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一統(tǒng)王朝中,所謂的“布衣天子”有兩個,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 對這兩個人,毛澤東的評價都是非常之高,特別是對劉邦,毛澤東說道:“這是封建社會皇帝里面最厲害的一個!” 主席為何有此一說? 通過主席的言論,結(jié)合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原因有三個。 后面兩個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 1、決策對頭,用人得當
所有人的成功里,有一個天大的秘訣:不是勤奮,而是選擇。 這就是所謂的“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小到管理一個團隊,管理一個企業(yè),大到管理一個國家,頂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決策”。 決策對頭,事半功倍。決策失誤,勞民傷財,還無結(jié)果。 劉邦和項羽對壘,武力值比上項羽就是個“渣”,但他的決策確實比項羽高明。 秦朝后期,宦官趙高作亂,朝廷混亂不堪,民間百姓苦不堪言。 此時,項羽和劉邦都選擇了揭竿而起,這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正確的選擇,抓住大勢,把握風(fēng)口,成功的概率會更高。 這一決策,兩人不相上下。 但是,后面的決策,劉邦和項羽高下立見。 秦國被滅,項羽直接回了老家彭城,放棄了地理位置絕佳的咸陽、長安,并且大封諸侯王,這兩個舉動,直接造成了三大隱患,一是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力大為下降,二是開了歷史的倒車,三是分封完諸侯王,項羽的西楚,風(fēng)險肉眼可見般向上增長。 而劉邦,委屈之中被封為漢中王,他假模假樣地對項羽展示出“感恩戴德”的樣子。 而出了漢中后,劉邦把都城建立在了長安,進可攻,可以一路向東;退可守,函谷關(guān)只要把握住,雖千軍萬馬,攻破也是異常艱難。 我們帶著“上帝的視角”看古代的各封建王朝,那時的都城大多要建立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建立在北方,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資源,一來可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二來可以把華夏腹地保護得更好。 說白了,北方就像一個人的脊梁骨,南方就像一個人的五臟六腑,放棄北方,意味著背難挺直。 劉邦選擇了建都北方,項羽選擇了建都南方。 劉邦封王小心翼翼,封的異姓王,后來又都給平了。 項羽封諸侯王,完全沒章法,直接恢復(fù)了先秦的諸侯國,這就埋下了“諸侯王不斷反項羽”的種子。 在決策層面,選擇起義,項羽和劉邦沒多大的區(qū)別,都把握住了風(fēng)口;選擇都城,項羽差得太多;選擇國家結(jié)構(gòu),項羽更是落了下乘。 如此,項羽在大面上輸給了劉邦。 盡管劉邦早期屢屢失敗,但基本面比較好,因為決策得當,一下兩下打不死。 那么,兩人的用人情況如何呢? 這方面,劉邦真的是個超級“HR”,深諳用人訣竅,用人所長,還有容人之量。 劉邦自己的智慧不夠,張良來補;軍事能力不夠,韓信來補;調(diào)度水平不夠,蕭何來補。 至于那一幫小兄弟樊噲、周勃等人,劉邦用的那是非常到位的。 反觀項羽,謀士不多,有一個范增,還氣走人家;韓信有才,就是不重用;陳平有謀,也沒得到提拔。 總之,項羽個人能力太過突出,大有一番“老子天下第一,離了誰都能玩轉(zhuǎn)”,既然這樣,那還有啥說的,跟上這樣的老板,還有啥前途。 于是,走的走,死的死,到后面,項羽只能被人在垓下合圍毆打了!他不死誰死,他不敗誰??? 那么,決策得當,用了有能力的人就一定能建立偉業(yè)嗎? 其實,也不見得,就像現(xiàn)在的很多企業(yè),堪稱“陣容豪華”,各路人才齊備,但是,投了九百九十九,回頭一看只賺了九十九,賠大發(fā)了,這是為何? 這就引出劉邦成功的第二大原因。 2、能聽進去不同意見1962年年初,毛澤東在中央擴大工作會議上,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毛澤東確實很欣賞劉邦“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的特質(zhì)。 我們看幾個劉邦從諫如流的例子。 1、 在進攻咸陽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分不同路走,靠著超強的武力,項羽一路血戰(zhàn),所向披靡。而劉邦呢,聽信了一個人,那就是酈食其,此人是個超級說客,口才極好。
