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證發(fā)熱——范中林醫(yī)案
楊某某,男,54歲。成都市居民。診治;1960年10月來診。近兩年來,每日早餐后發(fā)熱,體溫38℃左右,汗出較多,持續(xù)約兩小時,熱退汗止,即覺畏寒。每日如此。頭暈眩,口苦咽干,胸脅滿,心中煩躁。舌質紅,苔白微黃膩,脈弦數(shù)。經某某醫(yī)院檢查,發(fā)熱原因不明,治療未見好轉。此為少陽證發(fā)熱,法宜和解少陽,以小柴胡湯加減主之。 柴胡24克,黃芩10克,法夏15克,沙參15克,甘草10克,知母15克,石膏30克,牡蠣24克,陳皮9克,茯苓12克。一劑。 上方服一劑,熱退,諸證悉減。囑其停藥,調養(yǎng)數(shù)日而愈。其后,患者與范老常來往,知其病未復發(fā)?!?/span>六經辨證醫(yī)案選》 論:太陽不解,衛(wèi)熱不泄,則津亡而煩燥。少陽病,相火上逆而刑肺金,也會肺燥而津枯。二陽不解,陽明經腑,也會熱燥。合方白虎湯,一舉三得。石膏泄衛(wèi)熱與胃熱,而清肺金,知母清肺之熱 氣郁發(fā)熱——劉渡舟醫(yī)案
陳某,女.36歲。1993年6月2日初診。患者一年前因高熱,全身不適,眼瞼皮疹,下肢肌肉劇痛無力,某醫(yī)院診為“急性皮肌炎”收入住院,經治療肌肉疼痛基本痊愈。但出院后,每日低燒不止,體溫在37--38 C之間波動,胸脅滿悶,心煩,夜寐不安,身體虛羸,頻頻外感。舌邊尖紅,苔白,脈弦。證屬少陽氣郁發(fā)熱之證,治當疏肝解郁,本“火郁達之”之義。 柴胡16克,黃芩10克,半夏12克,生姜10克,黨參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7枚,當歸15克,白芍15克。 共服七劑,熱退身爽,諸癥亦安。 按語;本案斷為“氣郁發(fā)熱”,其辨證眼目有二:一是胸脅滿悶,心煩不寐,此為少陽樞機不利,氣郁不疏之象;二是舌邊尖紅,脈弦。低熱不退又為肝膽之郁熱不得宣暢之所致。治療這種發(fā)熱,既不能滋陰壯水以制陽光,也不能苦寒直折以瀉壯火,唯宗《內經》“火郁發(fā)之”,“木郁達之”之旨,以疏達發(fā)散郁火為法,投小柴胡湯治療,本方為治氣郁發(fā)熱之代表方劑,因久病之后,發(fā)熱不止,必傷陰血,故加當歸、白芍以養(yǎng)血滋陰兼柔肝氣。《臨證驗案精選》 論:本案是典型的穿著馬甲的外感病。西醫(yī)沒解表理論,不知解表,則每日低燒不止。 蕁麻疹——董正平醫(yī)案
(標題)被蕁麻疹糾纏多年的男孩。 今天傍晚,接到一個陌生人的電話:“董老師您好,我是濱醫(yī)某某教研室L老師的愛人。您什么時候有時間?想找您看個病。”我感到有些詫異,我到濱醫(yī)工作時間尚短,并不認識L老師。所以問道:“您是怎么知道我的???”對方說:“我是在一次朋友聚會中知道你的。”我更納悶了。 隨著對方的講述,我才了解到大概的情況:幾天前,她曾與幾位朋友聚餐,其中一位朋友的孩子患病,去年經我治療一段時間后大有改善。這位朋友就極力向她推薦我。 她的話讓我回想起了那位長期被蕁麻疹折磨的男孩,這位初中生才剛剛14歲,然而其蕁麻疹病史卻長達9年?;颊邚?/span>5歲起患有蕁麻疹,之后,每年國慶節(jié)前后則發(fā),每次發(fā)作則持續(xù)數(shù)月。經熟人推薦,患者由父母陪同前來求治。 首診:此次發(fā)作已持續(xù)5個月,皮疹呈云片狀,此起彼伏,自覺皮膚癢、熱,身上有汗,不惡風寒。大便日2-3次,成形,暢,尿黃??诓桓刹豢?,不惡心。納、眠可。舌胖略暗,苔薄白滿布?;颊咝误w肥胖。寸脈浮大,關弦甚。B超:重度脂肪肝。體重190斤。 處方(小柴胡湯加姜皮):柴胡15g,黃芩10g,姜半夏8g,黨參8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棗4枚,生姜皮一撮。 患者服藥6副后,癥略減。因為課時較緊,不能前來我周三的門診。 之后,每周末另擇他醫(yī)診治。 4個月后,再次前來求治。自述服藥甚多,均無確效,期間還兩次出現(xiàn)劇烈腹痛,到醫(yī)院輸液才得緩解。這回下定決心每周三上午請假,特地找我治療。 二診:前天感冒,蕁麻疹又加劇,伴咳嗽,痰多質黏,惡熱不惡寒。尿黃,便溏。舌尖紅,苔薄黃略膩。右脈寸浮數(shù),關尺弦數(shù)。近日尿酸590umol/L。 處方:生麻黃8g,連翹15g,杏仁8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甘草6g,柴胡15g,黃芩8g,姜半夏8g,黨參8g,生姜3片,大棗4枚。 共服藥9副,感冒咳嗽愈,蕁麻疹退,未再復發(fā)。脈較前緩和甚多,舌音,苔薄白。自述服前方后,身體較為輕快,較愛活動。小便仍黃。大便日2-3次,略溏。 隨后,以前方加減調治月余,停藥后,保持良好,偶有小范圍復發(fā),服藥則效?!?/span>經方淺悟》 論:蕁麻疹的病理,就看桂枝麻黃各半湯的病理就可以。見少陽經證者,合方小柴胡就行。是柴胡桂枝的病理,少陽病,而太陽未解。 本案是小柴胡合麻黃連翹小豆湯。要是有桂枝、白芍(或加黃芪)這個麻疹就能徹底治好,也不會小范圍的反復。小柴胡加減,發(fā)熱者加桂枝,是解表寒之義。而桂枝湯之白芍者,是行血之義。再加點黃芪,行一身營衛(wèi)之氣,就不會有小范圍復發(fā)。 麻疹屬于表病,經陽之郁,而脈弦數(shù)者,弦為少陽之郁,而數(shù)為太陽經熱不泄。此也是三陽合病,沒加葛根解陽明之經,也未用桂枝解太陽之寒,以泄營郁之熱,白芍行營血以疏肝,久病可加黃芪,行表之營衛(wèi)之氣。與閆云科老師的醫(yī)案相比較,高低立判。其結果也是,偶小范圍復發(fā)。
癮疹——王樂平醫(yī)案
孟某,女,67歲,2016年3月25日初診。泛發(fā)性蕁麻疹1周,疹紅、癢甚,口苦,胃部時有不適,喜涼飲,舌暗紅苔薄,脈弦滑。中醫(yī)診斷:癮疹(肝經郁熱)。西醫(yī)診斷:蕁麻疹。治則:清肝泄熱,發(fā)表散風。處方: 柴胡12g,黃芩10g,制半夏10g,黨參6g,丹參12g,干姜6g,連翹15g,生石膏30g(先煎),荊芥10g,防風10g,茵陳15g,4劑,水煎服,日1劑。 3月29日二診:藥后未再起疹。上方加生山楂10g05劑,水煎服,日1劑。《經方證證實踐錄》 論:本案我會用小柴胡合大青龍,二經同治,取太陽的麻桂與石膏,還可以加葛根,取陽明經的經氣之郁,三經同治。經陽外解,則內合里陰,陰陽合則病愈。本案癮疹,是經陽外感,營血郁熱之外蒸,解表則已,不是濕熱,用不到所謂的清肝泄熱。
紅斑狼瘡——聶惠民醫(yī)案錢某,女,39歲,1974年5月初診?;颊咭蚣t斑狼瘡病而住院治療,診為狼瘡性肝炎。治療中合并胸腔積液,以右側胸腔積液為主,積液甚時達二三肋間,則行穿刺,抽出積液,每次約300ml,然時過不久,積液復生,反復穿刺,效果不顯,故患者要求中醫(yī)診治。證見:胸悶氣短,脅下脹痛,身有低熱,呈往來而作,咳嗽有痰,小便短少,下肢輕度浮腫,喜嘔納差,形體較瘦,面色暗黃,苔薄白,脈沉弦細,證屬肝郁脾虛,水液停聚。治以疏肝健脾,轉樞利水為主。處方宗小柴胡湯加味:柴胡9g,黃芩12g,潞黨參15g,姜半夏9g,茯苓12g,豬苓12g,澤瀉9g,車前子12g,澤蘭葉9g,生甘草5g,紅棗10g。水煎溫服,進藥一周,悶脹減輕,尿量增加。 二診:前方加黃芪15g,白術10g,繼服十余劑。而后 線片復查,胸腔積液消失,繼續(xù)鞏固治療。《經方驗案評析》 論:紅斑狼瘡,就是外感病,營血之熱,熱蒸皮毛也。表不解,則肺氣不降,氣不化津,所以積液復生。肺氣不降,所以胸悶氣短。少陽經行兩脅,經氣不降,則脅下脹痛。正是脅下脹痛,才被西醫(yī)定義為“肝炎。肺主治節(jié),表病肺逆,肺氣不降,則上生水,水氣不化,則下浮腫。本案用的小柴胡湯,加豬苓湯利水。不如小柴胡湯,加麻黃泄肺氣。本案主證為狼瘡,狼瘡者,皮毛之病也,小柴胡者,少陽之經病也。此病皆在經也。所以加麻黃發(fā)表泄肺,比加豬苓利水更有效果。(如本案是水氣病者,則以水氣提綱,腰以上者發(fā)汗,腰以下者利小便。如是水氣病,有下肢浮腫,則用豬苓湯,就沒有不妥。)
面斑低熱(紅斑狼瘡)——黃煌醫(yī)案
患者,女,22歲。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發(fā)熱伴面部蝶狀紅斑,脫發(fā),光過敏,蛋白尿,當時予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蛋白尿得以控制,但發(fā)熱伴面部紅斑癥狀仍反復發(fā)作。1周前患者因外出游玩,過度勞累后,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伴面部紅斑,刻下癥見低熱,面部蝶形紅斑,伴瘙癢,無破潰,唇紅,發(fā)枯黃,月經量偏少,周期正常,小便正常,大便兩日一行,納差,睡眠一般,脈滑,舌紅苔膩。自訴平素易感冒,常感乏力,畏寒。處方:柴胡20g,黃芩10g,半夏10g,黨參10g,甘草10g,當歸10g,川芎15g,白芍30g,白術15g,茯苓15g,澤瀉15g,荊芥20g,防風20g,干姜10g,大棗20g,15劑。 二診時患者無發(fā)熱,面部紅斑明顯消退,無口腔潰瘍,飲食睡眠可,小便正常,月經量仍少,周期正常,但仍有疲乏感,畏寒,近期未感冒。原方白芍加為40g。 三診患者病情平穩(wěn),面部紅斑不顯,近期無發(fā)熱,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月經量較前增多,周期正常。自訴最近感冒次數(shù)較服藥以前減少,畏寒及疲乏感好轉。原方白芍加至60g續(xù)服?;颊叻兴?/span>1個月病情明顯好轉后,遂將方中白芍逐漸加量至60g,因白芍具有養(yǎng)血斂陰柔肝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此藥更是具有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對穩(wěn)定狼瘡病情、減輕西藥毒副反應有較大作用,唯一副反應是易引起腹瀉,故在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應加大白芍用量。 黃煌認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或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后天失于調養(yǎng)而致機體虧虛之狀。繼而外感風濕熱毒,風濕熱毒內蘊致體內氣機紊亂,氣血陰陽失調,人體免疫功能紊亂從而最終致使發(fā)病。臨床上,黃氏從體質辨證入手,運用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簡稱柴歸湯)及其加味方治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療效顯著?!?