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孩子不愛學習、孩子成績下滑、孩子逃學、孩子棄學……問題出在哪里?昆明丑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認為,這不是學習問題,而是關系問題。 “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上學讓他不舒服。孩子想上學因為到學校很舒服,到學校發(fā)生了他希望發(fā)生的故事,見到他希望見到的人,得到他希望得到的表揚。如果一個孩子到學校被歧視、被指責、被罰站,他去干什么?” 在近日舉辦的“博鰲全國知名校長2022跨年演講”上,詹大年表示,學校的功能是讓教育自由發(fā)生,教育是建構關系,關系就是滿足需求。孩子需要被察覺、關注、理解、滿足。 昆明丑小鴨中學于2011 年創(chuàng)辦,專門招收那些家長管不了、學校沒法管的“問題學生”。詹大年則被封為“問題孩子他爹”。這所學校創(chuàng)辦 10年來,幫助 2000 多名“問題孩子”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命狀態(tài)。
以下為詹大年在“博鰲全國知名校長2022跨年演講”上分享的內容,本文有刪減: 大家好!很有幸能夠在2021年最后一天講我的故事。剛剛主持人介紹過了,我自己給自己取的名字是“問題孩子他爹”。 關系被破壞 大家知道,吳謝宇是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的,他用了七個月的時間策劃把他媽媽殺了。吳謝宇的學習沒有問題嗎?一個北大的高材生把他媽媽殺了,大家想可以用“道德品質敗壞”來評價他嗎?沒有那么簡單。尤其吳謝宇面臨的問題不單單是以道德品質用道德衡量的問題。那么是什么問題? 《2019到2020年中國國民健康報告》顯示,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24.6%,還有7.4%是重度抑郁癥的檢出率。我真不愿意相信這個數(shù)據(jù),但是又不得不相信這個數(shù)據(jù)。丑小鴨中學的目前重度抑郁并且治療無效的孩子比例很大,這個比例大得我都不敢公布。 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會這樣? 我認為是關系被破壞,或者是教育破壞了關系。我認為當前的教育從以下幾個方面破壞了關系。 單一的分數(shù)評價,讓孩子失去了主體意識。孩子是不適合用學科評價的,更不適合單一的學科分數(shù)評價,這樣容易造成主體意識的丟失。 家庭功能缺失,學校功能弱化。家庭是干什么的?學校是干什么的?我們很多家長問一些問題:“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孩子玩手機怎么辦?”有的甚至問“怎么樣教育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教育是在有教育功能的地方發(fā)生。 我要問的是:你的家庭有教育的功能嗎?學校除了教學以外,有教育的功能碼?我們常常談家庭教育。很多人認為是一群成年人對付一個“小壞蛋”這個才是家庭教育。其實不是!家庭是一個教育場,家庭是一個教育自然發(fā)生的地方。孩子受教育,父母受教育,爺爺奶奶受教育。家庭文化的不斷提升,家庭責任的共同承擔這才是家庭教育。 生命群落被破壞。現(xiàn)在擇優(yōu)錄取,把很多成績相同的孩子弄到一個學校或者一個班級。這對教學是好事,這樣的方式成本低,教學簡單了,效率高了,安全了。如果從教育角度來看,孩子必須在多元的環(huán)境當中成長,教育才會自然自由的發(fā)生。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孩子都脆弱。因為你給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脆弱的,給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教育不能發(fā)生的環(huán)境,他肯定是脆弱的。集體掩蓋了群體和個體。 我認為,教學在集體中發(fā)生,但教育的對象是個體的人。很多孩子在集體活動當中看到大家雄赳赳氣昂昂喊口號的時候他就懷疑:為什么人那么快樂我沒有快樂?為什么人家有激情我沒有激情?他就自責。 我發(fā)現(xiàn),最近兩年跳樓自殺的孩子大部分是名校的孩子,并且是學霸。就是集體的氣氛當中懷疑自己的價值。 教育本是成長,卻往往指向了成功 現(xiàn)代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培養(yǎng)人的。