結(jié)果,劉邦兵不血刃地獲得了大量的城池,最后,還是先項羽到了咸陽。 按規(guī)則,誰先到咸陽,誰就是“大王”。 因此,可以說劉邦取得了更好的結(jié)果。這就是聽信他人合理意見的好處。 2、
劉邦初時還猶豫,很快就想通了,美女、金錢全掌控了,一是秦國王族和大臣們不會愿意的,一定會制造麻煩的;二是項羽那個殺神怎么會愿意? 于是乎,劉邦,把金銀財寶都封存了,一個也不拿。美女們,看看就行了,哈喇子可以流,多余的動作不能有。 就此,劉邦出了秦王宮。 但,他允許蕭何拿了很多的文史資料、地圖、檔案等。 劉邦的表現(xiàn),多少讓老秦人心懷感激,也讓項羽殺他的理由少了一個。 3、 在任用韓信的時候,起初,劉邦以貌取人,沒看上韓信。 結(jié)果,蕭何月下追韓信,將其追了回來。 然后,蕭何再次說韓信有大才。 而此時的韓信,拽得一塌糊涂,必須筑臺拜將,封他為大將軍,否則還要走人。
而當時的劉邦也猶豫啊,他要看蕭何的意思。 蕭何說:老板,這人確實有才! 好,就這樣吧!劉邦聽了蕭何的話,封韓信為大將軍了。 讓劉邦沒想到的是,他撿到寶貝了,韓信真是大才??! 幸虧聽了蕭何的意見,否則,老劉家的江山取得會難很多倍,甚至取得不了。 4、 劉邦遇到項羽的人馬圍困滎陽,當時情況很危急,派人去搬韓信這個救兵。 當時的韓信在打齊國呢,于是開口說道:可以,不過希望大王封我為假齊王(代理齊王)! 劉邦一看,韓信的救兵沒來,要官的消息先到了,火了!準備好好問候一下韓信的十八代祖宗! 旁邊的張良碰了他的腳,劉邦秒懂,張良的意思是:正是困難的時期,先答應(yīng)再說! 劉邦這家伙就這么靈,隨機應(yīng)變的能力強得一塌糊涂,當場罵道:韓信這個兔崽子,當什么假齊王,要當就當真的?;厝ソo他說,封他為真正的齊王。 韓信的信使走了,韓信出兵了,劉邦解圍了。 這也是劉邦采取了張良的意見。 總而言之,劉邦非常善于采取別人合理的意見,這是成功的“一大法寶”。 陣容再豪華,不聽別人的意見,一切也都是白搭! 劉邦除了以上兩大特點,還有一個特點,也是他能被百姓擁護的重要原因。 3、劉邦很懂百姓的心理抖音上有很多教大家掙錢的“老師”,有些真的是自己干出來的,掙了不少錢,所以他們有教別人的能力和資格,因為知道哪里有坑,哪里可以獲得更多收益。 還有一些入行沒多久的人,現(xiàn)實中也不是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人,也來當“財富老師”。這些人,要么念別人的“語錄”,要么靠自己的簡單理解去點化人,個個都是紙上談兵。 如果是你,你愿意聽誰的? 當然是了解情況的人,有親身經(jīng)歷的人。 項羽出身貴族,養(yǎng)尊處優(yōu),不缺吃穿,他不懂底層百姓的心思。 劉邦出身貧民,混跡市井,太懂百姓的心思了。 百姓一是希望安定,二是希望制度不要過于苛刻,如此,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一句話,在百姓看來,誰上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過上好的生活。 劉邦太懂百姓了,畢竟,他就是基層百姓出身。 于是,在去完成秦國的勞役時,因為雨水耽擱了行程,大家害怕被嚴重懲罰,劉邦就放了大家,讓大家尋一條活路。 于是,在攻打咸陽的時候,為了避免更多的血戰(zhàn),聽酈食其的話,靠談判、靠說服,實在不行靠武力,這讓百姓少了“戰(zhàn)爭之苦”,讓將士們少了傷亡。 于是,進了咸陽后,劉邦對外說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及盜竊者有罪。其它的秦國苛刻法令全部廢除。 百姓真的很高興。 于是,在出了漢中后,占了三秦大地,劉邦重視老秦人,做了很多安撫工作,這讓大家感覺要比秦國時還好。 于是,劉邦收獲了大量民心。 劉邦了解人民,項羽只了解貴族,但在那個時代,貴族是絕對的少數(shù)啊! 于是,一個支持率越來越高,一個支持率越來越低,最后,劉邦取得天下。
1964年1月7日,毛澤東在一次座談中說道:老粗出人物,自古以來,能干的皇帝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社會皇帝里最厲害的一個..... 是的,毛主席把劉邦研究得很透?。∷f的一些觀點,句句戳中老劉成功的原因。 劉邦和項羽,誰輸輸贏,早就有了結(jié)果,但到底怎么贏的,很多人都是略知一二。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劉邦決策對頭、用人得當,但不知道的是,劉邦能聽進去不同意見,劉邦熟悉百姓生活,了解百姓心理。 如果你能讀懂劉邦,你的人生絕不會平庸! |
|
來自: 昵稱5383704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