/span>經方治痹》 論:本案面斑,脈滑,低熱,可以判定,是經陽外感病?;瑸殛柮},無陰之翕聚,外感之滑,也為數(shù)之義。面斑,就是面赤之象。滑為陽浮,太陽表閉之浮,經陽不泄之滑。此可以理解為三陽合病。小柴胡加葛根麻桂湯。 研究:脫發(fā)理論本條醫(yī)案,用小柴胡湯,又有一個脫發(fā)癥。看完這個醫(yī)案,我好像知道,為什么有的女性,明明很健康,沒有任何的不適,卻被脫發(fā)這個事困擾,頭發(fā)已經很稀疏了,很如果再脫,就要禿掉,這對女生來說,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此原來就陰陽不和證,相火上逆,頭上陽盛之地,變?yōu)殛栒?,則發(fā)根焦枯而脫落。 我以前有一女同事,膚白人美,卻頭發(fā)稀疏,人早就害怕了,再脫就禿頭了,可就是沒辦法,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就是無用。導致這種情況發(fā)生,有兩種來源,一就是外感,導致少陽經郁不解,相火上逆;二就是月經不調,導致的陰陽不和,陽火上蒸,此二類型還都是小柴胡湯證,降少陽經氣,瀉相火以降逆,火降不蒸,則不焦枯。這種證用小柴胡時,可以適當減少中氣藥。還是以柴胡,黃芩,半夏為主。相火收藏,則不上逆而蒸泄,頭上不熱,則不脫發(fā)。很久之前,我一老鄉(xiāng),也是這種情況,當時告訴他用八味地黃丸,現(xiàn)在看來是不對的。 陽火不降,頭上蒸泄而汗出,則發(fā)根失養(yǎng)而脫落。這理論是根據(jù)桂枝龍牡湯提綱,發(fā)落主癥來論的??纯础端氖ァ讽毎l(fā)理論:須發(fā)者,手足六陽之所榮也。手三陽之上者,皆行于頭,陽明之經,其榮發(fā)也,少陽之經,其榮眉也,太陽之經,其榮須也。足三陽之上者,也行于頭,陽明之經,其榮發(fā)也,少陽之經,其榮須也,太陽之經,其榮眉也。凡此六經,血氣盛則美而長,血氣衰則惡而短。
上半身出汗——夏仲方某男,四十多歲。病人一踏進診室,倏然顏面漲得通紅,滿頭大汗如珠,邊拭邊訴:要求醫(yī)治的就是現(xiàn)在正表現(xiàn)的出汗病。不僅頭面如此,上身襯衫亦濕透了,在吃飯、講話、工作緊張時就暴發(fā)出來。所異者,下半身毫無汗出,反覺皮膚干燥難過。在夜眠或白天休息時,均不出汗。 患此癥已經十有余年。胃口好,二便正常。中醫(yī)辨證:望其身材不高大而肌肉相當結實;聽其語聲,不怯弱;察其舌,尖部紅,左側有一點暗青色,舌苔薄白;診其脈,兩手均弦如張弓。擬小柴胡湯全方治之。處方:柴胡6g,黃芩3g,太子參9g,半夏9g,炒甘草3g,生姜2片,紅棗5枚。服7帖,異常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轉為安靜,顏面不若以往的發(fā)熱,汗出亦減少。連服月余,諸癥悉除(《皕一選方治驗實錄》)《經方100首》 論:上半身出汗,陽火不降,上蒸而外泄。弦為木象,此是膽木上逆,相火不降。此也是上熱下寒。小柴胡湯,溫中降逆,苦降火逆。脈弦如張弓,此肯定有下寒,只不顯而已。觀附子大黃湯醫(yī)案,上熱下寒,下寒逼其上熱,陽火不降,汗出而外泄。本案,夜眠與白天休息時不出汗,緊張時出汗,兩手脈弦,屬膽木不降的上熱下寒。“緊張”就是膽木不降的驚的表現(xiàn)。 小兒心痹案——任存霞醫(yī)案
王某,女,9歲,2004年5月9日初診。半月前感冒后自覺心悸,胸悶,心前區(qū)隱痛。西醫(yī)檢測:心肌酶異常。ECG示:竇性心率;心肌缺血。中醫(yī)診斷:心痹(感受邪熱之毒,心脈瘀阻)。西醫(yī)診斷:病毒性心肌炎。治則:疏肝理氣,活血通脈。處方:柴胡9g,黃芩5g,半夏5g,桂枝5g,黨參9g,當歸10g,川芎10g,丹參10g,生姜3片,大棗4枚。7劑,日1劑,水煎服。 藥后諸癥好轉。繼服1個月,ECG恢復正常。 按語: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膽氣疏泄正常則水火氣機可以自由升降,“上焦如霧,中焦如返,下焦如瀆”功能發(fā)揮,方能取得效果。少陽具有調節(jié)五臟六腑功能的作用。先哲曾云:“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小兒生理病理之特點明顯,其發(fā)病及論治均有異于成人,但也有一定規(guī)律。小兒疾病的論治宜重少陽。劉弼臣就極力倡導和推動“少陽學說”為中醫(yī)兒科的基礎理論,并用其闡述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的首選方,亦是應用范圍較廣的方劑。方中柴胡配黃芩清解半表半里,共為主藥。柴胡《本經》云:“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黃芩《滇南本草》載:“上行治肺火,下行瀉膀胱火,除六經實火實熱。”半夏、生姜輔助主藥健胃止嘔;黨參補氣,扶正祛邪;炙甘草、大棗健脾和胃,使小兒脾胃得以固護。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屬中醫(yī)“心痹”范疇,多由熱毒之邪侵及心脈、氣滯血瘀、心脈瘀阻所致。治療有別于成人,應以調理心氣兼以祛邪為主。小柴胡湯是理氣解郁祛邪之劑,加川芎、當歸、丹參等活血化瘀之品,寓理血于行氣之中,為治療小兒心血瘀阻之心痹病的理想方劑。(內蒙古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任存霞醫(yī)案)《經方證證實踐錄》 論:本案的重點,是在半月前“感冒后”,后面的心悸,胸悶,胸痛,就都好理解了,這都是少陽柴胡湯證。一感冒就心悸,這個心悸,考慮到胃燥,少陽二十四,胃不和則煩而悸。胸悶是少陽病上逆,經氣結滯,胸膈壅塞,肺氣不降。心前區(qū)隱痛,就是痞結之義,經氣結滯,壅塞不通,所以見隱痛。 《傷寒雜病論》序: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本案“半月前感冒后”即是見病知源。所以很多醫(yī)案,只要是感冒后引的病,我都會把“感冒”這兩字標注重點,因為這兩字,就是見病知源。另一點是有的醫(yī)生的醫(yī)案中,把這個感冒給忽略掉,這就有點外行了。
小兒咳喘——任存霞醫(yī)案喬某,女,5歲,2007年12月19日初診。發(fā)病1月余,咳嗽喘促,喉中痰鳴音,呼吸中有笛音,右肺上野聽診有水泡音,白細胞12 x 109,中性67%,淋巴30%,x光胸透右肺上野可見片狀陰影,西醫(yī)診為病毒性肺炎,經抗病毒、抗菌治療無效,來中醫(yī)求診。舌白滑,脈象滑,不發(fā)熱。中醫(yī)診斷:咳喘(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氣機上逆)。西醫(yī)診斷:病毒性肺炎。治則:辛溫宣肺,和胃化痰。處方:柴胡15g,半夏10g,黃芩10g,桔梗15g,荊芥10g,紫蘇15g,薄荷15g,牛蒡子15g,川貝母10g,甘草10g.6劑,水煎,分兩次服。 12月27日二診:藥后咳嗽大減,痰鳴音亦減。繼用上方治療而愈。《經方證證實踐錄》 論:正常的肺炎,都表實而衛(wèi)熱內陷,用大青龍,麻杏石甘湯,越婢湯都可以。因為這幾方都有重要的兩藥,就是麻黃與石膏,發(fā)表寒泄衛(wèi)熱,此肺炎就好了。而本案用小柴胡湯,是另外的一種方法。雖然治愈,但醫(yī)案寫的不妥。即然中醫(yī)診斷為風寒犯肺,為何沒有解表之藥,反以柴胡為主方。氣機上逆的主因,就是肺閉而失斂。此病全在發(fā)表泄肺,次在少陽經病。
小兒周期性高熱——王付醫(yī)案李某某,女,8歲半,學生,2003年7月18日初診。其母代訴:在3年前出現(xiàn)不明原因高熱(39℃),自此,每月22日左右出現(xiàn)高熱,一般持續(xù)4天即自行消退,屢經檢查,血常規(guī)及做細菌培養(yǎng)等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曾多次住院治療,均未能達到遠期治療效果。 刻診:早上高熱明顯,神疲乏力,言語不多,咽干,兩目血絡偏赤,舌質紅、苔薄略黃,脈略弦細。中醫(yī)辨證:少陽膽熱氣郁證。治療原則:清熱調氣,清解少陽。治療方劑:小柴胡湯加味。 柴胡12 g,黃芩5 g,清半夏6g,黨參9 g,炙甘草5g,大棗6枚,生姜5g,鱉甲10g,知母9g,生地黃12 g,牡丹皮6g。6劑,水煎煮,第1次煎煮50分鐘,第2次煎煮30分鐘,每日1劑,每劑分3次服。 二診:其母代訴,于當月22日左右未再出現(xiàn)發(fā)熱,要求繼續(xù)服藥,又以前方6劑繼服。 三診:未再高熱,之后,復以前方治療1個月,未見高熱,周期性高熱痊愈?!?/span>王付經方醫(yī)案》 甲亢——廖世煌醫(yī)案馮某,女,29歲。診見:雙側眼球突出,目赤腫痛,形體消瘦,煩躁易怒,心悸,手震顫,多汗煩熱,口苦,多食,失眠。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查甲狀腺功能:T3、T,FT3,FT,均明顯升高,TSH下降。突眼度:左眼21mm,右眼20mm。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突眼。辯證為肝火夾痰證。治予疏肝清火,涼血化痰明目。方以小柴胡湯合白虎湯加減。藥用:柴胡、知母各12g,黃芩、生地黃、丹皮、葵藜、夏枯草各15g,太子參、石膏、車前子各30g,白芍、酸棗仁各20g0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治療2個月。 二診:測甲狀腺功能正常,突眼度下降至左眼16mm,右眼15mm。繼續(xù)服藥鞏固療效。摘自:張鵬,高紅霞,廖世煌運用金匱方辨證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經驗.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4):26-27.《經方治驗內分泌代謝病》 論:本案是小柴胡合白虎湯。心是煩燥易怒者,都是膽火不降。心悸,是乙木之郁沖,因于膽木不降,經氣阻塞之故。驚為膽木失根,悸為乙木下陷,而本條的煩燥易怒,就是驚的另一種表現(xiàn),此火逆不降而煩燥,木氣不疏而易怒。本條之心悸者,不要用桂枝芍藥甘草治肝升陷,而是用柴胡湯降逆。 《金匱》卷八,驚悸一,十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動則為驚,膽木不降。如果脈動也有悸,此悸也為驚,驚為膽不降,則乙木不升而為悸。悸為乙木之陷,因膽木之不降,不降則不升,上逆則從陷之理。 視網膜炎——劉景琪醫(yī)案王某,男,42歲,1975年5月初診。視力減退已五、六日,漸加重,現(xiàn)在左右視力均為0.1(病前為1.5)視物模糊。病前4~5日曾患感冒,曾服解熱劑。之后即出現(xiàn)口苦咽干,心煩喜嘔,兩脅發(fā)脹,視力日漸模糊,頭暈,寒熱往來。舌質紅,苔白,脈弦。印象:視瞻昏渺。此為邪熱郁于少陽,肝膽之火薰蒸于目,內經云:“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辯證;少陽熱盛。治則:和解少陽。處方:柴胡24克 黃苓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3個草決明12克,復三劑后,視力恢復到1.5,能開車?!?/span>經方驗》
