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七點,為你讀詩 詩詞曲賦,名著散文 作者:黎遇之 半卷詩書一窗月(H-chuyu1)原創(chuàng) 今天是正月初二,在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今天又稱“迎婿日”,意為家中出嫁女兒攜丈夫歸寧。 這一習俗起源,據傳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 朱元璋次女安慶公主下嫁都尉歐陽倫后,因嫌棄丈夫家中不夠豪奢,過年時便留在皇宮與父母共度新春。 安慶公主的母親,也就是當時的馬皇后對此多次勸誡公主回都尉府,馬皇后認為女兒已經出嫁,就應該孝敬公婆、體貼丈夫。 自此,便有了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家平日里為生活奔波,正月初二歸寧,更多是許久不見的親人們相聚的日子。 但是女子歸寧這一習俗,并非只是從明朝開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便有女子歸寧一說,歸寧,意為已婚女子回家看望父母,心情往往是開心的。 《國風·周南·葛覃》是《詩經》中的第二首,內容描寫的是一位已婚女子準備回家看望父母,與《詩經》婚戀詩中部分幽怨,低落,郁悶等不同,這首詩雖是寫婚后的女子,卻無處不體現著女主人公的開心幸福。 女子在山間采葛制衣時,忽然看見黃雀聚鳴,這不禁讓她想起了家中的父母,便萌生了想要回家探望親人的念頭。 于是女子便告知公婆和丈夫自己探親的想法,得到應允之后便開始整理行裝,準備回娘家探親。 這漫山遍野的葛草呀,繁郁地生長在山谷中,真想多收割一些回家,用熱水煮一煮,將這些葛草做成葛絲,然后編織成葛布,做成葛衣,只是想一想就覺得開心極了。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這首《詩經·葛覃》,雖是短短一首小詩,卻蘊含了許多內容,寫出了當時女子的勤、儉、敬、孝,含義可謂深長。 比如,收割葛草、制作葛絲,編織葛布,然后做成葛衣,指勤儉; 做完手頭日常的工作,即采葛制衣等,然后在征得夫家的應允后再回娘家,指敬; 作為已經出嫁的女兒,時常惦記家中的父母親人,并且對能夠回家探親十分開心,指孝; 每次讀《詩經·葛覃》,都很容易想起另一句關于歸寧的句子: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也會想起這句話背后那個同樣洋溢著幸福的故事: 今天是2022農歷虎年的正月初二, 也有稱“迎婿日”, 習俗中是已婚女子回娘家的日子, 愿大家和詩中的人們一樣, 在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滿~ 【作者簡介】黎遇之,愿在充滿忙碌的生活里,尋一隅靜處,清茶一盞,閑書一本,讀一首詩給自己,聆聽萬物的聲音。本文由“半卷詩書一窗月”原創(chuàng)發(fā)布,轉載請聯系授權,加讀者群可后臺回復關鍵詞“加群”。圖片來源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