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膽型肝炎常見胃脘脹痛,口渴便秘,皮膚瘙癢,舌紅苔黃,脈弦緊等癥。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通腑利膽之治則,組成基本方(赤芍40~50g,丹參30g,紅花10g,茵陳30g,焦山梔12g,大黃10g,元明粉10g,田基黃20g,蒲公英20g,垂盆草26g,虎杖根15g,黃芩12g,炒麥芽20g,蟬衣12g,白芷12g,防風12g,白鮮皮10g),經治50例,歷驗不爽。 張某,男,57歲,住院號90462,1990年3月17日入院?;颊?0天前開始出現乏力、納差、尿黃,皮膚鞏膜變黃,近10天來黃疸明顯加深,覺肝區(qū)脹痛,全身皮膚瘙癢,去外院求治,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經內服中藥及內關穴敷藥后無效而轉入本院。入院時躁擾不寧,徹夜不眠,全身奇癢難忍,雙手在水泥板上摩擦或用熱水泡洗方可暫時止癢。診面色晦暗,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明顯,遍體瘀斑,有抓痕,腹平軟,肝腫大,肋下 3cm,質中,表面不光滑,無壓痛,舌苔薄白,舌根黃膩。肝功能示谷丙轉氨酶 165U,總膽紅素 222.3mmol/L,直接膽紅素 153.9mmol/L,B 超示: 肝脾腫大。證屬濕熱蘊結在內,熱重于濕,瘀血積聚不得泄越,熏蒸肝膽身必發(fā)黃,郁表不宣散,黃疸久不退則癢愈甚; 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佐以祛風通腑。配合西藥護肝及支持治療。 處方: 赤芍40g,桃仁12g,紅花10g,茵陳 30g,焦山梔 12g,田基黃 20g,蒲公英 20g,垂盆草 20g,白花蛇舌草20g,防風 12g,蟬衣 12g,白芷12g,葛根40g,仙鶴草20g。 另: 生大黃15g,元明粉10g,分次沖服。 3 劑后,皮膚瘙癢大減,黃染開始減退,大便已解,服 7 劑后復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降至 57U,血清總膽紅素減至 123mmol/L,繼續(xù)原方加減,服 20 劑后乏力消失,胃納恢復正常,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退凈,瘙癢已除,肝功能正常,痊愈出院,隨訪1年余無復發(fā)。 用此方法治療的 50 例瘀膽型肝炎,48 例黃疸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一般服藥 7~20 天開始退黃,15~66 天膽紅素降至正常,皮膚瘙癢于治療后 3~5天開始減輕。其中 2 例無效而中斷治療,在治療中未見任何毒副作用。所以用本方療效是可靠安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