復視——趙明銳醫(yī)案李某,男,30歲?;紲夭“l(fā)高熱,后遺雙目復視,用過不少中西藥治療無效。內科醫(yī)生曾懷疑過是腦部疾患,患者也非常焦慮。診斷時除復視外,尚有頭暈、口干、耳鳴等證,脈數(shù),無苔??紤]是邪熱久郁于少陽之經,損傷其陰液,肝膽之火又薰蒸于眼目,而產生的復視。試給予小柴胡湯加減二劑。處方:柴胡12克 黃芩15克 半夏6克 黨參15克 甘草15克 加姜10片 棗五枚 杭菊花30克 元參15克 麥冬15克,服二劑后目中所見兩物的距離有明顯的縮短。守方共服六劑,復視痊愈。 按:本例患者因患溫熱病發(fā)高熱,經用西藥治愈,后遺復視一癥。這種復視的病理機制有二:一為熱邪未盡,仍擾于少陽之經,因而薰蒸于目,一為熱傷津液,津液涸乏,不能潤養(yǎng)筋脈所致。既熱且燥,于是眼中就幻化出復視現(xiàn)象。在治療方面,兩者必須兼顧,方能奏效。小柴胡湯加重黃芩量以清解少陽經之熱,再加生地、元參增津以潤燥,使熱除津復,復視自愈。《經方發(fā)揮》 斜視——趙明銳醫(yī)案王某,女,50歲。患斜視已有二、三年,剛開始的時候,偶爾看見東西略微傾斜,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延續(xù)性,經??匆姈|西是傾斜的,而且傾斜度越來越厲害。就診時目中所見的東西,不論是人物,還是房屋皆為40~50傾斜度,而且視力也大為減低。 經多方面治療,未能矯正。鑒于此病已日久,非朝夕可以見效,遂將小柴胡湯加桂枝、黃芪、菊花、當歸、白芍制為散劑,日服12克,共服了3~4個月痊愈。 按:本例患者開始發(fā)病時,可能是因熱邪侵入少陽之經引起的斜視,并且視力顯著減低。鑒于患者年紀較大,體質也比較虛弱,而且患此病業(yè)已數(shù)年之久,已屬氣血不足狀態(tài),非正盛邪實可比。故在治療時,除繼續(xù)清解少陽外,更不可忽視的是兼補氣血,使其“目得血而視”,故在小柴胡湯方中又加入助陽益氣的黃芪、桂枝,滋陰養(yǎng)血的當歸、白芍。 另外,本例患者患病既久,在治療方面不能一朝一夕求得速效,故將藥物為細末,持續(xù)久服,緩緩圖之。 斜視、復視癥和少陽經的目眩以及發(fā)熱病的幻視,皆為熱邪侵犯少陽之經所造成的。肝膽相表里,內經謂“肝通氣于目”,“肝開竅于目”。因之肝膽之經和眼的關系至為密切。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膽經之氣血充沛,必然是目睛和而視力佳,所謂“目得血而視”。如果發(fā)生了肝血虧損,肝陰不足,目得不到足夠的氣血營養(yǎng),就會出現(xiàn)眼目昏花,視力低下。若因邪熱擾于經脈,肝膽之火上亢,薰蒸眼目,目中就會幻化百出,于是斜視、復視、幻視等癥候由此而產生。斜視、復視在治療方面必須是以清解少陽經之熱邪為主,佐以清上焦明目之品,方以小柴胡湯加杭菊30克,治療由功能性病變引起的斜視、復視效果甚好。《經方發(fā)揮》 論:前面的一個醫(yī)案中,患者也是出現(xiàn)復視,醫(yī)者言是膽腑倒置之義,藥后即愈。忘記是哪個醫(yī)案了。 還有一種病,一個眼珠正常,另一個眼珠稍微有偏向一邊,但視力是正常的。這個病如果是后天外感病引起的,或是少陽經病,也或太陽經病。因二者經脈之起止,太陽經起于目之內眥,少陽起于目之外眥?;蚴墙浢}病,而牽引導致目珠不對稱。
失明一婦人發(fā)黃,心中煩亂,口燥,胸脅苦滿,不能食,數(shù)日后兩目盲,不得見物,余乃作小柴胡湯及芎黃散與之,目遂復明,一月余,諸證痊愈。(《古方便覽》)《經方研習》
口苦耳鳴——馮世綸醫(yī)案任某,女,62歲,初診日期:2011年5月30日。患者訴口苦5個月,耳鳴5個月時有反復發(fā)作,出汗,納可,飲水可,右腰稍痛,眠可,小便可,大便1日2~3次(吃通便藥),舌淡潤苔薄白,脈兩關弦滑,右寸微浮滑。辨六經屬少陽陽明合病證,辨方證為小柴胡加石膏湯證。處方:柴胡12g,黃芩10g,清半夏15g,黨參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棗4枚。7劑,水煎服,石膏同煎,日1劑。結果:服上方7劑,口苦減,耳鳴未作,腰痛已,出汗已,大便如常。 按語:口苦為少陽證之標志性癥狀,使用小柴胡湯的概率極高,憑此一證已基本鎖定用藥方向,耳鳴結合264條“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少陽證已確定無誤,小柴胡湯已經明確下來。《馮世綸經方帶教醫(yī)案》
耳聾耳鳴——馮世綸醫(yī)案李某,女,61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4日?;颊咴V右側耳聾、耳鳴3個月,時眩暈,張口時耳中“刷”響一下,天熱時頭亦熱,耳鳴聲大時頭脹,臉麻,晨起口干,后背涼,怕風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時好時壞,納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1日1次,不成形,舌淡潤苔白根稍膩,脈沉弱數(shù),右寸浮。 辨六經屬太陽少陽太陰陽明合病挾飲證,辨方證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術甘湯證。處方:柴胡128,黃莖10g,清半夏15g,黨參10g,桂枝10g,茯苓128,炙甘草6g,蒼術15g,桔梗10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棗4枚。7劑,水煎服,石膏同煎,日1劑。結果:患者服用7劑后,耳鳴、耳聾減輕,眩暈、咽痛、惡寒已不明顯。《馮世綸經方帶教醫(yī)案》 論:本方是小柴胡加石膏,合方苓桂術甘湯。小柴胡湯證,是少陽經氣上逆之耳鳴。而苓桂術甘湯,是濕盛中氣,水停阻氣,陽氣不降,濁氣上逆之耳聾。二方一合,統(tǒng)用治法。 中耳炎——門純德醫(yī)案
郭某,男,37歲,患雙側中耳炎四年。局部腫痛,外耳道常流黃膿水,內服、外用許多消炎藥物,癥狀時輕時重,后與小柴胡湯加金銀花20克,蟬蛻6克,元參6克,防風9克,數(shù)劑而漸愈。《名方廣用》 腺體腫瘤——門純德醫(yī)案余某,女,37歲,數(shù)月前,頸前右側發(fā)現(xiàn)一硬結,逐日增大,就診時狀如雞卵,并有壓痛。檢查在頸前右側有一單發(fā)局限性腫物,約4.5x3.5Cm,邊緣清楚,膠樣硬度,.觸之柔滑,隨吞咽上下活動,經同位素掃描為:“甲狀腺結節(jié)”,碘吸收率及基礎代謝正常,最后確診為“甲狀腺腺瘤”.患者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性情暴躁,易怒,脈沉弦略緊,舌紅苔少。辨為肝氣郁滯、氣血凝聚,治先以小柴胡湯加自擬消瘤丸。 柴胡15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2克,夏枯草30克,牡蠣15克,元參15克,川貝母9克,三棱3克,莪術3克,當歸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生白芍12克生姜9克,紅棗4枚,水煎服。 服藥十余劑,腫瘤縮小,再以此方加活血化淤方藥,令其制成丸劑,長期服用,腫瘤日趨縮小,三月后全部消失.。《名方廣用》
瘰疬鄰婦年二十許,性暴戾,初患瘰疬。余見之,許為治。不信,蓋以此證中醫(yī)治者或寡也。久之兩耳前后及頸側如累累然。往基督教醫(yī)院,剖而取之,全愈始歸。未幾又發(fā)、復往取之,如是者三,旋取旋發(fā)。欲委不治,而顋日龐,頸日腫,形體漸瘦,月事不下,寒熱往來,飲食日減?病勢危急,又難悉聽自然,乃復乞診。其脈弦且緊,遂以小柴胡湯治之。伸伏明之火郁,而遂暢達之生機,撰與經合,僅服十劑悉愈。雖然,人言西醫(yī)手術最精,較之中醫(yī)方藥之妙為何如耶?。ā秱柚握摗啡恚?/span>《名醫(yī)經方驗案》
舌體強硬——劉玉海醫(yī)案李某,女,32歲,1989年10月6日診。患者于十天前自覺舌體強,身熱頭痛,按感冒在當?shù)匦l(wèi)生院治療,病情不見好轉。近日口苦、心煩,舌體強硬胖大,言語不清加重,求余診治。診見:面色少華,體倦神疲,言語支吾不清,自述脊背憎寒發(fā)緊。查:舌體強硬胖大、邊暗,按之壓痛,苔白,脈弦滑熱細。白細胞9.5 ?109L,紅細胞3.6?102/L,中性0.65%,淋巴0.35%。諸癥合參,證屬少陽機輸不利,痰濕郁滯所致。處方:柴胡、黃芩、川芎各12克,半夏、菖蒲各15克,黨參3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水煎服,日1劑。服藥1劑,舌強減輕,脊背不寒,繼服2劑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fā)。[四川中醫(yī)1992,(1):20] 按語:舌體強硬見口苦、心煩,寒熱并作,脈弦,乃病在少陽也。邪在少陽,樞機不利,疏通無力,痰濕內停,阻于竅絡,故見舌體強硬,語言不清。用小柴胡湯轉運氣機,調達上下,并加菖蒲、桂枝、川芎以通絡開竅,化痰活血。《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夜間磨牙——陳瑞春醫(yī)案
