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dòng)。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shí)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4.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5.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fù)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6.無私心就是道。 7.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8.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9.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10.此心不動(dòng),隨機(jī)而動(dòng)。 11.動(dòng)亦定,靜亦定。 1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3.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邊尋。 14.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15.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fā)之必不宏。 16.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jīng);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jīng),五經(jīng)亦史。 1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8.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 19.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20.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xué)。 2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22.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xué)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23.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24.問君何事日憧憧? 煩惱場中錯(cuò)用功。 莫道圣門無口訣, 良知二字是參同。 25.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6.天理即人欲。 27.天理即仁心。 28.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xué),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29.個(gè)個(gè)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30.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dòng)心為恥。 3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32.一有謀計(jì)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 33.夫精藏則太和流,神守則天光發(fā),累釋則怡愉而靜,機(jī)忘則心純而一。四者,道之證也。 34.地靈則人杰,人之無良,亦足以為山川之羞! 35.一念改過,當(dāng)時(shí)即得本心。 36.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 37.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異此而學(xué),即謂之異端;離此而說,即謂之邪說;迷此而行,即謂之冥行。 38.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 39.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fù)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40,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41.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 42.隨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43.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44.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4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46.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是一“傲”字,便結(jié)果了這一生。 47.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48.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49.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 50.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51.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義。 52.思是良知之發(fā)用。若是良知發(fā)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 53.蓋良知之在人心,亙?nèi)f古、塞宇宙而無不同。 54.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55.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xué)而能,所謂良知也。 56.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5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8.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59.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dāng)。即可通。心體明即是道明。 60.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 61.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62.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 63.學(xué)者學(xué)圣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猶煉金而求其足色。 64.學(xué)是學(xué)去人欲,存天理。從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則自正。 65.循理便是善,動(dòng)氣便是惡。 66.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67.所以謂之圣,只論精一,不論多寡。 68.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fù)得一分天理。 69.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時(shí)便是逐物,無事時(shí)便是著空。 70.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 71.大凡朋友,須箴規(guī)指摘處少,誘掖獎(jiǎng)勸意多,方是。 72.道心本是無聲無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許多不安穩(wěn)處,故曰“惟?!薄?/p> 73.毀謗自外來的,雖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貴于自修,若自己實(shí)實(shí)落落是個(gè)圣賢,縱然人都?xì)?,也說他不著。卻若浮云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 74.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zé)o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diǎn)靈明。 75.學(xué)問也要點(diǎn)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dāng)。 76.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tuán)血肉。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dòng)的。這個(gè)便是性,便是天理。 77.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 78.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 79.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shí)時(shí)精明,不蔽于欲,自能臨事不動(dòng)。不動(dòng)真體,自能應(yīng)變無言。 80.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81.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