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三 清熱育陰法 斯某,女,41歲。初診∶1974年 10 月。 主訴及病史∶1968年因精神受刺激,曾有癔病性痙攣發(fā)作,并患偏頭痛。最近一年偏頭痛發(fā)作頻繁,每月十數(shù)次,痛有搏動感,伴前額脹痛,痛重惡心;口苦咽干喜冷飲,耳鳴,手足心熱;大便秘結,常三五日一解。西醫(yī)診斷為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久服麥角胺制劑療效漸差,發(fā)作嚴重時當?shù)蒯t(yī)院給肌注杜冷丁并服水合氯醛,于熟睡幾小時后尚可緩解。 診查;舌苔淡黃而干,脈沉細弦滑。 辨證;證屬久病陰虛陽方,肝胃郁熱上沖,血瘀脈絡。 治法;治擬清肝胃活血絡為主,適當加育陰生津之品。 處方;龍膽草 6g 夏枯草 15g 知母 15g生石膏 30g川芎 6g川牛膝 30g竹葉 6g 菊花10g 全瓜蔞 30g 生大黃10g 芒硝6g(分沖) 生地30g 天花粉 15g 石斛 10g 二診;服藥 3 劑頭痛減輕,腑氣已通,諸癥皆有好轉,改擬芎芷石膏湯加味再治。 處方∶川芎 30g 白芷6g生石膏 45g(先煎)黃芩 10g 白蒺藜 10g赤白芍各 15g淡豆豉 10g 青黛面 2g(分沖) 肉桂面 1g(分沖) 三診∶服藥 15 劑,頭痛已除,轉回原治療單位觀察。 四診;1977 年 6 月。患者來京復診,最近兩年偏頭痛明顯減輕,數(shù)月一發(fā),繼服前診方藥,病情尚可控制,發(fā)時疼痛不重。本次因外感高燒頭痛,經(jīng)治表證已解,但偏頭痛復發(fā),劇痛,惡心嘔吐,口苦口干,便秘。舌質暗苔黃膩,脈細弦尺脈沉弱。證屬脾虛濕濁化熱,風陽上竄,血瘀阻絡,再擬清熱燥濕、活血通絡為法。 處方;鮮藿佩各 10g 茯苓15g 白蔻 3g(打)苡仁 30g 黃芩10g 滑石塊 15g 白蒺藜10g 鉤藤 30g 菊花 10g 川芎12g 赤芍15g 川牛膝 15g 五診∶以本方加減服藥15劑,頭痛逐漸減輕,痛止一周,帶方回原單位繼續(xù)治療。 【按語】頭痛一證,當分外感與內傷。外感尤以風邪為主,內傷尤以肝、脾、腎三臟失調為主,并多因七情內傷所致。例一,郁怒傷肝,思慮傷脾,郁久化熱,治當以平肝醒脾活絡為法,選用川芎定痛飲加減。例二,患者左偏頭跳痛,左顏面麻木,伴惡心嘔吐、眠差 、脈弦滑,為痰凝阻滯、少陽郁熱、循經(jīng)上犯,治療重用夏枯草、龍膽草清肝膽郁熱,川芎、赤芍活血,堅持服用收到良效。例三乃肝郁日久,暗耗陰血,虛熱內生,脈絡阻滯,故頭痛伴口苦咽干、耳鳴、手足心熱等,治用養(yǎng)陰生津退熱而奏良效。 五、小柴胡湯加味治療熱病驗案三例 例一 梁某,男,19 歲。 主訴及病史∶2 天前突然惡寒,繼之發(fā)熱、咳嗽,進而牽引右胸掣痛,痰多色黃,口渴欲飲,飲后欲嘔,不思飲食,溲黃便干。 診查;苔薄黃,脈弦滑而數(shù)。查體溫 39.2℃,而血壓 120/70mmHg,右肺呼吸音明顯減弱,血白細胞總數(shù)為 16500/mm3,中性 86%,右下肺大片狀陰影,西醫(yī)診斷為大葉性肺炎。 辨證∶證系肺胃蘊熱,熱在氣分。 治法∶治以解熱為先。 處方;柴胡15g 黃芩10g 半夏10g 生姜 2片 生甘草 3g 生石膏 45g(先煎)服藥3劑,體溫恢復正常,上方減石膏,加枳殼 10g。又服藥3劑,咳嗽、胸痛減輕。共服藥 12 劑,胸透病灶有吸收,血象恢復正常。 例二張某,男,25歲。 主訴及病史∶因高熱、右脅痛甚3天入院。