周某,男,16歲,中學生。1981年4月2日就診。病者學習、生活均正常,無明顯病態(tài)。惟夜間磨牙,其磨牙的勢態(tài),竟可吵醒同宿舍同學,日復一日,同學有意見,故來求治。察其體態(tài)健壯,無病態(tài)可征。惟自覺疲勞,精神較差,口苦,咽干,舌淡紅,脈緩有力。姑擬小柴胡湯加味試治。處方:柴胡10g 太子參15g 黃芩10g 法半夏10g甘草5g 大棗3枚 浮小麥20g生龍骨、生牡蠣各15g 郁金10gne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囑服5劑。 時隔3個月,偶遇其父,告之,孩子服5劑藥后,磨牙即消失,亦未反復,未再服藥,稱藥真神,甚贊中藥之神奇! 按;用小柴胡湯治磨牙的確是瞎貓碰耗子,稱神藥是太過譽了。事后,反復琢磨,是有道理的。其所訴之癥,除磨牙之外,惟一可以作為用小柴胡湯的根據(jù),是“口苦,咽干”,雖未見“目眩”,也可說少陽主癥俱備。深究磨牙,與口苦、咽干聯(lián)系,認定其為少陽膽火亢旺,也不是牽強附會,因為用小柴胡湯,只要但見一癥,余者皆不必悉具,今有口苦、咽干兩癥,用小柴胡湯是無可置疑的。所以,一服即中的,不更方而愈?!?/span>傷寒實踐論》 論:磨牙大多都是胃腑熱燥,白虎證或承氣證。本條用小柴胡治愈者,柴胡證明顯,少陽經氣不降,陽明胃氣上逆。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劉遠壩醫(yī)案謝某某,女,62歲,1987年11月11日初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天。于四天前因感冒寒熱,自服生姜辣椒湯一碗,旋即大汗淋漓,頭痛目脹,心煩不眠。次目出現(xiàn)嘴角向左歪斜,右側上、下肢不能活動,前醫(yī)投鎮(zhèn)肝熄風湯三劑罔效。診見:患者神情默默,言語蹇澀,惡心欲嘔,口苦咽干,不思飲食,右側揍僻不遂,血壓190/100mmHg,舌苔薄白,脈弦數(shù)。 辨證:邪陷少陽,氣機不利,賊邪不瀉,阻塞竅絡。治法:疏暢氣機,通利血脈。擬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8克,黃芩、黨參各12克,制半夏9克,生姜、大棗、甘草各6克,丹參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水煎服。 3劑后右上肢能自由活動,握力明顯增強,下肢能借助手杖行走,言語清晰,嘔吐已止。但咳吐稠痰,手足不溫,脈弦細。守方加鮮竹瀝1支,桂枝9克,地龍12克。5劑后諸癥悉除,恢復正常生活。[江西中醫(yī)藥1989,(6):13] 按語:病起于太陽病誤汗傷正,邪陷少陽,膽火上擾,引動肝風,阻塞竅絡,導致三焦氣機不暢,升降失調,故予小柴胡湯疏利三焦,調達上下,宜通內外,和暢氣機。加代精石降氣鎮(zhèn)逆,丹參活血通脈,藥中其鶴,其病霍然。《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80口角痙攣——朱樹寬醫(yī)案
周某,男,65歲。1994年12月3日初診。患者自述5天前出現(xiàn)左耳灼痛,初未在意,很快出現(xiàn)耳部帶狀皰疹,繼之又出現(xiàn)左眼不能閉合,畏光流淚,口角歪向右側。當?shù)蒯t(yī)院診為Ramsay-Hunt綜合征Ⅱ1型,予維生素B、地巴唑口服,并肌注硝酸一葉秋堿、維生素B12,治療3天未見效果,故投治中醫(yī)。診見患者左側面癱,左側外耳道粟粒狀皰疹,灼熱作痛,伴胸滿口苦不欲食,舌淡紅,苔薄黃微膩,脈滑微數(shù)。證屬濕熱蘊結,風火上擾,少陽樞機不利,予小柴胡湯加僵蠶、蟬蛻,水煎溫服。服藥7劑,諸癥均減。效不更方,繼服7劑,病告痊愈。1年后隨訪,已康復如常。(朱樹寬《中醫(yī)雜志》)《經方直解》
眩暈——李俊明醫(yī)案李某,男,63歲,2015年3月17日初診。素有頭暈病史,勞累、情緒激動后易發(fā)。近半年晨起氣短、乏力,20日前頭暈,氣短加重,惡心嘔吐,身體不能活動,動則頭暈、嘔吐更甚,給予輸液對癥治療好轉。過了5日,上述癥狀突然加重,人我旗某院,診為腔隙性腦梗死。住院治療后,氣短、乏力明顯改善,好轉出院??滔掳Y:氣短、乏力晨起甚,精神不振,食后腹脹,口苦口干,心煩,耳聾,夜間小便頻數(shù),大便可,口唇發(fā)暗,舌暗紅,苔白膩,脈緩。中醫(yī)診斷:眩暈(膽火上炎,夾瘀夾飲)。治則:和解少陽,活血化飲。處方: 柴胡15g,黃苓10g,半夏12g,黨參15g,生姜9g,大棗9g,炙甘草8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0g,白芍12g,丹皮10g,川芎10g,5劑,水煎服,日1劑。 3月22日二診:服藥期間,矢氣次數(shù)明顯增多且臭穢難聞,諸癥明顯好轉。 上方又服5劑。2015年3月30日電話隨訪,精神可,無氣短、乏力等。囑注意調攝飲食及情緒,給予腦梗死二級預防。《經方證證實踐錄》 論:胃氣不降,膽木失根,則升浮眩轉。此為何卻是胃脈之緩,而見木郁之弦。本案皆是陽氣不降之象,治則以降為主。而小柴胡湯者,就是降逆陽陽的。 血管性頭痛——孫紀峰醫(yī)案
吳某某,男,79歲,主訴:頭暈頭痛5天,伴納差乏力。2012年11月19日初診?,F(xiàn)病史:頭暈頭痛,在門診治療,診斷為血管性頭痛,予以活血化瘀、擴張血管,治療4天,無好轉。刻下:頭額部脹痛明顯,持續(xù)不斷,口苦明顯,伴惡心感,胃納差,大便少,右側脅肋部輕叩引脅下痛。舌淡胖,苔薄白,脈浮弦緩。中醫(yī)診斷:頭痛。六經辨證分析:頭暈,口苦明顯,為少陽病。胃納差,有惡心感,右脅肋輕叩引脅下痛,為小柴胡湯證。六經辨證:少陽病。處方: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60 黃芩18法夏60干姜30 炙甘草21紅棗25黨參30 白芷30 川芎30(4劑) 4劑服完后,頭痛明顯減輕,口苦基本消失,惡心感消失,胃納大開,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好轉,再予以原方4劑。后頭痛消失.余證痊愈并出院。 禿頭癥——大塚敬節(jié)醫(yī)案九歲的男孩,體型瘦小,面色也欠佳,但并沒有得過什么大病。約一年前開始,頭皮出現(xiàn)禿斑,并快速擴大。在皮膚科接受了注射和光療治療,也未見任何效果。頭上毛發(fā)稀疏,似乎可以數(shù)得過來。病情還在發(fā)展,現(xiàn)在連眉毛也開始脫落了。患者看上去很老實,沒有精神,食欲也差,腹診觸得輕微胸脅苦滿。 于是投予成人半量的小柴胡湯加牡蠣2.0克治療。服藥約一個月后,細小的毛發(fā)開始生長出來。面色也好轉。約三個月后,開始生長黑發(fā),約半年后,長出了近一半的頭發(fā)。這時試驗性地把小柴胡湯中的柴胡去掉,結果長勢很好的頭發(fā)就又出現(xiàn)發(fā)育不良,一個月后便不再有新發(fā)長出。于是又加入柴胡。一年后,除了兩塊硬幣大小的禿斑殘留外,濃黑的頭發(fā)基本上長齊了。這時覺得已無大礙,便停止了用藥,但半年后又迅速出現(xiàn)禿斑。所以再次開始服藥,一直到頭發(fā)全部長好后半年才停藥。 這樣,圓形斑禿癥便痊愈了,不僅如此,體格也強壯起來,變得很活潑調皮,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在這之后,用小柴胡湯加牡蠣治療了十八歲男性、十七歲男性、三十歲男性等數(shù)人的圓形斑禿癥,快的十個月,慢的一年半,斑禿完全治愈,其中有人去掉了一直戴著的假發(fā)。 這種情況下,應該告訴患者盡量不吃糖,必須多食用海藻、連骨頭吃的小魚和蔬菜等。否則顯效會緩慢。(《漢方診療三十年》)《漢方臨床應用》 心悸怔忡(冠心?。?/span>——朱進忠醫(yī)案雷某某,男,48歲。冠心病,心律失常三年多,曾反復以中藥活血祛瘀劑及西藥治療無效。審其癥見胸滿胸痛,氣短心悸,頭暈失眠,口干口苦,舌苔白,脈弦滑而結澀時見,證脈合參,診為肝郁氣結,痰濕不化,為擬疏肝理氣,化痰清熱,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個,栝蔞15克。 服藥4劑,諸證好轉,服藥10劑后心悸消失,心電圖復查正常。此時患者因拘于冠心二號方治療冠心病之見,又服冠心二號方4劑,服后心悸又見,心電圖復查:室性期前收縮。后又約余診視,再以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服藥120劑諸癥消失。[山西中醫(yī)1987,(5):15] 按語:朱氏認為,心律失常從心病論治有不效者,多究于肝氣郁結。這類患者每見心悸反復發(fā)作,情緒低落,甚至悶悶欲哭,伴見頭暈失眠、口干、口苦、脈弦而結,治以疏達肝膽氣機為要,主用小柴胡湯。其中挾痰者,加瓜蔞;心陽不足者,減黃芩,加桂枝、茯苓;血虛者,加消遙散。《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驚恐——尚友堂醫(yī)案一人途中見披發(fā)婦人,授以紅蟲,驚恐成疾,舉家疑祟禍。余曰:“此膽虛熱乘也。”投以小柴胡湯加竹茹,琥珀,茯神,遠志,服之遂愈。《《尚友堂醫(yī)案》下卷) 論:本案可以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醫(yī)案的驚恐證對比,臨床可以互補。 頑固性失眠——任宏程醫(yī)案節(jié)某某,女,52歲,1989年3月18日就診。述因驚嚇染患失眠三十余年,始為入寐困難,聞步履、門響、人語等聲擾輒醒,醒后不能再寐,家人倍躡手足而行,莫敢觸冒,每日睡眠不足四個小時,甚者徹夜不眠,良醫(yī)數(shù)更,中西藥并進,針灸按摩、氣功保健、土單驗方、求神拜佛遍施,終無一效。近幾年尤為嚴重,連日不眠,甚則月余,終日苦不堪言。但精神狀況尚可,飲食如故,仍能堅持工作,旁無他癥。談敘間,隨取往日病例處方一大厚沓,余逐觀之,率多按養(yǎng)血安神論治,鎮(zhèn)心安神、養(yǎng)陰清熱、滌痰清心、活血化瘀、消食和胃者亦復不少。余聆視病情,也感茫然,訝為頑癥。殫思再三,忽悟失眠一癥,病因雖繁,但總屬陰陽失調,陽不交陰,治療也當著眼于此。奈苦無良方,輾轉思維,驀然憶及小柴胡湯正是調和陰陽之方,不妨一試,乃疾疏方:柴胡15克,半夏、黃芩、人參、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棗5枚。囑令千里流水煎之。 患者對治愈早已懊喪,今又見藥簡量輕,平淡無奇,直搖頭長嘆。余釋其病理,言此方乃醫(yī)圣先師調和陰陽之祖方,心誠則靈。千里流水煎藥,乃為奇處,《本草綱目》云:“流水者,以大而江河,小而溪間,皆流水也。其外動而性靜,其質柔而氣剛,主治厖陽盛陰虛,目不能瞑。”患者將信將疑取藥而去。不意翌日來告,昨天服藥,當夜即安然入睡,一覺竟10個小時,醒后精神疲憊,仍有睡意。既效不更,仍宗前方,6劑諸癥竟悄然而去。余為之獲效速捷而驚訝,恐其病久療效不固,囑再進3劑,以收全功。一年后隨訪,安然無恙。[國醫(yī)論壇1990,(4);44】 按語:《類證治裁》云:“陽氣自動而靜,則寐;陰氣自靜而動則窘。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陽護于外,陰守于內,通過少陽樞機運轉熱陰陽交配。今病在少陽樞機不運,乃使表里開合無度,氣血運行素亂而陽氣不交于陰。小柴胡湯為轉運少陽樞機之專方,正切本案之病機,是獲卓功。至于囑患者取千里流水以煎,除取其藥用外,還意在鼓舞患者勇氣,調動體內有利因素,以祛病抗邪。對頑固性疾病,此法有可取之處。《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論:因驚嚇而患失眠,此為病源,此是驚嚇,導致膽木不降,神氣離根也。膽木離根則驚生,反之驚嚇導致膽木離根也。 咳嗽——胡希恕醫(yī)案
