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金剛經(jīng)》中告訴我們,怎樣的布施福德最大,甚至能夠大到不可想象?為什么幫助完其他眾生,最好把它忘得一干二凈?為什么就是對別人好的布施也不能勉強,要看機緣?修行者怎么在提起和放下之間自由切換?我們今天繼續(xù)讀《金剛經(jīng)》的第四品。“復(fù)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薄昂我怨剩俊薄叭羝兴_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第四品我們分成兩段來翻譯。在第三品中,佛陀告訴須菩提,菩薩應(yīng)該沒有分別心,對所有的眾生一視同仁,都應(yīng)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度化他們,而且不應(yīng)該著相。在這里,佛陀繼續(xù)說:還有啊,須菩提,一個修行大乘菩薩道的修行者,知道世間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本性都是空的,因此對一切現(xiàn)象都不會有放不下的執(zhí)著心。不僅如此,就是在行布施而利益眾生的時候,也不能有執(zhí)著心。也就是說,心里不會計較,分別布施的我和我布施的對象,以及我所布施的東西,也根本不考慮布施以后能得到怎樣的回報。布施完了也就完了,不會一直放在心里,能夠做到提起之后,立即再放下,就像根本沒有布施這回事兒一樣,這就是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菩薩在進行布施的時候,是六根清凈的,他不會執(zhí)著于自己眼見的色相而行布施,更不會執(zhí)著于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感的,所有表面現(xiàn)象而行布施。須菩提呀,一個大菩薩就是應(yīng)該像這樣行布施啊,不執(zhí)著于任何事物、任何際遇的表面現(xiàn)象,為什么這么說呢?如果菩薩真的能夠做到不執(zhí)著于任何表象而去行布施,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計較,那他能得到的福德可以大到讓人無法想象。跟大家說明一下,這一段翻譯并不是完全根據(jù)文字直譯的,而是根據(jù)一些術(shù)語的解釋,把它融合進去,盡可能的變成我們今天人交流時候常用的詞匯、表達方式,這樣為了便于大家理解。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告訴了無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之后,佛陀又繼續(xù)地追問須菩提,給他打了一個比方,好讓他更能理解無住相布施的含義。須菩提呀,你怎么認(rèn)為?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想象的出來,測量和描繪的出來嗎?也就是說,從你這里往東,這個空間到底有多遠?你能說清楚嗎?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啊,世尊。也應(yīng)該沒有人能夠做到。現(xiàn)在的科學(xué)家能描繪出來,能測量出來這個宇宙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嗎?佛陀接著又問:須菩提呀,那么南方、西方、北方還有頭頂上的上方,腳底下的下方,這些虛空到底有多大?你能不能想象得出來呢?你能不能測量和描繪得出來呢?這和東方本質(zhì)上不是一回事兒嗎?所以須菩提再次回答:不能啊,師尊。佛陀追問完了這個問題,給須菩提一個極大極難描繪的印象之后,接著告訴須菩提:一個修大乘菩薩道的人,在布施的時候,如果能夠沒有任何的分別心,不執(zhí)著于任何的表象,那他能夠得到的福德就像這四面八方,再加上上下兩個方向虛空一樣,大到不可想象、不可測量、不可描述。所以,真想修行大乘菩薩道,應(yīng)該按照我上面交給你們的原則和方法去做。什么原則的方法呢?就是不要有分別心,不要有執(zhí)著心,不要著相。不要把我和我布施的對象,我布施的東西對立起來。布施完了,不要對對方的回饋放在心上,不要指望有回報。把布施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就像沒發(fā)生過一樣。一個修菩薩道的人,一個愿意為其他眾生布施的人,他不求回報的時候,能夠得到的回報反而更大,甚至大到?jīng)]邊,不可以想象。我們還是拿咱們普通人,跟佛陀描繪的大菩薩們做個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咱們都是有太強的分別心,內(nèi)在的私欲都比較重。不要說讓咱們不住相布施,平時不去算計別人,不占別人便宜,不投機取巧就已經(jīng)不錯了。偶爾發(fā)發(fā)善心去做點好事,給別人捐點錢,替別人搭把手,買個活物放生,這已經(jīng)就很難得了。要想讓咱們布施的時候還不挑對象,不挑時機,還不要在乎對方什么反應(yīng),不計較別人給不給咱們回報,那不就是太難了嗎?甚至幾乎難于上青天了嗎?但是,假如我們能夠深度思考一下,咱們就更加容易讀懂佛陀的告誡,菩薩是覺有情,自己覺悟了之后,一定不會自己在那兒自得其樂,一定千方百計地去度化眾生。不會看到一個人,人家不想讓你幫忙,你非得生拉硬扯,拉人家過來聽佛經(jīng)。一個人不喜歡吃素,你硬要死乞白賴的勸人家吃素,讓人家放生。那這就不是順其自然,不是自然而然了。人家能聽進去最好,聽不進去也無所謂,不要勉強,隨緣布施,施過即忘。不管是布施給誰,布施了多大的東西,布施了多少的力量,都不放在心上。只要放在心上,就有了人和我的分別,這就是人相和我相,有了眾生相的分別,有了人我就有得失了。著相,自己的心就不清凈了,心不清凈,福報反而少了。我們讀懂了佛陀這些告誡,就應(yīng)該明白,布施的時候不分別、不在乎、不著相,反而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更大回報,也就是佛陀說的福德。2013年精讀《金剛經(jīng)》的時候,我寫了四句打油詩:那個時機對就布施,時機對,咱們有能力才布施,時機不成熟或者自己能力不夠,那就等一等,不要太在乎布施完了之后,千萬別想,哎呀,老天爺什么時候給我回報?。繉Ψ皆趺床桓卸鞔鞯卵??別想這個事兒,如果想了,這個布施就不干凈了,就讓咱們的心有染了。所以我們以后的布施,不管給任何人也好,乃至其他眾生也好,所有的布施盡可能都做到隨時提起,隨時放下。就像當(dāng)年的布袋和尚一樣,人家問他佛法,一句話不說,把布袋放下。人家沒理解,再問的時候,他提起布袋,掉頭就走,一句話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