素有胃疾,時而脫腹隱痛,納谷不馨,乏力氣短,于3天前飲食不慎,發(fā)現(xiàn)右脅疼痛并且逐漸加重,牽引肩背,繼發(fā)高熱,時時噯氣,泛吐黃水,口苦咽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3 日未解。 診查∶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查體溫 39.6℃,鞏膜輕度黃染,腹平軟,右上腹壓痛明顯,肝脾未捫及,莫非氏征陽性,血白細胞14800/mm3,中性 88%,淋巴 12%,黃疸指數(shù)20單位,谷丙轉氨酶80單位,尿三膽陽性。西醫(yī)診斷為膽道感染。 辨證∶證屬肝膽熱盛,腑氣不通。 治法∶治擬清利肝膽,通腑瀉熱。 處方;柴胡 30g 黃芩15g 半夏 10g 生姜 2 片 生甘草 3g 生大黃 15g 二診;服藥3劑,體溫退至38℃,右脅痛減輕,嘔吐止、大便通,但溲及鞏膜仍黃。改上方去大黃,加茵陳 30g,金錢草 10g,廣郁金 10g。 三診∶又服藥6劑,黃漸退,脅痛止,體溫正常。 四診∶再服上方藥 6劑,基本痊愈。后以香砂六君子湯調理脾胃而收功。 例三 羅某,女,36歲。 主訴及病史;5天前發(fā)現(xiàn)尿短、尿急、排尿不暢,溲黃,繼之發(fā)熱而尿頻尿急加重,尿道熱澀疼痛,脅腹脹痛,惡心納差。 診查∶舌苔薄黃、中后部黃膩,脈弦滑數(shù)。查體溫38.5℃;膀胱區(qū)輕壓痛,血白細胞 13600/mm3,中性 82%,淋巴 18%。尿鏡檢白細胞(15~25),紅細胞(0~3),蛋白(+),尿培養(yǎng)為大腸桿菌,西醫(yī)診斷為泌尿系感染。 辨證∶證屬膀胱濕熱。 治法∶治用清熱兼利濕熱。 處方∶柴胡 30g 黃芩15g 半夏 10g 生姜 3片 生甘草 3g 黃柏 10g 地榆 15g 二診∶服藥 3 劑,體溫恢復正常,尿頻尿急尿痛銳減。 三診;又服上方藥3劑,癥狀消失,尿常規(guī)鏡檢轉陰,尿培也轉陰。囑再服上方藥6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此案三例熱病,其一為大葉性肺炎發(fā)熱;其二為膽道感染發(fā)熱;其三為泌尿系感染發(fā)熱;均以小柴胡湯加味而治愈;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異病同治思想。小柴胡湯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少陽之氣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開合。柴胡味苦微寒,黃芩味苦寒。其治則正如《內經(jīng)》謂;"熱淫于內,以苦發(fā)之。"故成無己認為,"熱氣內傳,攻之不開,而迎而奪之,必先散熱,是以苦寒為主。"例一外感風寒,入里化熱,熱在氣分,肺胃熱其,故痰多色黃、胸痛、口渴、苔黃,方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清陽明氣,分之熱而收功。例二素有胃疾,加之飲食不節(jié),脾胃失運,肝膽不利,痰濁宿食內停,郁而化火而致肝膽濕熱 、腑氣不通,故以小柴胡加茵陳、大黃、金錢草清利濕熱,通腑瀉熱。例三為濕熱下注膀胱而見發(fā)熱溲黃、尿痛、排尿不暢,故以小柴胡加黃柏、地榆清利濕熱,故而收功較速。此三例發(fā)熱雖均以小柴胡湯加減治愈,但各有不同兼證,治療亦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