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yī)經(jīng)方之小柴胡湯證3 (1)浮腫案 醫(yī)案:某村婦與其姑相口角,忿怒之余,口咽發(fā)燥,乃暴飲涼水,次日胸脅發(fā)滿,小便不利,下肢浮腫。脈沉弦,苔白滑。 柴胡 炙甘草 服藥二劑后,胸脅滿消,上方加茯苓 解說:上列魯案,韓案及村婦案,盡管其主病各不相同,但其病證皆有胸脅苦滿,其病機皆與少陽氣郁不疏,樞機不利,三焦不通有關(guān),所以遵循“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的原則,以小柴胡湯解郁利樞為主,使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表里上下之氣得達,則汗出而表證解,二便通而諸證除。 (2)嘔吐案 醫(yī)案:徐××,女,四歲?;碱B固性嘔吐已三年多,往往在進食后1-2 小時即嘔吐酸苦而多涎,右脅發(fā)脹,連及胃脘疼痛。脈沉弦而滑,舌苔白滑。 柴胡 竹茹 上方共服六劑,嘔吐再未發(fā)作。 解說:《素間?逆調(diào)論》說:“邪在膽,逆在胃”,指出了肝膽與脾胃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肝膽之氣的疏泄直接有利于脾胃氣機的上下升降及其受納運化水谷的功能。如果肝膽氣郁不疏,則脾胃功能必然因之而失調(diào)。所以在少陽病中多腸見胃氣上逆而致的嘔吐,如《傷寒論》說:“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又說:“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由此觀之,小柴胡湯確實是治療氣郁嘔吐的良方。 (3)盜汗案 醫(yī)案:袁××,男,64歲。外感時邪,乍寒乍熱,兩脅苦滿、伴咳嗽有痰,口苦,心煩。至夜間合目則盜汗出,濕透衣被,甚以為苦。脈弦有力,舌苔白滑。此冬令時邪,先犯肺衛(wèi),治不如法,乃傳少陽。少陽氣郁不疏,相火內(nèi)蘊,逼迫津液外出,故見盜汗。 柴胡 生石膏 服藥二劑,盜汗止而諸證愈。 解說:《傷寒論》說:“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guān)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今人治盜汗,多從陰虛論治,一般不從陽邪考慮。殊不知少陽本寓相火,邪入少陽,則氣郁火蘊;至夜間目合之時,陽入于陰,陽熱內(nèi)迫,則里熱更甚,里熱甚則逼津外出,亦往往導致盜汗。此亦屬于少陽樞機不能主陰陽表里氣機出入之變,所以用小柴胡湯解郁利樞而能止其盜汗。 |
|
來自: 鐘家臺 > 《名醫(yī)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