宣肺化痰皆無效 和解少陽建奇勛 何某,女,34歲,病案號493816初診日期1965年3月12日:咳嗽斷續(xù)2年。2年前感冒后患咳,四季皆作,冬重夏輕,咳嗽為陣發(fā)性,且以上午10點、午后3~4點、晚上8點為著,上月曾在某中醫(yī)院服中藥30余劑(多為宣肺化痰,如杏仁、桔梗、清半夏、瓜蔞、枇杷葉、前胡等)皆未見效。近咯吐白泡沫痰,惡心,咽干,無汗,兩脅脹滿,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既往史:62年患肺結核。胡老與小柴胡湯加減:柴胡三錢,黨參三錢,半夏三錢,黃芩三錢,大棗四枚,炙甘二錢,生姜三錢,桔梗二錢,白芍二錢。 結果:上藥服六劑,咳減。上方去白芍,加枳實二錢、生龍牡各四錢,服六劑后兩脅脹滿已。繼服半夏厚樸湯加減十余劑,咳平。 按;咳嗽多因痰飲上犯,肺失宣降,因此治療宣肺化痰是其大法。但依法治療,有時療效難盡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證不確切,方藥不對證。有一些咳嗽患者,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這種咳嗽如用宣肺化痰、解表化飲法治療,當然不能見效,而應用和解少陽的方法,卻能很快治愈。此在《傷寒論》已有明確記載,如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或咳者,是說許多出現(xiàn)小柴胡湯證者,不一定有咳嗽癥,但具有典型的小柴胡湯證兼有咳嗽時,這種咳嗽則適用小柴胡湯治療。因此,胡老常用本方治療咳嗽。 附剪輯摘要:以上所述,是以五個病例、五個方證介紹了胡老治療咳嗽的主要經驗。胡老是辨方證的,用于治療咳嗽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桂枝加厚樸杏仁湯、麻杏石甘湯、桑菊飲、麻杏薏甘湯、瀉心湯、麥門冬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黃湯等,即遇到什么方證時,就用什么方藥治療,不拘于一方一法,這里不再一一列舉。《經方專家》 論:本條醫(yī)案的重點,就在標題,宣肺化痰無效,那就改變思路,和解少陽,則建奇勛。 少陽經病,膽火不降,相火刑金,肺津內耗,燥而失斂,則為咳嗽。小柴胡湯,降逆泄火,肺下抽薪,則肺潤斂降,而不咳嗽。 從肺逆為咳,與肺燥而咳,又想到一事?!秲冉洝肺迮K六腑,皆能致咳。《四圣》咳嗽根源;咳嗽者,肺胃之氣逆也。都是一理,看懂了就一點都不矛盾。只是有的網友看不懂,以黃師理論,與《內經》理論相悖,就在網上對黃師理論誹謗,真可笑致極,不懂中醫(yī)模塊理論,如何治病。有眼不識泰山。從以下兩方咳嗽者,對比理解,皆肺胃之氣逆也。 小柴胡湯——相火不降,火逆刑肺,肺燥咳嗽。小柴胡湯,肺下抽薪。 麥門冬湯——表解衛(wèi)泄,肺燥失斂,火逆上氣,麥門冬湯,潤肺斂火。 久咳——張磊醫(yī)案
孫某某,女,47歲,1970年來診。從小咳嗽至今,歷40年,每年秋末發(fā)作,冬季較甚,夏季自愈。在發(fā)作期間,晝輕夜重,甚則難以入眠,痰多而稀,喉嚨發(fā)癢,其神色形態(tài)無明顯病容。竊思此病已數(shù)十年,患者服藥較多,不見效果,一般治咳之劑均已用過,若不另想方藥,恐難取效。憶起陳修園《醫(yī)學實在易》治咳論中有云,“胸中支飲咳源頭,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減法,通調津液治優(yōu)優(yōu)”,考慮用此方較為合適。遂欣然疏方,以觀其效。 柴胡9克,半夏9克,黃芩9克,黨參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水煎服。 服上方1劑即能安然入睡,服4劑后咳嗽已去大半,繼服數(shù)劑而咳止。[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79,(3):1] 按語:本案所治,非讀大書之人難以為之,堪為當今疑難雜癥治療之楷模也,值得諾同道細細玩味。《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79年3期)《經方研習》 論:秋天是燥金主令。燥則肺傷,肺燥氣逆,則生咳嗽。從本案來看,好多秋燥證,不是去潤肺,而是要泄火。秋天主大氣的斂降,斂降失政,或收氣不足,則相火上逆而刑肺金。此用小柴胡者,人參半夏,可以補中降逆,以助時令之收斂。柴胡疏少陽經氣之結滯,以和胃降,黃芩泄火,以抽肺下之薪,人參化氣生津以潤肺。小柴胡湯,一方而有四用,和胃,疏少陽,助肺斂,而應時令之收斂。
現(xiàn)在的治秋燥之方,用的最多的就是杏蘇散,還有各種各樣的小方子。此是時方,據(jù)說是治療秋燥肺咳的?,F(xiàn)在看來,治療秋燥,還是小柴胡牛逼,一方四用,面面俱到,有如太極拳,接化發(fā)。現(xiàn)在有點自信,就所有的秋燥之方,皆不如小柴胡湯。見燥治燥,那也是頭痛醫(yī)痛,而小柴胡治秋燥者,那是結構性的病理。時令之秋收,對應五臟之肺斂,而隨中氣之胃降,泄上逆之相火,和膽胃之順降。這個結構,簡直就是無敵,比太極拳的接化發(fā)還毒。學習《傷寒》必須要學習這種的結構性理論。不能理解這種結構性理論,那也就只能用各種潤肺清燥湯。 大葉肺炎——孫紀峰醫(yī)案龔某,男,25歲,主訴:惡寒發(fā)熱4天,伴咳嗽?,F(xiàn)病史:4天前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去外院診治,予二代頭孢抗感染,對癥退熱無效。外院血常規(guī):WI3C:9.8?10N73%;胸片提示:右上肺炎。于2012年1月1日門診,擬以“肺炎”收住入院。 入院抗感染2天,發(fā)熱未退??滔拢?/span>惡寒發(fā)熱,體溫最高40.1℃.無汗,頭痛,納差,惡心欲嘔,口干欲飲,飲后胃不適,無肢體酸痛,服退熱藥,可少量汗出,發(fā)熱稍退,汗止后熱又上升。無胸痛。舌質偏紅,苔薄稍黃,脈浮稍緊,體檢:兩肺呼吸尚清。予急查肺CT. 中醫(yī)診斷:外感發(fā)熱。六經辨證分析: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脈浮稍緊,為太陽病。 納差,惡心欲嘔,為少陽病??诟捎嫞噘|偏紅,苔薄稍黃,為陽明病。六經辨證:三陽合病。處方:小柴胡加石膏湯。 柴胡80 黃芩30 生姜50 半夏30 黨參30 炙甘草25大棗15生石膏90(2劑) 加水2500毫升,煎至1200毫升,去渣重煎.濃縮至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第一劑服完,身上汗出明顯,體溫降至38度,頭痛消失。第二劑服完、體溫正常,惡心口干消失,惡寒消失。稍覺疲勞,呼吸時,右胸稍氣短。胸部CT顯示:右側大片肺炎4x3x4.伴有右側胸腔積液。 再予清暑益氣湯4劑。自覺癥狀消失,1月9號后復查CT:肺炎吸收,胸腔積液吸收。 1月16日患者又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體溫38.7℃,咽痛,扁桃體1度腫大,全身滾燙,皮膚疼痛,無汗,口干,飲水欲嘔,舌正紅,苔薄潤,脈浮滑大。追問病史,昨日外出淋雨受寒。急查WBC:3.1x10N62.4%,CT:肺炎與前片比較,明顯吸收。 中醫(yī)診斷:外感發(fā)熱。六經辨證分析:發(fā)熱惡寒,全身滾燙,皮膚疼痛,無汗,脈浮,為太陽病。飲水欲嘔,為少陽病。六經辨證:太陽少陽合病。處方:大青龍湯合小柴胡湯。 生麻黃45桂枝15 杏仁15 炙甘草15生石膏60生姜30柴胡60 黃芩30半夏30黨參30大棗15(2劑)煮開后去上沫,余煎法同前。 一劑服完,開始大量出汗,體溫下降,晚上10點體溫37.2度,第二天體溫恢復正常,二劑服完,體溫未見反彈,觀察1天出院?!?/span>經方臨證指要與醫(yī)案》 論:本案首診用柴胡湯就是錯誤。本案表實內熱,熱不外越,會成肺癰之病,所以為大葉肺炎,本案當急用越婢湯,解表實以泄經熱,陽熱外越,則熱不傷肺。誤用大青龍湯也行,因也有麻黃與石膏,這兩味核心的發(fā)表泄熱藥。皮毛一開,陽熱外泄,加上石膏,一清衛(wèi)閉之內熱,表解熱清,此病即愈。用柴胡湯加石膏,只能靠石膏與黃芩,泄陽盛之熱。解表不利,故后又起熱。表不解則熱不退,抗感染藥,清熱藥,都不能解表,只起一時之功。表解熱泄之后,有用少陽經證,可以柴胡湯善后。
胸中支飲譚某,43歲。來余處就診。自言患咳嗽,胸滿,喘急不得臥,咳則連聲,吐出涎痰,納減,歷三月余,經人民醫(yī)院以支氣管炎治療無效。切其脈弦緩,舌淡白,小便微黃,以胸中支飲施治。方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加干姜、細辛、五味子,服1劑。翌日復診:咳減輕,氣急較緩,切其脈仍弦,再以原方繼服4劑。3診:氣不喘急,已能平臥,胸滿脅痛均除,思食,略有微咳,脈弦緩。痰飲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用六君子湯以收其功。(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所,湖南省老中醫(yī)醫(yī)案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28) 按:《傷寒論》“少陽”的涵義,是代表了手足少陽兩經兩腑。三焦為決瀆之官,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本例由邪留少陽、樞機不利,以致水液代謝障礙而停痰積飲,發(fā)為咳喘。小柴胡湯能疏利三焦,調合脾胃所以,服藥3劑,痰消喘平。《經方臨證集要》 論:痰飲之病,治當溫燥。本條醫(yī)案弦緩,則從少陽入手,以柴胡湯加減法。痰飲之病,很多方子,都可以論治,但小柴胡加減者,偏于肺津枯燥的咳嗽,本條是支飲,所以還是以《金匱》痰飲篇理論為主。 懸飲——俞濟人醫(yī)案
吳某某,男,36歲。形寒發(fā)熱3天,咳嗽氣逆,左脅牽痛,胸悶欲吐,遍身骨酸,胃呆,口渴不欲飲,舌苔薄白,脈象弦數(shù)。體溫40℃,叩診左下背部呈實音,聽診呼吸音消失。經X線胸透攝片,診為左下背側滲出性胸膜炎。 治療用小柴胡湯加葶藶子6克。 服藥僅2劑,熱退凈,咳逆、胸脅痛大減。[江蘇中醫(yī)1961,(2):26] 原按:外邪侵入少陽,經氣壅滯,故形寒發(fā)熱,胸悶,左脅牽痛,脈弦數(shù);邪在膽、逆于胃,故納呆,欲吐。此少陽病形悉具,投小柴胡湯即效。《經方臨證集要》 按語:水飲內停胸脅,但其勢不甚,阻礙肝膽氣機。所見寒熱,脅痛、慍慍欲吐、口渴、脈弦,乃少陽柴胡湯證也,故用小柴胡湯調理肝膽氣機為主,加葶藶子以利胸脅水飲,肅肺降氣,服之則肝升肺降,待大氣一轉,則諸癥自除。《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論:形寒發(fā)熱,遍身骨酸,典型的外感病。弦數(shù),弦為少陽,數(shù)為火逆,也為經熱不解。左脅牽痛,不是懸飲的葶藶子,這是少陽病的少陽經證。為什么攝線,是滲出性胸膜炎,有水飲?
