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秦士白話解: 天下人之所以知道美的東西為美,是因為心里有對于丑陋的標準;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為有“不善”來對照。有和無相生、轉(zhuǎn)化,難和易是相輔相成的,長和短是比較出來的,高和下(低)因為對方的參照才存在,音是聲的和諧、聲是音的構(gòu)成,二者缺一不足以成為“音聲”;前與后都是無縫相隨的——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 老子的美人觀如果是這樣:會不會太超然了一點? 所以圣人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不以語言教化而以行動感召,萬物任其自然勃興而不以造物者自居,不去強加個人志向。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得,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就無所謂失去。 秦士悟語: 上面的解讀和常規(guī)沒有大的區(qū)別,但秦士注意到本章出現(xiàn)了“圣人”,那這個圣人從哪里冒出來?是道德教化出來還是刻苦學習鉆研出來的??個人之見,老子的”圣人“之道本章已有弦外雅意,文中幾個對立統(tǒng)一的詞組已經(jīng)暗含修行的法門: 打坐、禪修并不是宗教的專利,當它是一個深度的身心SPA就好 善、惡:善為元神,每個人的先天“真我”、“赤子”,本性是“上善”;惡為識神,受后天改造社會屬性的”我“,本性是“利己”。 高、下:高為大腦,下為下丹田。以大腦調(diào)節(jié)呼吸,讓身內(nèi)氣(實為“炁”)體充盈,用以激活以下丹田為核心的潛藏式呼吸系統(tǒng),最后達到無意識控制的長呼吸或微呼吸。 先、后:先修道、聞道,后悟道,體道,最后得道。 萬物在對立中形成動態(tài)平衡,道更是無所不在! 最后希望對修(身)煉(心)感興趣的朋友早日覓得明師,向出凡入圣的境界邁進一大步!溫馨提示:千萬不要按圖索驥、盲學自煉。先找準適合自己的方法最重要。 (關(guān)注茶塾秦講士頭條號:漫畫讀經(jīng)典 輕松長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