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所論之“道”,是對老子所論之“道”的注釋及其運用與發(fā)揮,并貫穿整部《莊子》一書?!妒酚浝献禹n非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學(xué)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這就是依據(jù)?!肚f子·知北游》就是莊子論道的代表作,理解本篇之旨就知什么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之“道”。自古以來人們不能理解《莊子》一書之旨,則將本篇莊子所論哲學(xué)之道列為《莊子·外篇》并且是《莊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從而根本不知《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是什么? 《莊子·知北游》中的這個“北”是“北冥”冥=昏暗幽深,故“道,暗而不明”,“不言而行”因其“郁而不發(fā)”;“發(fā)”者“道昭而不道”,因為“言辯而不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自然“言辯而不及”。第一部分至“以黃帝為知言”,主要說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莊子·知北游》講了很多關(guān)于“道”的故事,并以此作喻。在此首先要明其故事中:“知”者指求“知”者即求“道”者?!盁o所謂”者指“不言而行,不為而成”之圣人。“狂屈”指“狂妄”之徒者。 這個求“道”者的“知”者去隱居之山見到(“不言而行,不為而成”)圣人說:“我想請教:如何思考才知'道’?如何處事為人才是踐'道’?由什么途徑、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道’?”圣人不知道怎樣回答而不回答。“知”返回世間看到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狂妄”之徒,就上前去問他上述的問題,“狂妄”之徒說:“哎呀,這個我知道!但想要說,而又不知說些啥”,知沒有得到回答。無所謂“知”返回帝宮拜見黃帝其請教。黃帝說:“沒有欲望心才可知“道”,沒有處心積慮之作為才能安于“道”,不跟風不把道掛在嘴上才可得“道”?!爸闭f:“我和您明白這些道理,圣人謂和“狂妄”之徒都不明白,那么誰對呢?”黃帝說:“那圣人是真知不言而,狂屈似是而非,我和你終究差得遠了,因為都把道掛在嘴上。因此真正知(道)者是不說的,說的則是不知(道)者。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身教)。 這個故事便是很好的說明:“道昭而不道”,因為“言辯而不及”—“書不盡言,言意不盡”?!暗馈睙o所不包——“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蹦苷f的“道”圣人之外所說的“道”僅是雞毛蒜皮,即便是圣人說的也僅是鳳毛麟角即非全部,因為“白馬非馬”。老莊本人所論之“道”并非全部,才有“道不可說”之論!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就是知(道)者是不說的原由,“道法自然!—“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薄傲蠟榫?,未離其內(nèi);秋豪為小,待之成體”。這個“六合”為巨就是說宇宙最大,宇宙雖大但沒有離開最?。ā拔措x其內(nèi)”)?!扒锖罏樾。审w”,這個最小之“秋豪”,依靠道之“本體”而成就,這個“本體”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同一性”叫“道體”?!胺蛘颜焉谮ぺぁ行卧从跓o形,至道在微!有倫生于無形”—“有生于無”?!熬裆诘溃伪旧诰?,而萬物以形相生”—“有生于有”而歸于無?!捌溆眯牟粍?,其應(yīng)物無方”(不拘一格),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適中),圣人之所保也(守中庸之道)。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fù)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僅道之皮毛)!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道”無所不在。”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nèi)不化(古之人“無為[wèi”原則性與靈活性之統(tǒng)一),今之人內(nèi)化而外不化(今之人“有為[wèi”投機性與教條相伴)。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隨機應(yīng)對外物之變的人,原則性不變)。安化安不化(哪里知道以不變應(yīng)萬變)?安與之相靡(哪里知道變與不變不能相分離)?必與之莫多(必定知此者不多)。圣人處物不傷物(圣人與物融洽相處而不傷物之理)。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不傷物之理者物也不傷人—物理=哲理)。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唯有不傷物之理者,為了能與人相逢合)?!爸裂匀パ裕翞槿椤保ㄗ詈玫难哉撌鞘裁匆矝]說,最好的行動是什么也沒做)—這就是“道”!。 “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無始曰:“有問道而應(yīng)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yīng)。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yīng)應(yīng)之,是無內(nèi)也。以無內(nèi)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nèi)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昆侖,不游乎太虛。” |
|
來自: 昵稱114103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