左脅痛(滲出性胸膜炎)——俞濟人醫(yī)案吳某,男性,36歲。形寒發(fā)熱3天,有咳嗽氣逆,左脅牽痛,胸悶欲吐,遍身酸楚,胃呆,口渴不欲飲,舌苔薄白,脈弦數(shù)。檢查:體溫40℃,叩診左下背部呈濁音,聽診呼吸音消失。經x線胸部攝片,診斷為左下背側滲出性胸膜炎。治療:即用小柴胡湯加葶藶子6克,服藥僅2劑,熱退凈,咳嗽胸脅痛大減。(俞濟人,論小柴胡湯證及臨床應用之體會,江蘇中醫(yī),1961,2:26) 右脅痛(膽囊炎)——俞濟人醫(yī)案高某,女性,36歲。1年前曾患急性膽囊炎,當時經西醫(yī)治愈。近1星期來右季肋下又作脹痛,痛甚放射及右肩胛部,噯氣泛惡,不思飲食,舌苔薄黃,大便溏薄,午后有微熱。 檢查:鞏膜無明顯黃染,右腹上部觸痛,肝脾未捫及。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稍高,肝功能正常。診斷為慢性膽囊炎。治療:用小柴胡湯加郁金、枳殼、陳皮各6克,赤芍、白芍、當歸、香附各9克,共服藥9劑而愈。(俞濟人,論小柴胡湯證及臨床應用之體會.江蘇中醫(yī),1961,2:26) 按:膽囊炎的臨床表現(xiàn),類似中醫(yī)少陽病。此例慢性膽囊炎乃出邪留少陽、經氣阻塞而成,故予小柴胡湯平瀉膽火、樞轉氣機,很快痊愈。《經方臨證集要》 論:只有噯氣泛惡,就是知道是胃氣不降,此理觀生姜瀉心湯提綱。本案是膽胃不和,膽胃俱逆,不用生姜瀉心湯,用的是小柴胡湯。 脅痛————李宇銘醫(yī)案
L,女,46歲,菲律賓人。2010-09-07左脅痛22年。左脅痛偶作,一周約發(fā)作1次。大便一周3次,時覺頭暈,尿頻,偶有小便尿不盡感,偶有心悸、口苦,每于行房后小腹痛,小便有尿不盡感,偶有胃中痛,無咳嗽,胸中有沉重感。有貧血病史。面色青黃。舌暗紅,苔白膩欠潤,脈沉弦。與小柴胡湯加減法三、五,“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柴胡125g,黨參45g,生半夏45g,甘草45g,生姜45g(切),大棗30g(切),赤芍45g,茯苓60g.1劑。上藥以水12杯,煎剩下6杯,去渣,再煎剩下3杯,分3次服;翻煎, 以水6杯,煎剩下3杯,分3次服。 2010–09-08上藥尚未服完,只服1劑中的兩次后,左脅痛已除,停藥后再作而較前痛輕,小便較暢順,無心悸,無胃痛,無胸中沉重感。舌如前,脈沉細弱。囑咐繼續(xù)服完上方。 2010-09-17上藥服后隨訪,諸癥已除?!?/span>原劑量經方治驗錄》 論:這個醫(yī)案好,好在用小柴胡不難,難理解的小便不利。去黃芩瀉火,加茯苓泄水,這小柴胡湯醫(yī)案就好懂了。平時老看主證,而忽略了后面的加減法。 脅痛(肝炎)——孫敷泉醫(yī)案
王某,男,成人,北京輕工業(yè)學院畢業(yè)班學生,因患肝炎,長期不愈無法畢業(yè),留校治療。于1968年找我診治。患者肝炎經北京復興醫(yī)院中醫(yī)科治療半年多,谷丙轉氨酶持續(xù)不降,仍在300~350單位間波動,右脅疼痛,胸脅苦滿,納差乏力,噯氣吞酸,口苦咽干,舌紅苔白,脈弦細。應用小柴胡湯加減:柴胡、半夏、黃芩、郁金各9克,板藍根、敗醬草各20克,甘草、川棟子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月后,谷丙轉氨酶降至210單位,諸癥好轉。 該生見病情好轉,認為畢業(yè)在望,便和外地來京探他的中學同學去頤和園、北海、故宮、景山等公園玩了幾天,晚上看小說經??吹?/span>1-2點才睡,病情又有反復。體衰乏力,納差,腹脹加重,谷丙轉氨酶又升至300單位。囑其注意休息,將上方加黨參、茯苓、生姜、大棗各9克,再服2月左右,諸癥消除,檢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已降至正常,該生便辦理畢業(yè)手續(xù),走上工作崗位。 脅痛(乙肝)——米子良醫(yī)案
邸某,女,21歲,1991年12月10日初診。自訴近半年來脅痛、惡心,西醫(yī)診為乙型肝炎活動期,特求中醫(yī)配合治療?,F(xiàn)自覺右脅脹痛,乏力,善嘆息,心悸,嗜睡,納差,大便略溏,舌淡,苔薄白,脈緩。中醫(yī)診斷:脅痛(濕郁肝膽,樞機不利)。西醫(yī)診斷:乙型肝炎。治則:和解樞機,疏肝利膽,扶正祛邪。 處方:柴胡10g,半夏6g,黃芩10g,太子參12g,炙甘草10g,生姜6g,大棗4枚,茯苓12g,麥冬12g,當歸12g,五味子10g,郁金10g,水煎服,6劑,日1劑。 12月21日二診:藥后癥狀有所減輕。上方加茵陳10g繼服。 用小柴胡湯加茵陳加減方加減治療1個月,已無脅痛、惡心,食欲明顯好轉,體力增。后上方加減調理兩月而愈。《經方證證實踐錄》 吐血
天寧州賈鳳來,血癥五日一次。計患病五十五日,吐血十一次。其來也,先三日左脅作脹,至期則夾窠皆脹。發(fā)申酉戌三時。余診其脈,左關弦數(shù)而結滯。問:五十余日,曾發(fā)寒熱否?曰:第一次有寒熱,一吐而解。予曰:此外感邪熱,客于少陽,留于募原,邪熱與衛(wèi)氣相遇,夾血上行,故五日一次,始瘧之應期至也。以血癥藥治之,故不應手,乃用小柴胡湯去半夏。柴胡、黃芩、甘草、白芍、桃仁、茜梗服四劑而愈。(《黃澹翁醫(yī)案》卷一)《名醫(yī)驗案精選》 論:本案去半夏,這是失誤。應是誤認為半夏性燥,不宜血證。
嘔吐——劉景琪醫(yī)案王某,女,34歲,農民,1982年7月13日初診。惡心嘔吐已半年多,屢治未愈。春季因嘔吐劇烈,出現(xiàn)脫水,曾住縣醫(yī)院一月,但嘔吐癥狀仍未除。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兩脅發(fā)脹,全身無力。昔白,脈弦。辨證肝氣犯胃。治則:舒肝降逆,和胃止嘔。處方:柴胡24克 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 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3個代赭石12克 旋復花15克 竹茹12克枳實9克服六劑。 7月19日二診:服藥后嘔吐已止,余癥亦大見好轉,唯有胃脘憋脹。脈上關上滑。處方:枳實9克苦參6克黃芩9克黨參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棗3個。服三劑后,諸癥狀消失?!?/span>經方驗》 呃逆——許叔微醫(yī)案張保義得汗后嘔逆,或者以胃虛則噦,故吃逆也,服以干姜橘皮等湯,不下,命予治之。予曰:此證不可全作胃虛治,六脈尚躁,是余毒未解耳,服以小柴胡湯,兩啜而愈。[《傷寒九十論?證四十》] 按語:太陽不解,轉入少陽,時時作噦,乃少陽樞機不利也,必有少陽見證,方可與小柴胡湯,索敘過簡也。《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胃脘脹痛——張志民醫(yī)案
患者女性,三十歲。初診: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肝胃失和,口苦目眩,胸脅滿悶,脘腹時作脹痛,常有便泄,納谷不振,寐中夢擾,舌邊紅,苔根膩,脈弦細。治擬疏調和中;北柴胡10克、炒子芩8克、姜半夏10克、黃連3克、淮小麥10克、炒黨參10克、太子參12克、炙甘草4克、紅棗6枚、綠萼梅10克、廣術香8克。服五劑。 二診:六月五日。前進柴胡合瀉心法,脘腹脹痛已除,大便次減轉實,口苦減,胸脅衍,納食增,舌邊淡紅,苔根薄膩,脈仍弦細。治宜前法出入:北柴胡10克、炒子芩10克、黃連8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6克、紅棗6枚、炒黨參10克、太子參15克、八月扎12克、炒枳殼10克、越鞠丸12克(包款)。續(xù)服五劑,藥后病愈。
胃脘痞痛——祝慶堂醫(yī)案董某某,女,11歲,1987年5月29日初診?;颊唧w質素弱,四天前因淋雨引起發(fā)熱,服安乃近后熱退而復起,成寒熱往來之狀,且出現(xiàn)胃脘痞痛、心下支結、嘔惡頻頻,不能進食。西醫(yī)按急性胃炎給予消炎、補液等對癥治療兩天,效果欠佳。改服中藥,證略同前,四日未解大便。予小柴胡湯原方重用黃芩30克,1劑而大便暢行,寒熱止,嘔惡減,胃脘痞痛基本消失;唯食欲仍差,體力欠佳,改用和胃安中之劑調理三日而愈。[河南中醫(yī)1988,(6):20] 按語:小柴胡湯本為和解少陽之方,但重用黃芩后即兼有明顯的清通陽明胃腑的作用?!侗静萜穮R精要》指出:黃芩“療腸胃不利,破壅氣,令人宣暢”。其使用要點是:既有脘腹痞脹或疼痛、大便干結或不爽的胃腸結滯證,又有口苦咽干、不欲食的少陽經證,并應根據(jù)陽明結滯的輕重而決定黃芩用量的大小。《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麻木——閆云科醫(yī)案
范某,女,36歲,農民。素為氣血虛弱之軀,勞則短氣自汗。半月前,為情志所傷,肝氣郁滯,始僅右手指頭麻木,繼而上延肢體,甚時不知痛癢,夜睡后尤為明顯。且兩脅脹痛,飲食不思,噯逆頻頻,手足時熱時涼。舌淡紅,苔薄白。脈象沉細而弦。 觀其脈癥,麻木由肝郁氣滯,經絡痹阻所致??悸槟疽蛔C,有虛有實。氣虛血弱,經脈失養(yǎng),可致麻木。而氣滯血瘀,痰飲停宿,亦可阻滯經脈而見麻木。又脅為肝之分野,左右乃升降之道。氣機郁滯,升降之路痞塞,陰陽二氣不相順接,故而脅痛肢厥。治當舒肝理氣,以達郁木。擬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2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參10g 甘草6g 白芍15g地龍6g生姜6片紅棗6枚,三劑。二診:麻木止,仍體倦短氣,動則自汗。舌淡紅,脈沉細。此氣血兩虛證也,擬當歸補血湯加香附治之?!?/span>臨證實驗錄》 論:從此案看。少陽與小柴胡湯證?;蚩蓮臑閮蓚€角度來認識,外感少陽寒熱與內傷寒熱。小柴胡的少陽外感病,與小柴胡治內傷病。黃師注解,少陽外感病,就是太陽之寒,閉其少陽之火,所以寒熱往來。致于內傷病,還說不上來。但小柴胡湯,治很多內傷病。
半身麻木——趙明銳醫(yī)案牛某,女,51歲。右上肢麻木半年,繼續(xù)發(fā)展到右下肢也麻木不適,右肩以及右胸廓部疼痛、憋脹,日輕夜重,手指厥逆,上肢發(fā)軟無力,右脅下有劇烈壓痛。服小柴胡湯加當歸、川芎、桂枝六劑而痊愈。《經方發(fā)揮》
半身麻木疼痛——趙明銳醫(yī)案武某,男,25歲。腰部左側憋脹已三、四年了,呈間歇性,白天重,夜間輕,近三個多月以來,發(fā)展到整個左半身脹痛,特別是左側髖骨,左少腹及左側肩部等部位,劇烈疼痛。伴有乏力、易汗、倦怠,食欲尚可,但有時惡心。除此證以外,于腿部憋痛的同時,開始全身無定處的起癤腫,此起彼落。 投以小柴胡湯加當歸、川芎,服三劑后左半身疼痛減去十分之七八,癤子也再未發(fā)生。繼服此方加減以鞏固之。 此病屬邪氣留于淺表,使血脈不和,又兼濕熱蘊結。用小柴胡湯和解血脈,疏通經絡,氣血暢通,所以疼痛治愈,蘊結之濕熱也不治自愈。 按:《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癢,肌肉內如有蟲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癢,按之不知,指之不覺,如木厚之感。”又《原病式》六氣燥金諸澀條下釋之日“物得濕則滑澤,干則澀滯,麻猶澀也。水液聚少而燥澀,氣行壅滯不得滑澤,通行氣強攻沖而為麻也。”丹溪以麻為氣虛,木為濕痰敗血。 治療原則應是疏通血脈,解郁祛瘀。因邪在淺表血脈,既非在皮表,又未入里,而居于半表半里之間,故用和解少陽之小柴胡湯加桂枝、當歸、川芎以通經絡和血脈為主,因之療效較為滿意。《經方發(fā)揮》