培養(yǎng)人才跟培養(yǎng)人的不同之處在哪里?人不是可以被淘汰的,被擇優(yōu)的,被篩選的。 但是我們在干什么?一旦用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培養(yǎng)人的時候,作為主體的人就會喪失主體的資格。 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的介紹基本都是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學校有多少名師;第二,我們學校取得了什么成績,獲得了什么獎勵;第三,我們學校有多少孩子考上了名校。 教育是指向成長的,我們卻把教育指向了成功。我們很多問題不是教育問題而是成功問題。 教育是發(fā)展完整的人格 我認為教育是發(fā)展完整的人格。人格有幾個概念,第一是人的品格;第二是人的性格;第三是人的主體,人的主體資格,你比如說尊重我的人格;第四是人的角色跟價值。 有的人,人格缺失。 很多好老師可以教好別人的孩子,但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問題在哪里?因為永遠是老師的形象,永遠把一個好老師對好學生的刻板形象給了自己的孩子,沒有父母親的人格只有老師的人格。大家想,一個孩子允許自己只有老師沒有父母親嗎?不允許。所以人格缺失,會帶來教育缺失。 優(yōu)秀、成功、幸福是不對等的。有的人優(yōu)秀但可能不成功,有的人優(yōu)秀且成功但是不幸福。教育使人幸福,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完整的幸福。 “問題孩子”的問題在哪里? 丑小鴨中學是2011年創(chuàng)辦的,我們面向的是一些“問題孩子”。實際上這些孩子沒有問題,而是他們遇到了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一些問題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來,讓我們覺得他有問題,事實上沒有問題。 憑什么關系,以什么方式,讓這些孩子回歸正常的生命狀態(tài)?因為人是關系的動物,社會是關系的產物,好的關系才是好的教育,完整的關系才有完整的人格。關系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歸屬,有完整的關系才會有完整的人格。關系生成教育發(fā)生,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建構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 好的關系,才是好的教育 很多老師、家長對我說“我的孩子不愛學習”,“我的孩子成績下滑”,“我的孩子逃學”,“我的孩子甚至棄學怎么辦?”這不是學習問題,而是關系問題。 一個孩子不想上學,不是學習層面出現(xiàn)了問題,而是關系上面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不想上學的時候心里很急,所以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上學他不舒服。孩子想上學因為到學校很舒服,到學校發(fā)生了他希望發(fā)生的故事,見到他希望見到的人,得到他希望得到的表揚。如果一個孩子到學校被歧視、被指責、被罰站,他去干什么? 學校的功能是讓教育自由發(fā)生。我個人認為教育是建構關系,關系就是滿足需求。 一個孩子想談戀愛,我們可以讓他談戀愛嗎?肯定不行。滿足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滿足?我教了很多學生,看到很多中學生談戀愛,但最后在一起結婚生子的寥寥無幾。 我有一個學生,她說是在她在喜歡我這位校長的那一天不再叛逆的。 這位學生回憶起了一件事:“有一天我在操場上吃蘋果,我把吃了一半的蘋果拿到你跟前。問你,吃蘋果嗎?你回答:'吃’。你看都不看,幾口就把我吃剩下的蘋果吃了。那一刻,我哭了。這是只有爸爸才做得到的事情?!?/p> 其實這個故事我不記得了。但這樣的故事在我們學校經(jīng)常發(fā)生。我想一個孩子那么善良的方式對待我,我一定要以善良的方式對待他。 關系就是滿足需求。人的生命需求是相同的。怎么樣才能滿足生命需求?第一種就是被察覺、關注、理解、滿足。 當然,這個孩子當時的舉動是想看看校長是否喜歡她這個學生,校長是不是一個可愛的校長。 學生成績差了,給他調到不同的班去或者轉學。