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拍黃金可謂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辛苦活。根據(jù)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館藏金銀器多達1800余件,常設(shè)展的金器100余件。在眾多與黃金有關(guān)的文物中有一件一定不能錯過的,它就是常設(shè)展中的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就在鴛鴦蓮瓣紋金碗附近。在拍攝過程,發(fā)現(xiàn)很多觀眾都錯過了這面奢華無比的鏡子,也許是歲月遮掩了它當年的光彩,亦或是被其他文物的燦爛奪去了注意力。一起通過鏡頭,細細品鑒它的非同尋常。 鏡子,是現(xiàn)在最平常不過之物。在中國,史學(xué)家賦予了鏡子更深刻的含義,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舊唐書·魏徵傳》中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辫b,古字寫作“監(jiān)”。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臉。大約到春秋時加“金”旁成為“鑒”,也就是以銅為鑒(鏡子)的意思。 中國古代銅鏡一般是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的背面也被鑄造上了各種吉祥圖案、文字,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寫實記錄,甚至是政治訴求。 到了唐代,把銅鏡的發(fā)展推向了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唐代的鏡子,最具有傳奇色彩的莫過于“揚子江心鏡” ,除了其制作工序充滿神奇色彩外,史書記載更為傳奇:唐天寶八年,秦中(今陜西)大旱,玄宗祈雨卻不得,便問僧人為何求雨不得。僧人說因為求雨的法器沒有真龍,于是便在皇家?guī)旆坷锾暨x了這面江心鏡。因為江心鏡上所鑄造的是真龍。玄宗得鏡后再度求雨,頃刻間天降大雨,連降七天,這一年獲得了豐收。如此看來,此鏡大有得之而可召喚神龍,呼風喚雨的“神奇功效” 。 最奢華的莫過于這面金銀平脫鏡了。這面銅鏡的制作工藝叫金銀平脫,金銀平脫是銅器、漆器裝飾工藝,早在漢代時古人就有了漆器貼金的裝飾工藝,將金、銀捶打成極薄的薄片,剪出紋樣,粘貼在漆器上。雖說好看,但就是金箔太容易被磨損和脫落。金銀平脫工藝,說簡單點就是升級版的貼金。先將金銀箔紋片粘貼在器物上,然后在器物上髹漆,陰干后再次上漆,反復(fù)多遍,將金銀圖形遮蓋住,再反復(fù)打磨表面,使金銀紋片露出來。由于紋片與漆面平齊,從漆面中脫露出來,因此稱作“金銀平脫”。不僅工序比普通貼金復(fù)雜,平脫所用的金箔片也比貼金的材料要厚,因此還可以在金銀上面雕刻出裝飾紋理,形成更加精致華貴的視覺效果。?可惜金銀平脫工藝只在開元、天寶間盛行一時,安史之亂后,大唐國力走向衰頹,因為金銀平脫的制作太過昂貴,唐肅宗、唐代宗均發(fā)布詔令,命令禁止生產(chǎn)金銀平脫制品。此后金銀平脫生產(chǎn)急劇衰退,五代時已經(jīng)式微,并最終絕跡。宋代的工藝以戧金、描金為主,金銀平脫工藝至此成了絕唱。 正因如此,金銀平脫工藝傳世文物少之又少,難得一見。國內(nèi)有此工藝文物的博物館也是寥若晨星。印象中在國家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有,濟南博物館有收藏。有一次還專程去濟南博物館想一睹真容,結(jié)果看了個寂寞,只有一張文物圖片掛在展廳。轉(zhuǎn)向工作人員詢問,告訴說有些年頭沒見過這面鏡子了,所以這面銅鏡可以算是唐代銅鏡中的登峰造極之物,也是目前在國內(nèi)能見到最精美的金銀平脫鏡了。 鏡上的主題圖案為四鸞銜綬。鸞鳥又稱玄鳥、青鳥,有五彩紋。先秦時期,在《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記載:女床之山,有鳥名曰鸞鳥。它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神鳥,見則天下安寧,是春神的使者、吉祥如意的象征。在民間,也常用鸞鳳和鳴,祝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子孫繁盛、家業(yè)興旺。鸞鳥也是唐代金器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紋樣。 綬帶在中國古代著有著更加豐富的含義,首先“綬”與長壽的“壽”字諧音,代表著長壽不老。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懷黃金之印,結(jié)紫綬于要(腰)”。綬帶在漢代是官員佩戴之物,且長度顏色都是嚴格規(guī)定的。“鸞鳥銜綬”蘊含著幸福長壽、富貴綿延之意。 此類銅鏡工藝復(fù)雜、費時費力,造價昂貴,在當時即被視為絕等之作,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能一睹其風采者更是寥若晨星。如果時空可以穿越,或許在大唐長安的一個初夏的清晨,貴妃正在這面鏡子前梳妝著她的盛世美顏。悠悠千年,斯人已去,回望長安,銅鏡猶在。有機會去陜西歷史博物館,在它面前多停留片刻,感受這份獨屬于中華民族智慧的藝術(shù)珍寶吧! 本期圖片攝影:張文斌 (以上內(nèi)容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風險自擔) |
|
來自: 歷史探奇 > 《事故災(zāi)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