全身無力——劉景琪醫(yī)案
孫某,女,26歲,干部,1979年10月24日初診。全身無力已半年多。半年前曾患重感冒半月余,未能痊愈,以后出現(xiàn)口苦咽干,頭暈目眩,下午稍有低燒,兩脅發(fā)脹,有時惡心納呆,面黃肌瘦,倦息無力,每日下班后即臥床懶動,不能參加家務勞動。舌苔薄白,脈弦。印象:少陽樞機不利。治則:和解少陰。處方:柴胡24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6個,服三劑后,體力大增。追訪三月無復發(fā)。 按語:邪陷少陽,則樞機不利,三焦失司,不能溫肌肉充皮膚,故肌肉軟而無力。作者曾多次遇到少陽證而全身無力者,最典型的有二例。《經方驗》
全身無力——劉景琪醫(yī)案張某,男,28歲,鐵路工人,1975年2月初診。全身癱軟無力已三個月?;颊卟∏吧眢w強壯,自去冬以來,體力大減,手提一棵大白菜回家,已覺疲憊不堪,與病前判若兩人??诳嘌矢?,頭暈目眩,心煩喜嘔,兩脅發(fā)脹,納呆。苔白,脈弦。辯證:邪陷少陽,樞機不利。治則:和解少陽,疏暢氣機。處方:小柴胡湯原方六劑,諸癥狀消失,體力大增?!?/span>經方驗》 坐骨神經痛——劉景琪醫(yī)案崔某,女,28歲,化工廠工人,1984年7月12日初診。右側腿痛已兩年多,由臀部向下竄痛,為持續(xù)性痛,陰雨天加劇,屢治未效。現(xiàn)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全身無力。舌苔薄白,脈弦。中醫(yī)診斷:腿痛。辯證:邪陷少陽,經氣不利。治則:和解少陽,通經活絡。處方:柴胡24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8個川芎9克川牛膝15克威靈仙15克,服十二劑,疼痛消失?!?/span>經方驗》 腰痛——劉渡舟醫(yī)案張某,男,33歲?;紗渭冃匝唇?,口干渴欲飲,無頭暈耳鳴等。舌質紅絳,脈浮弦有力。辨為少陽氣郁,木邪反侮其母,腎水被木火所傷。 柴胡12克 黃芩10克 半夏10克 生姜10克 黨參6克 炙甘草6克 桑寄生30克 丹皮10克 白芍10克。服藥六劑后,腰痛減半,照方又服三劑而愈。 解說;腰為腎之外府,所以腰痛多從腎論治。本案不從腎治,而從少陽論治者,是因為考慮到病程已久,而無明顯虛實之象,則病本不在腎?!鹅`樞。本輸》指出:“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說明了少陽與腎經脈相通,少陽相火為病也可下傷腎陰。所以,本案用小柴胡湯而治少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療效,可見少陽相火所致之低燒、盜汗、腰痛,只能疏達而不能滋補。《臨證指南》 瘧疾——張德超醫(yī)案
王某,男,24歲。夏秋間患寒熱已四日,每至下午二時,寒戰(zhàn)發(fā)熱,高燒至40℃,入暮汗出熱退,頭痛身楚,胸悶,泛惡,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弦數(shù)。血涂片找到間日瘧原蟲。辯證為少陽癥,用小柴胡湯加減:柴胡9克,黃芩9克,法半夏9克,嫩青蒿15克,藿香9克,生姜2片,紅棗5枚,服三劑,寒熱即止。五天后復查,瘧原蟲陰性。(張德超醫(yī)師治驗)《經方應用》
瘧病——姜春華醫(yī)案賀某,女,22歲。病瘧已3日,發(fā)作時熱多寒少,其熱間日而作,苔膩,脈弦,用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克黃芩9克青蒿9克姜半夏9克常山6克草果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4枚。方3劑。 按;本例病癥,用小柴胡湯,去參,加青蒿、常山、草果。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此三味藥均有截瘧作用,藥后病愈,未再復發(fā)。《經方發(fā)揮與應用》 小柴胡湯備忘錄 1小柴胡湯與大柴胡湯一樣,是柴胡劑中廣范圍應用的方劑,用于大柴胡湯的虛證。 2小柴胡湯用于急性熱病時的指征為:出現(xiàn)口中發(fā)黏、口苦、舌有白苔等癥狀,納差,從心窩部至脅下感覺沉重和堵塞樣不適。此時脈象弦細或沉弦。弦脈是一種如手指觸按繃緊弓弦的感覺。發(fā)熱或為往來寒熱,惡寒之后發(fā)熱,熱退后又惡寒,或表現(xiàn)為不伴有惡寒的持續(xù)發(fā)熱。 3這時,并非都有季肋下的抵抗壓痛。對于胸脅苦滿的癥狀,如果僅有自覺心窩部到季肋下沉重和堵塞樣感覺也可認定,不一定必須在該部位有他覺的抵抗感和壓痛。 4對于急性熱病以外的雜病使用小柴胡湯時,胸脅苦滿是重要的指征,但其苦滿的程度比大柴胡湯證輕。 5小柴胡湯用于嬰幼兒的機會極少。 6小柴胡湯經常用于感冒、流感、胸膜炎、肺結核、肝炎、胃炎等疾病。還可以擴大其適應癥范圍,用于中耳炎、腮腺炎、鼻炎、化膿性鼻竇炎、淋巴結炎、瘰疬、急性腎炎、蕁麻疹等。如果合半夏厚樸湯,可用于支氣管哮喘。《漢方診療三十年》 水腫——劉含堂醫(yī)案馮某某,女,41歲,教師。2001年5月13日初診?;颊咦允觯航?/span>1年來,每隔一段時間(2~3個月)就出現(xiàn)全身浮腫,校醫(yī)予西藥利尿劑口服,水腫很快消退,但間隔一段時間,又出現(xiàn)水腫,不能根治,無奈求一些中醫(yī)治療,亦無療效。現(xiàn)癥:面色赤而蒼,全身浮腫,兩脅滿悶,納食減少,尿少,口苦,大便正常。舌偏紅,苔薄白,脈弦。辨證為少陽樞機不利,水氣潴留。治當和解少陽,化氣利水。擬小柴胡湯合五苓散,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清半夏10克,黨參10克,炙甘草5克,桂枝6克,澤瀉15克,茯苓15克,焦白術10克,豬苓10克,生姜10克,大棗5枚。水煎服。服5劑,水腫已全消退,繼以上藥去五苓散,又服6劑,所有癥狀均消失。追訪年余未復發(fā)?!?/span>經方治病經驗錄》 腎衰(尿毒癥)——趙金鐸醫(yī)案吳某某,女,25歲。1978年2月28日初診:患者12歲即罹患腎盂腎炎,拖延失治,病情視日有加。1977年9月,因浮腫,嘔惡,兩目視物不清而收住某院治療,診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尿毒癥,住院4月余,殆無療效。因于1978年2月28日來我院門診求治。 癥見全身浮腫,兩目視物不清,頭暈目眩,胸悶嘔惡,心悸氣短,口苦咽干,大便秘結,小便黃少,兩腿筋脈時感拘急抽搐。脈細滑,苔黃膩。臨床化驗:尿素氮36.67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16.08mmo/L,PBS0%,中段尿培養(yǎng),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尿毒癥。其病纏綿日久,氣陰兩傷,濕濁久蘊,郁而化熱,病至寒熱錯雜,虛實互見階段,治必急則治其標,以和解少陽樞機,調理脾胃升降之法,濕熱濁邪得有出路為要。故用小柴胡湯加味以和胃降逆,清化濕濁。處方:柴胡6g,黃芩9g,半夏9g,黨參9g,黃芪12g,白術9g,當歸6g,大黃9g,竹茹9g,麥冬9g,石斛9g,敗醬草30g,白茅根30g。 二診:本方加減迭進,治療3月,浮腫基本消退,精神日覺健旺,兩目視物清晰,嘔吐止,飲食佳,形體逐漸恢復?;灆z查:尿素氨21.36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2.15mmol/L。小便增多,大便微溏,舌苔黃膩少津,脈象細滑而數(shù),改用益氣養(yǎng)陰,清利濕熱之劑。仿清心蓮子飲加減,標本兼顧,與服20余劑,病情穩(wěn)定,欣然返里。摘自:史廣字,單書健,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腎炎尿毒癥專輯,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8:279.《經方治驗泌尿系統(tǒng)疾病》 便秘——劉渡舟醫(yī)案韓某,女,52歲?;即蟊忝亟Y已一年多,每隔三四天一次,每次登廁必努責用力,以致衣里汗?jié)?,大便雖下,而其人已疲憊不支。伴見胸脅苦滿,口苦,心煩等證。脈弦,苔白滑。 柴胡12克 黃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6克黨參6克大棗7枚炙甘草6克 服藥三劑后,大便暢然而通,胸脅滿亦除。《臨證指南》 陰囊腫痛
司庭張某,陰囊腫痛,時發(fā)寒熱,小腹作痛,莖出白津。用小柴胡加山梔、膽草、茱萸、芎歸而愈?!堆Π副媸琛废戮恚?/span> 醫(yī)案解要:肝之經脈過陰器,抵少腹,若肝膽疏泄不利,濕熱隨經下注,則見陰囊腫痛,少腹作痛,莖出白津。本案以小柴胡湯加清熱利濕之品,調達肝膽氣機,清利肝膽濕熱,方中柴胡、黃芩、山梔、膽草瀉肝膽實火,除下焦?jié)駸?;人參、半夏、棗姜、炙草和胃健脾益氣,以固中州;茱萸、川芎、當歸理氣活血,止少腹之痛。諸藥相伍,肝膽實火可清,濕熱可去,隨手而瘥。《名醫(yī)驗案精選》
睪丸痛——劉景琪醫(yī)案胡某,男,29歲,工人,1982年2月17日初診。兩側睪丸疼痛已六月余,以左側為重,無腫脹??诳嘌矢桑瑑擅{下疼痛,左側為甚,全身無力,“納呆。舌苔薄白,脈弦。肝經循胺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布兩脅。邪陷少陽,膽經不利,肝膽互為表里,故肝經亦受病。辨證:少陽經氣木利。治則,和解少陽。處方:柴胡24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3個 橘核15克 荔枝核15克 服六劑。6月24日 二診:服藥后諸癥狀大減,睪痛消失,納增,體力增加,又按原方服大劑,痊愈?!?/span>經方驗》
遺精一人患傷寒之后,小便時常流精不止,眾醫(yī)治皆不效,亦不知為何證,予用小柴胡加知母、黃柏、牡蠣、青黛而愈。蓋初病時,少陽經遺熱于腎,久則動腎火而精遺,外傷寒證雖愈,而此火未退故耳。(《程原仲醫(yī)案》四卷) 醫(yī)案解要:其人精流不止,病發(fā)于患傷寒之后,為外邪入于少陽半表半里未解。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里之經脈,若邪留于肝膽,肝膽疏泄不利,濕熱循經下注,擾動精室,精關不固,故遺精不止。予小柴胡湯疏利肝膽,加知母、黃柏、青黛清利濕熱,牡蠣收澀止遺,服之而愈。《名醫(yī)驗案精選》
