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02年至1903年之間的正陽橋。正陽橋上還能擺攤設點,引車賣漿,拉活兒等客,有馬車、毛驢兒、東洋車,大柵欄的店鋪慢慢重建起來,北京城在廢墟里漸漸活了過來。 從正陽橋上拍攝庚子事變中被毀壞的箭樓 1874年的北京前門大街,可見遠處的五牌樓和近處的“乞丐橋”。從明朝開始,老北京就形成了很多固定的市場,其中在正陽橋的叫窮漢市,在這里做買賣的都是小老百姓,他們沒錢租房子,就在正陽門前沿著城墻搭棚子擺攤糊口。而正陽橋中間,因為不允許車輛通行,所以就成了街溜子耍錢、叫花子要飯的聚集地,也就成了當時洋人眼中的乞丐橋。 1919年的正陽橋改造,為不妨礙交通,分兩期進行,圖中右側已經(jīng)改造完成,左側未完工。 1906年至1909年拍攝的萬寧橋鎮(zhèn)水獸 考古發(fā)現(xiàn)的這具正陽橋鎮(zhèn)水獸,用泥巖雕成,俯臥在雁翅石條上,頭朝東南,尾向西北,俯視水面。 據(jù)《析津志輯佚》載:“萬寧橋至元中建,在海子東,雖更名萬寧,人惟以海子橋名之?!眻D為庚子事變時的萬寧橋。 光緒年間,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圖為改造后的天橋舊影。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光緒末年,天橋一帶逐步形成了以娛樂、百貨為主的平民市場。 北京中軸線上有三座古橋,都大名鼎鼎,既是皇家門面,又處市井之中,其中兩座橋早已深埋地下,等待著發(fā)掘整理,還有一座橋修復后成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就是中軸線上跟市民生活關系密切的三座橋:天橋、正陽橋和萬寧橋。 天橋跨于龍須溝上,是中軸線和龍須溝的交會點。龍須溝是永樂年間建天壇和山川壇時所做的排水溝渠,可謂南郊津梁。橋為單拱單梁,橋面中間御道是明清兩代帝王前往天壇、先農(nóng)壇祭祀的必經(jīng)之路,由此得名天橋。橋兩側還有石板橋,方便百姓車馬通行。 天橋橋南洼地常淤塞不通,乾隆皇帝派人疏渠,成效顯著。為此,他御筆親書《正陽橋疏渠記》,并刻四方碑于橋東南,又復制刻有燕墩之《皇都篇》《帝都篇》的四方碑于西南,并建了兩座重檐黃瓦的御碑亭。 嘉慶“林清之變”后,欽天監(jiān)說乾隆時疏浚天橋溝渠致使“水火相爭”,才導致奇變。于是“即用兩岸積土,將河泊六處一律培墊”,城南之愜意勝景不再。道光元年,兩御碑亭因失修也被拆除。 同治年間,東碑移往東側紅廟(弘濟院)保存至今,西碑則移往橋西斗姥宮,民國時再移至先農(nóng)壇,幢頂、幢身、幢座拆散于地,1949年后被埋入地下。2004年底,西碑在先農(nóng)壇北壇門附近的京青食品廠院內(nèi)重見天日,現(xiàn)立于首都博物館門前。 隨著新路政的實施,同其他通衢上的石橋一樣,天橋也經(jīng)歷了改造乃至填埋的過程:1915年(一說1909年)改為低拱,1927年為電車通行而改平,1934年因擴路拆除了石欄桿,現(xiàn)仍有部分基址埋于路面以下。 2013年,天橋在原址南40米處復建,同時復原兩碑,可惜刻工差強人意。 與南城市井天橋遙相呼應的,是前門大街另一端的正陽橋。 正陽橋為正陽門前內(nèi)城護城河上的窎橋。橋前有正陽橋牌樓,俗稱五牌樓,橋對正陽門外大街,即前門大街,有石道直達天橋,“大街石道之旁,搭蓋棚房為肆,其來久矣”,是京城最繁華的所在。 正陽橋位置顯赫,橋也更為精美,三拱三梁,中為御道。1919年正陽橋改建,橋身加寬9米,橋拱改低,此前已撤去內(nèi)側石欄桿,兩側又新做水泥羅漢欄板,四角立鐵制燈柱。1922年徹底改平,古橋拱仍保留,1950年代中,拆去條石改鋪瀝青,1970年代隨著護城河改暗河,正陽橋消失于地面之下。 1992年3月,修建正陽門南側地下通道時,挖出了正陽橋基址及橋東南鎮(zhèn)水獸,后原地掩埋保存。2021年考古工作者對正陽橋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此鎮(zhèn)水獸又重見天日。 其實,這鎮(zhèn)水獸早已在地下百年有余了,咸豐元年《金吾事例》記載,正陽門外沿河鋪戶侵占護城河,橋被“侵過石欄桿六七段有余”,證明當年鎮(zhèn)水獸已被掩埋蓋房,此后的老照片中,再未見過它的身影。 萬寧橋的鎮(zhèn)水獸,則依然保留著舊日的風范。這座橋在地安門外,是鐘鼓樓和地安門之間不可缺少的連接,也是今日中軸線上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點(為大運河世遺的一部分)。 萬寧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大都的鼓樓東北曾有大天壽萬寧寺,是城市中心,據(jù)傳萬寧橋之名亦同其有關。作為通衢要害,橋西還裝有水閘,名曰“澄清上閘”,通過提放水閘,沿御河北來的漕船可達“海子”(積水潭)內(nèi)停泊。明代皇城東擴,御河終為皇城內(nèi)河,漕船也就再未經(jīng)過萬寧橋了。 清代稱此橋為“地安門橋”,俗稱“后門橋”。1951年,北京市政府曾對其進行修繕,后玉河改為暗河,橋兩側成為平地,僅剩橋欄。 萬寧橋于2000年12月完成修復,河道現(xiàn)寬17米,拱高3.5米,數(shù)百年間不同年代的石欄桿并存,元代的古橋上依然車水馬龍,元明六只鎮(zhèn)水獸也安然無恙,澄清上閘的絞關石和閘門槽也得到保存。萬寧橋至地安門東大街之間的御河北段河道已于2009年疏浚修復。2022年,配合中軸線申遺,有關部門計劃拆除掛在萬寧橋身上的多余管線,并提升周邊景觀。 這中軸線上標志性的三大古橋,在新時代的光陰流轉中,正逐漸顯露其真容。 來源 北京日報 圖文 李哲 ?流程編輯 吳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