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主義之一:馬赫 19世紀是科學以空前未有的速度長足發(fā)展的世紀,諸如能量守恒定律、氣體動力學理論、麥克斯韋電磁原理、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等等重大成果,都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fā)展的特征,動搖了機械自然觀。19世紀末,科學,尤其是物理學領域的一系列重大發(fā)現,對從經典力學出發(fā)去解釋自然現象的傳統(tǒng)構成了致命威脅。 面對危機與挑戰(zhàn),多數科學家仍堅持把力學當作科學的基礎,當作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出發(fā)點。還有一些科學家則對力學方法失去信心,主張回到中世紀的" 機體論" 中去尋找可以真正理解世界的方法。這兩種傾向都不利于科學的發(fā)展。要在危機中挽救科學,就迫切需要重新考察經典力學的概念體系,在科學領域中引起一種認識論的轉變,建立一種新的認識方法。 馬赫主義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代表人物和追隨者馬赫、阿芬那留斯、彭加勒、畢爾生(1857-1936)、迪昂(1861- 1916)等大多都是科學家。他們意在對一切自然現象作出能夠為自然科學家所接受的統(tǒng)一的科學解釋。為達此目的,他們反對超驗的" 形而上學" ,既采納休謨等人的經驗主義認識路線,也汲取孔德、斯賓塞等實證主義者的思想,同時又拒絕這些哲學家思想中的" 形而上學" 殘余,把哲學歸結為科學的認識論,因而被稱為第二代實證主義。20世紀初,在弗蘭克(1884-1966)、希爾伯特(1862-1943)、克萊因(1849-1925)、愛因斯坦(1879-1955)等著名科學家的推動下,維也納、柏林等地相繼組織成立了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協會,出版專門的哲學雜志;馬赫主義的影響迅速遍及英、法、意、美等國。同時,它還傳入俄國,經過民粹派分子切爾諾夫、社會民主黨人波格丹諾夫、巴扎羅夫、尤什凱維奇等人的推波助瀾,變成了一股" 修正" 馬克思主義、腐蝕工人運動的思潮。在這種情況下,列寧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對馬赫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恩斯特.馬赫(1838-1916)出生于奧地利邊境摩拉維亞的契爾里茲。父親是個受過高等教育并具有自由思想的家庭教師;母親愛好音樂、繪畫和詩歌,溫文爾雅,富有藝術氣質。馬赫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雙親為他提供的自由環(huán)境及言傳身教,培育了他不受約束的、批判的、頑強的科學好奇心和懷疑主義。10歲那年,馬赫被送入一所教會學校,但校方認為他" 沒有天賦" ,父親只好把他帶回家,親自給他講授中小學課程。15歲那年,馬赫進入一所公立中學六年級學習;同年,他從父親的豐富藏書中如饑似渴地讀完了康德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從中受到極大啟發(fā),這種啟發(fā)也引導他對力學進行歷史的批判的研究。中學畢業(yè)后,他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數學、物理學和哲學。 1860年,馬赫通過大學考試并獲得了博士學位。在做了幾年家庭教師和大學編外講師后,于1864年進格拉茨大學開設數學和物理學講座,同時從事生理、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了著名的" 馬赫帶" 現象,并提出了心理的格式塔性質。 1867-1895年,他擔任布拉格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不僅以其非凡的研究贏得了" 輝煌的實驗家" 的榮譽,而且對經典物理學及其哲學基礎進行了批判性的考察,這種批判后來直接啟發(fā)了愛因斯坦以及一大批對量子力學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1895年,維也納大學專門為他設立了一個" 歸納科學的歷史和理論" 的講座,因此馬赫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哲學教授。 1.要素論 愛因斯坦曾十分準確地將馬赫研究哲學的目的概括為試圖建立一種能把科學的各個部門統(tǒng)一起來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馬赫認為,要統(tǒng)一科學,就必須尋找一種在所有科學領域內都能堅持的概念,這種概念不能是傳統(tǒng)" 形而上學" 所討論的" 物質" 、" 精神" 、" 生命" 、"集體心靈" 等東西,因為這些語詞無法化歸為同一名詞,無法對自然現象作出統(tǒng)一的解釋,而且還會走向引起思想紊亂的二元論。 為此,他提出了" 要素" 論:整個物質世界可以分解為要素,它們同時也是心理世界的要素。要素是超乎心物對立的中性的東西,要素本身既不指物質的實體也不指精神的實體,而只是一種函數關系。它們只有在一定的依存關系中存在,才成為心理的東西或物理的東西。全部自然科學的任務就是發(fā)現和描述這種關系。