不射精——孟慶余醫(yī)案王某,26歲?;橐霾环Q心意,2年來未射精,夜間多夢,足軟無力,情志不暢,診斷為繼發(fā)性功能不射精癥。處方:小柴胡湯加麻黃。 藥后即射精一次,共用6劑,后育一男。[浙江中醫(yī)雜志1991,(11):491] 按語:婚姻不遂心愿,郁悶不樂,必致肝膽疏泄失司,少陽氣機不利。肝經繞陰器,與腎“乙癸同源”,肝疏泄失司,竅機不開,則腎精難以施泄。治療巧妙之處,在于通利肝膽樞機,樞轉氣活,則竅開精泄。《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陽痿——聶惠民醫(yī)案男患,35歲,患陽痿病,經多方治療,服用各種補腎藥,如人參、鹿茸、鹿鞭等補腎壯陽之品,未見效果。觀其形,素體健康,診其脈,弦而有力,舌尖略紅,少量薄苔。問其病情,常伴有心煩易躁,精神多處于緊張狀態(tài),心情頗有壓抑之感。究其因,病乃起因精神不舒所致,氣郁不疏,氣郁而致陽郁。因肝經抵少腹,繞陰器,陽郁則陽氣不得通達于下,以致陽事不舉。這類病證,非解郁通陽不可收效。故前醫(yī)用補腎壯陽之品,非但不效,反有遺誤之嫌。據(jù)此選用小柴胡湯為主,解郁通陽,方用小柴胡湯與四逆散合方酌加當歸、菟絲子。服藥七劑,病情減輕,調治一月而病愈。《聶氏傷寒學》 194陽痿——劉景琪醫(yī)案王某,男,31歲,工人,1982年1月20日初診。陽痿已一年多,曾服補腎壯陽藥百余劑無效?,F(xiàn)口苦咽干,頭暈目眩,納呆,全身無力。昔白,脈弦。印象:陽痿。辨證:邪陷少陽,樞機不利,崇筋失養(yǎng)。治則:和解少陽。處方:柴胡24克 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8個,服十八劑,臨床治愈。 按:陽痿的發(fā)生多與腎、肝、脾、胃有關,因腎為生殖之本,肝主筋,陽明主宗筋,但在治療方面,多以壯陰補腎、補益心脾、益腎寧神和清化濕熱為主,而和解少陽、舒肝健脾之法則少有應用?!?/span>經方驗》 乳癖案——米子良醫(yī)案
白某,女,37歲,2011年4月4日初診?;颊呓洰?shù)蒯t(yī)院B超診為雙乳腺增生(纖維瘤約3cm x 2.6cm);甲狀腺多發(fā)結節(jié)。癥見乳房時脹痛,兩乳房外側可捫及腫塊,質較硬,表面光滑,邊緣不清,皮色不變,無熱感,推之可移。心煩易怒,眠差夢多,胸悶善嘆息,月經提前四五天、量中,行經四五天。舌淡紅,苔薄黃少津,脈沉細弦。中醫(yī)診斷:乳癖(肝郁氣滯,脾濕痰凝,痰氣結聚乳絡)。西醫(yī)診斷:乳腺增生。治則:疏肝解郁散結,健脾化痰軟堅。處方:柴胡10g,半夏8g,黃芩10g,枳殼10g,生地黃15g,赤芍15g,丹參12g,生牡蠣20g(先煎),夏枯草15g,昆布12g,海藻12g,山慈菇10g,元參15g,白術10g。水煎服,日1劑。 6月27日二診:患者因在外地,服用30劑。 藥后諸癥大減,隨癥加減繼服50余劑,調理而愈。《經方臨證實踐錄210頁》 肝郁不孕癥——聶惠民醫(yī)案楊某,女,32歲。婚后曾孕一胎,因稍勞流產,而后斷續(xù)四年,月經衍期,多四五十天方至,量少、色黑,經行腹隱痛,心煩易怒,胸脅滿悶,脈沉弦細,舌尖紅,薄白苔。證屬肝郁不孕,治以解郁調經益腎之法。宗小柴胡合四物湯化裁:柴胡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熟地各10克,淫羊藿10克。制香附6克,姜、棗為引,調治二月而受孕,足月娩一女嬰,母子健康。《聶氏傷寒學》 閉經——聶惠民醫(yī)案女患,王某,36歲。因精神悲怒,情志所傷。日久成郁,肝郁化熱,氣郁及血而致閉經。初起經期趕前或錯后,繼則閉經三月,伴心煩易怒,情緒急躁,胸脅脹滿,喜常太息,時悲欲哭,睡眠多夢,口苦且干,倦怠不適,食納乏味,二便如常,脈沉弦略細,舌質略紅、薄白苔。治宜解郁疏肝調經之法,取柴胡四物湯,即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合方,酌加桃仁、紅花、白梅花治療。小柴胡湯解郁轉樞,四物湯養(yǎng)血調血,酌加桃仁、紅花行血去瘀,白梅花增加解郁疏肝理氣之功。服藥四劑,月經未至,少腹有墜脹感,上方加香附,繼服四劑,月經來潮。守方調治肝郁諸癥皆除,經行正常,二年未復發(fā)。《聶氏傷寒學》
閉經——聶惠民醫(yī)案馬某,女,三十歲,因婆媳不睦,情志所傷,日久成郁,氣郁及血而見月經不調,初則二月行經一次,繼則每月以黃體酮治療,方可行經。日久病甚,乃致閉經三月,伴有胸脅滿悶,心煩易怒,夜臥難安,善太息,口苦咽干,不欲飲食,脈見弦細,舌尖紅苔根部淡黃。治以疏肝解郁,和血調經,取小柴胡合四物湯加澤蘭葉、桃仁治療,服藥一周,月經來潮,守方調治月余經行正常。《聶氏傷寒學》 產后大便難——張琪醫(yī)案
倪某,女,44歲,1981年5月12日初診。十余年前產后一直大便艱難,經常七八日一行,伴脘悶,納呆,腹脹,10余年來幾經治療,服用過中成藥,或無效,或服藥則便,停藥便秘如初,輾轉求治于我院門診。就診時患者面色紅潤,身體消瘦,脘悶納呆,時有惡心欲嘔,倦怠乏力,尿色黃,大便已四日未解,舌苔白膩,脈弦。辨證為樞機不利,氣結不行,治宜和解少陽,轉樞氣機。處方以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g,黃芩15g,半夏10g,紅參15g,麻仁20g,甘草10g,生姜10g,大棗3枚。 5月20日二診:服上方7劑后,大便得通,每日1行,食納亦增,胃脘部稍有不適,上方加神曲15g,麥芽15g。
連服上方10余劑,患者欣喜來告知,多年沉疴,已告痊愈。 解析:《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經方驗案評析》 產后發(fā)熱——張志民醫(yī)案
患者女性,二十七歲。初診: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八日。足月產,產后第八天,體溫忽上升至39℃。西醫(yī)檢查:無呼吸道感染、乳房炎、尿路感染等疾病。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13400/立方毫米,中性粒細胞85%。西藥用抗生素、退熱劑等三天無效,邀編者診治。惡露未凈,色黯,有臭味,往來寒熱,晨低晚高(昨夜99℃),頭痛腰酸腹痛,口苦,咽干,欲嘔,胸悶,時欲深呼吸,無食欲,小腹壓痛,舌淡紅,苔薄膩,脈弦數(shù)。擬小柴胡湯桂枝茯苓丸合劑加減:北柴胡8克、黃芩6克、法半夏9克、黨參9克、炙甘草2克、生姜3克、白芍6克、丹參9克、桃仁9克、茯苓9克、丹皮6克。服兩劑。 二診:一月三十日。藥后汗出,熱降至37.8℃,胸脅苦滿及腹痛減,惡露較多,食欲增加,大便通順,苔膩去,脈緩。續(xù)服上方三劑,調理而愈?!?/span>傷寒論運用法》 熱入血室——劉奉五醫(yī)案王某,女,25歲。1974年11月7日初診:因月經先期量多1年余來院就診。曾服用健脾養(yǎng)血、固沖止血之劑,出血未止。在此期間,突然感冒發(fā)燒(體溫38℃),頭暈,不欲飲食,心煩,惡心欲吐,胸滿憋悶。舌質淡,脈滑細數(shù)。辨證為邪侵少陽,熱入血室。治宜和解少陽,清熱涼血。方藥:柴胡3g,黨參6g,黃芩6g,半夏6g,甘草3g,生地12g,丹皮6g,地骨皮6g,青蒿6g,馬尾連6g,生姜3片,大棗3枚,三七末2.4g(分沖)。 11月9日復診:服上方1劑后,陰道出血已止,體溫正常,寒熱已退,精神好轉,食納已香,仍感頭暈憋氣,二便自調,上方去三七,繼服3劑諸癥皆除。摘自: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劉奉五婦科經驗,北京: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1982:28-29. 結語;經行來潮,血??仗?,熱邪乘虛而入,與經血相搏,正邪相爭,入于少陽,血結胞宮,熱入血室。仿仲景法,用小柴胡湯,在經主氣,在脈主血,和解清熱,藥證相符,收效甚速。《經方治驗婦科疾病》 上半夜惡寒下半夜煩熱——劉熹醫(yī)案
孫某某,女,31歲,1984年4月10日初診。每晚上半夜惡寒,蓋被不能露風,下半夜煩熱,不能覆被,白天則一無所苦,經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按時辰辨證,此屬陰陽不相順接。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黃芩4克,人參4克,甘草4克,生姜4克。水煎服。 4月14日來診:服3劑后,微感頭暈,余癥悉除;改用杞菊地黃丸每服1丸,日3次,服1個月。1987年4月16日因治胃痛來診,追問原病謂:至今未發(fā),無異狀。[吉林中醫(yī)藥1988,(1):23]《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末梢神經炎——劉景琪醫(yī)案韓某,男,59歲,農民,1984年8月20日初診。陰部及腳發(fā)麻已半年多,自外陰向下傳導,由腿至足,皮膚表面發(fā)熱,但體溫不高,兩腳麻木如穿襪狀,發(fā)病原因不明。每天凌晨三點開始嚴重,天亮后稍減輕。膝腱反射減弱。舌苔白,脈弦。中醫(yī)診斷:麻木。辨證:邪陷少陽,樞機不利。治則,通調經脈,和其表里,祛風通絡。處方,柴胡24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3個地風30克千年健30克 川牛膝15克服二十四劑,臨床治愈?!?/span>經方驗》 子時脘脅劇痛——劉熹醫(yī)案
嚴某某,男,53歲,1986年4月4日初診。每日半夜子辰(24時),左肋脹痛延及胃脘痛并逐漸加重,約1小時后劇痛難忍,須起床行走痛勢方減。每至卯辰(早5時),不藥疼自止。病史已屆8個多月,素昔體質弱。經超聲診斷為膽結石,經用消炎解痙等藥治療無效,改用清熱利膽排石中藥治療,病情有增無減。每夜疼痛發(fā)作后神疲乏力,余無兼證可辨,證屬助痛。由于少陽之氣升發(fā)不利,木失條達之性,抑郁犯胃,故子辰至卯辰發(fā)病。方用小柴胡湯;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黃芩4克,人參4克,甘草4克,生姜4克,大棗12枚。水煎服,投3劑。 4月9日復診:服2劑后,左肋連脘痛已止,患者要求再服些丸劑以除病根。遂給投逍遙丸,每次1丸,日3次,以調理肝脾和膽胃,升發(fā)少陽之氣,連服2月余。至今1年有余,病未復發(fā),體健無恙。[吉林中醫(yī)藥1988,(1):23]《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245子午卯酉時胃脘痛——劉熹醫(yī)案楊某某,男,19歲,1984年6月22日初診。半月來,每于子、午、卯、西四辰,胃脘疼痛每次10分鐘,過后辨證,此為陰陽不相順接。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黃芩、人參、甘草、生姜各4克,棗12枚。3劑,水煎服。 同年7月份隨訪,患者言服藥后,脘痛遂止,后未復發(fā)。[吉林中醫(yī)藥1988,(1):23]《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