孩子不聽話了,讓他回家反思。發(fā)現(xiàn)學生談戀愛了,罵他侮辱他,千方百計阻止他談戀愛。 很多問題不是能被解決的,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方案,因為生命是未知的,我們沒有預案。沒有預案怎么解決?那就只有把這個問題消滅掉。 一定要解決問題是很麻煩的,也是無知的,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最近有所學校,因為孩子玩手機,老師批評了孩子,孩子跳樓了。孩子不在了,學校說我沒有責任,因為你玩手機不對。你學??隙]有錯,但是你的過程錯了。過程一錯,結果一定是可怕的。你對生命的理解錯了,對生命的理解一錯,做的事情必定是藐視生命的存在。 對話不是談話,對話是平等、傾聽、妥協(xié)、延續(xù) 怎么樣做?我想幾個關鍵詞很重要,一個是“對話”,人與人之間是對話不是談話,對話是平等、傾聽、妥協(xié)、延續(xù)。談話是說教、做工作、宣布道理。 所以各位,你尊重孩子主體的時候,你針對孩子的個性了解孩子的需求時候,很多問題是好解決的。 這張照片是廣州一位母親拍的,圖中的這個14歲女孩到昆明丑小鴨學校上學。這個女孩子喜歡表演,當我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打扮的花枝招展,臉上化著很濃的妝。第一句話就問我,校長我化妝好看嗎?我說,好看,但最最漂亮的是青春的本來。第二天我見到她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她沒有再化妝了。 這個女生當時還問我,“這所學??梢哉剳賽蹎??我現(xiàn)在想談戀愛?!?/p> 這個話不好回答,如果以談話的方式回答:怎么可以談戀愛?你怎么沒有規(guī)矩?中學可以談戀愛嗎?談戀愛會影響學習身體...... 我當時問她:“你今天來學??瓷险l了嗎?” 她說:“沒有?!?/p> 我說:“誰看上你了嗎?” 她說:“不知道?!?/p> 我說:“等哪一天你看上誰,誰看上你了,你再問我這個問題好不好?” 女孩說,“好”。 這張照片是她臨走的時候被一位老師抓拍的照片,她當時說,校長我會想你的。這句話讓我很感動。 站在孩子“立場”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立場”,第二個關鍵詞。孩子不想上學,我們如果解決孩子不上學的內在問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書《有限游戲與無限游戲》。這本書把人所有活動分為兩類游戲,一種是有限游戲是為了玩勝負,一種無限游戲是為了玩下去。 我們的學習是什么游戲?我們很多人把學習玩成了有限游戲,把學習玩成了考試。批評應該無限游戲,因為批評不是為了分勝負,而是讓他思考問題。如果我們把學習批評玩成了有限游戲,那么學習結束之后他會把書撕了丟了,那個時候學習結束了。把批評玩成了有限游戲,批評結束之后他會恨你,他不會思考,甚至會假裝認錯,甚至他會離你而去。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在跟孩子對話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看到希望,一定要讓孩子有所期盼。這個時候教育就發(fā)生了。 教育的發(fā)生是在孩子的身上,在孩子的行動上面有了教育的烙印。所以,教育就是多給生命一條路,一條可以玩下去的路。教育就是要讓生命延續(xù),讓生命玩下去。 李鎮(zhèn)西老師有一句話:“教育就是好玩兒”。有人說李老師你的教育怎么那么專注,李老師說因為好玩。所以教育的有意思,就是因為教育好玩。 丑小鴨中學奇跡般的療愈很多抑郁癥的孩子,我們學校重度抑郁癥治愈率達到了90%以上。無病假設的暗示,自由輕松的平等環(huán)境,陽光群體運動每天三個小時,隨時獲取個性化幫助,符合個體需求的習慣養(yǎng)成,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無障礙、無恐懼的對話,藥物、健康食品、輔助食品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幫助患抑郁癥的孩子的一些方法。 最后我想說,很多“問題孩子”事實上都是抑郁癥的孩子,只是有的孩子沒有被診斷。我們不應該把他們邊緣化,如果教育把問題孩子邊緣化那是最缺德的教育。抑郁癥是可以治好的。抑郁癥不可怕,可怕的是抑郁癥的冷落,對于人性的冷漠,對科學的無知。只有教育改變,孩子才會改變,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