統(tǒng)一的世界要索可分為三類,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KLM ……、βγ。ABC ……代表物理要素,它們組成物體;KLM ……代表生理要素,它們構成人的身體;βγ……代表心理要素,它們構成人的自我。三類要素之間以及每類要素各個部分之間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發(fā)生聯系。ABC 與KLM 直接聯系,KLM 與βγ也直接聯系,ABC 與βγ則以KLM 為中介發(fā)生間接聯系。心理的東西與物理的東西之間的不同并不是性質的不同,而只是要素之間的結合方式不同:同一要素,在一種聯系上是物理的東西,在另一種聯系上則又成了心理的東西。從要素的依存關系出發(fā),就可以消解傳統(tǒng)哲學中物質與精神、世界與自我、內部與外部等等之間的對立,因為這些對立只不過是對要素的依存關系的不完全表示。 馬赫常常用" 感覺" 表示" 要素" ,但他特別強調:" 凡是把' 感覺' 、'感覺的復合體' 這兩個名詞和' 要素' 、' 要素的復合體' 這兩個名詞同時并用,或是用前者來代替后者的地方,讀者必須經常記住,只有在這里所指的聯系或關系中,只有在這里所指的函數的依存關系中,要素才是感覺。" 從要素論出發(fā),馬赫批判了經典力學的自然觀,尤其是牛頓時空觀,認為空間是加速度和相互規(guī)定的一種媒質;時間則是從相互聯系著的事物變化中得出的一種抽象;并不存在同物質無關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愛因斯坦認為這些批判性工作為相對論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2.函數關系論 馬赫的目標既然是統(tǒng)一科學,對一切自然現象作出統(tǒng)一的解釋,因此必須解決物理現象被因果性支配而生 物現象卻被目的性支配的矛盾。 通過歷史的考察,馬赫認為,因果性和目的性的概念起源于亞里士多德對作用因和終極因(動力因和目的因)的區(qū)別,而這兩個概念又淵源于萬物有神論的觀念。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物理過程方面,由于它的可計算性和極其簡單性,萬物有神論逐漸被排除出去。生物現象比物理現象復雜得多,僅僅按照因果關系無法解釋,但卻可以按照目的性作出解釋。但是,科學的兩個領域,一個作因果性的了解,另一個作目的論的了解,這是不合理的。目的性概念占支配地位的生物領域同樣保留著因果原則,這一原則之所以不能像在物理領域那樣有效,無非是由于生物現象間的聯系不像物理現象那樣簡單。盡管迄今為止的研究尚無法證明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統(tǒng)一,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這種統(tǒng)一終將會得到證明,萬物有神論的幽靈終將被逐出生物領域,亦即,生物現象最終也可用因果性來解釋。 馬赫基本上同意休謨對因果性的解釋,但他主張用數學的函數關系代替因果關系:世界既然是由要素以及要素的復合的不同聯系或相互依存關系構成的,那就理所當然可以用函數來描述要素的各種依存關系。而且," 函數概念比原因概念優(yōu)越,它的優(yōu)越性在于追求精確性,而不帶有原因概念的不完整性,不確定性和片面性。" 因此它能夠克服舊因果觀在生物領域遇到的困難,使不同領域的要素的相互依存關系都能得到精確描述,從而達到統(tǒng)一科學的目標。 3.思維經濟原則 馬赫以生物進化論為依據,提出思維經濟原則作為他的科學方法論。這條原則的核心內容就是:花費盡可能少的思維,獲得盡可能多的成效。實現思維經濟原則的途徑是:選擇適合于問題的正確方法,由經驗抽象出概念并正確地運用數學描述。 馬赫認為,神學理論就是通過經驗事實在思維中的摹寫和表現來代替和節(jié)省經驗。理論能代替的經驗事實越多,就越符合思維經濟原則;我們對經驗事實的摹寫或描述越簡單,則對所摹寫的對象的認識越深入越完善,對科學研究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因此,簡單性和經濟性是評價科學理論的主要標準,也是思維經濟原則的主要內容。 馬赫指出,思維的形式和內容都具有經濟的性質。記憶比直接經驗更方便;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手段;數學和化學符號、數的運算方法、音符等等都表現了普遍、概括性質和較高的適應能力;一切自然規(guī)律都是對經驗事實的經濟描述,給人以簡單扼要的指向。 思維經濟原則是馬赫反對" 形而上學" 的武器。在他看來,諸如本質、實體,自在之物、靈魂、上帝等等不能還原為對感性要素的觀察的東西,對科學來說完全是多余的,不符合思維經濟原則,只會阻礙統(tǒng)一科學的事業(yè),所以應當將它們排除掉。這些思想對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論的發(fā)展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對不少科學家以及維也納學派、工具主義等產生過重大影響。但他通過思維經濟原則否定科學理論所描述的自然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并把概念思維僅僅當作是對感性經驗的經濟描述,因而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傾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