。神奇的是,這圖案可不是畫上去的,而是將真正的樹葉放進茶盞燒制而成,整片樹葉與盞釉形成完整的平面,摸上去沒有一絲凸起。不禁讓人贊嘆一聲,巧奪天工! 宋時的木葉盞燒制技術(shù),早已失傳。上世紀80年代,吉安的匠人們經(jīng)過艱苦的研究發(fā)掘,讓木葉盞重現(xiàn)人間。但是工匠們對燒制技藝諱莫如深,目前有兩種說法,都沒有得到權(quán)威人士的證實。 說法一:將樹葉浸水,腐蝕至只剩葉柄、葉脈,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粘于盞中,入窯燒制。高溫使兩種不同的釉料產(chǎn)生變化,進而生成絲絲葉脈的清晰圖像。這種說法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 說法二:將樹葉經(jīng)過干燥處理后,直接放進盞內(nèi)入窯燒制,樹葉雖然在1300度的高溫中灰飛煙滅,卻將最后完美的身影留在了茶盞之中。 木葉盞燒造過程中的“置葉” 這聽起來神乎其神,難以置信,我卻是親眼見過。兩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參與了某位工藝大師的木葉盞壓窯活動,可以參觀燒制現(xiàn)場。我便搭了便車,得以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只見大師將干燥的樹葉直接置于茶盞中,未做任何處理就入窯燒制,得到了一窯完美的木葉盞,廢品率幾乎為零,看得我目瞪口呆。后來我一再詢問,他的徒弟承認樹葉除了干燥脫水之外,還要經(jīng)過一定程序的處理才行。但究竟如何處理,卻是再也不說了。 再說一句,這位大師,用的是電窯。 三、一窯死,一窯生先不論當代木葉盞的燒成技術(shù)如何,在宋代,這確是一項極難的技藝。運氣好,一窯賺的盆滿缽滿;運氣不好,一窯也能讓人血本無歸,所以有“一窯死,一窯生”之說。 現(xiàn)存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的宋代木葉天目盞 我曾親赴吉安,請教那些自稱秉承古法木葉盞燒制技藝的匠人,得到了一些公認的說法:
柴燒現(xiàn)場 匠人們說,柴燒控溫極難,五度的溫差就可能天差地別。再加上火焰走向不定、窯灰沉落,燒制一窯木葉盞,確實是“十不存一”。每次開窯,對于他們來說都是一場“事關(guān)生死”的修行。 四、木葉盞的起源:江西禪宗與禪茶文化木葉盞的創(chuàng)燒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木葉盞中的樹葉與茶葉相映成趣,應是為宋代時興的斗茶定燒,此說法甚謬。一是點茶要將茶葉磨碎后直接沖泡,不可能有什么“相映成趣”之說。二是斗茶以素黑盞為最佳,“木葉”實在多此一舉。 還有一種我較為認可的說法:木葉盞是為江西禪宗定燒,后普及于民間。 原因一:禪茶的興盛 從唐代從諗禪師著名的“吃茶去”公案,到宋代圓悟克勤禪師揮筆寫下的“茶禪一味”,茶道以其靜心、洗塵、品浮沉的韻味,被認為與禪修有殊途同歸之妙,也在唐宋之際,成為了禪宗日常的必修課。宋代佛教經(jīng)典《五燈會元》中記載:
可見禪宗茶風之盛。 而真正鞏固了茶與禪之間關(guān)系的,是江西禪宗創(chuàng)立的“農(nóng)禪”制度?!稗r(nóng)禪”要求寺院禪師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擺脫了寺院依靠布施的歷史,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的自給自足。由此極大推動了“禪茶”的發(fā)展。 原因二:禪宗對吉州窯的影響 江西是南派禪宗的大本營。魏晉時期,慧遠禪師來到江西廬山東林寺,創(chuàng)立“凈土宗”,開啟了佛教本土化的序幕??梢哉f,江西既是禪宗“一花五葉”生根之地,亦是“五宗七派”開花之所。禪宗七世青原行思就是吉安人,他的道場青原山,距吉州窯場不過幾里之遙。而永和鎮(zhèn)窯場周邊亦有佛教勝跡多處,包括本覺寺、智度寺、慧燈寺、寶壽寺等著名寺院以及普濟庵、圓通堂、普光堂等蘭若(佛教名詞,泛指一般的佛寺)。而這些佛寺,就是吉州窯茶器、花器、香爐以及各類供器的主要購買者。 青原山禪宗道場 《青原志略》卷十二《東昌窯》文引)記載:
文中提到的舒氏父女,是當時吉州窯眾匠人中的佼佼者,他們制作的大凈瓶,一直置于禪宗七世青原行思佛殿之上,奉為“寶瓶”,當作寺院歷代傳世寶物之一,可見其珍貴。 另外,吉州窯遺址中曾出土“本覺”款碗盞和“弟子蔣子通”款碗??梢娂莞G與當?shù)囟U寺合作密切。 北宋吉州窯“本覺”款盞 原因三:桑葉于禪宗的特殊含義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jīng)》卷三載:
孫思邈《正禪方》記載:
故南宋詩人陳與義《書懷示友》云:“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strong>可見,桑樹在佛家眼中是僅次于菩提樹的靈木。 而且禪宗又有“一塵一佛土,一葉一釋迦”的禪語。一片葉子,由綠轉(zhuǎn)黃,及至飄零,再至第二年春天的萌復,這充滿禪意的過程,如同在爐火中灰飛煙滅卻又永存身影的輪回。捧著這樣的茶盞,古拙的黑釉映襯著絲絲脈脈清晰如畫的葉,觀茶湯輾轉(zhuǎn),伴百年清幽古剎,體味著繁華落盡,不改始終的自性清凈。這樣的木葉盞,對禪宗來說,已經(jīng)不僅僅是簡單的茶器而已了。 木葉盞與禪 近來,木葉盞逐漸受到大眾關(guān)注。以伍映山大師為代表的當代工匠,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摸索研究,致力于推廣和傳承這門技藝。北京衛(wèi)視還請了張國立等明星,參與木葉盞的燒制流程,為木葉盞代言。這是好事,美好的事物需要美好的心靈來欣賞,當木葉盞帶著千年宋風吹落的黃葉,帶著千年不曾熄滅的窯火,帶著千年禪宗的深邃眼眸,悠然倏至,你又是否能讀懂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