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易源 《周易》是形成于三代的占卜之書。相傳夏代有《連山》,商代有《歸藏》,這些占卜經(jīng)驗的積累,為《周易》的形成提供了學理基礎。可以說,《周易》蘊含了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和教訓。了解《周易》的形成,可以使我們從源頭上明白《周易》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現(xiàn)在的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河圖》《洛書》及傳說系統(tǒng) 學習《周易》文化,就必然要提到《河圖》《洛書》,由《河圖》《洛書》而形成的傳說系統(tǒng),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礎,也奠定了《周易》形成的基本模式。 一、《河圖》《洛書》的由來 從先秦古籍記載來看,《河圖》和《洛書》的來源是很神秘的?!墩撜Z·子罕》中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感慨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鳳鳥不來,《河圖》不出,意味著天下并非治世,已經(jīng)沒有希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赌印し枪ハ隆分兄v:“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崄碣e,河出《綠圖》,地出乘黃?!眰髡f周朝將要興盛的時候,出現(xiàn)了很多祥瑞,《河圖》就是其中之一。《管子·小匡》中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雒出書,地出乘黃?!币馑际侵芡踅邮芴烀讨畷r,龍龜出現(xiàn),黃河出圖,雒河出書,地里出現(xiàn)了一種珍稀的動物叫作乘黃。其中的河出圖,便是說河中出現(xiàn)了一個似鹿似馬又似麒麟的動物,它身上的花紋被伏羲描繪出來,便是下右圖的樣子。 圖1.1《河圖》圖式 伏羲受《河圖》的故事,在其他典籍中也有記載,而且多與《周易》的形成聯(lián)系起來。《尚書·顧命》偽孔安國傳中說:“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漢代人編撰的緯書《禮緯·含文嘉》中也說:“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伏羲則而象之乃作八卦?!边@種觀點成為后世的普遍看法,《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逼毡檎J為伏羲畫八卦得益于《河圖》的啟發(fā)。 《河圖》記載于《尚書·顧命》中:“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在漢人看來,這些東西都是國家的重寶,陳設在君王辦公地方走廊的兩邊,不輕易示人,其中就有《河圖》。雖然說漢代人不一定見過《河圖》《洛書》,只能通過傳說知道其事,但在此前,包括孔子時期,它們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出河中,其身上的花紋,被抽象化以后,就成了中國人對天地的認識方式。如果我們把原始文化上的一些迷霧去掉,這種方式其實很好理解。古代人一般是根據(jù)星圖來認識天地的,像瑪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印第安文明等,都有天象的記載,他們按照天象來劃出宇宙的體系,作為對宇宙的基本認識。同樣,古人對地理也進行思考,對地理的方位、方向建構的地圖等,也是借助某些自然形成的紋路,進行附會。這些紋路有時與某些自然物相對應,便成為人類最早認識世界的模式。比如玉的天然紋路、石頭的某些色彩,以及一些動物身上皮毛的色澤等,古人都認為這些是天地造化的結果,成為人們聯(lián)想和模仿的對象。在這其中,對烏龜身上花紋的崇拜,主要形成于商朝的占卜,他們認為經(jīng)過鉆鑿和灼燒后龜甲上的裂紋源自上天的啟示,因而對烏龜帶有某些神圣性的崇拜,進而以其中具有神秘象征意味的圖案作為啟發(fā),形成了對八卦的最早理解。 在古人看來,某些奇特的天文現(xiàn)象也可以預示吉兇。比如五星聚于東方,就是吉兆;五星排成十字,就是兇?,F(xiàn)在有時我們遇到一些自然界的奇特圖景,也會覺得不可思議,像有時出現(xiàn)的神秘的麥田怪圈、奇異的道路以及奇特的現(xiàn)象,我們或許會認為是外星人的作為。古人對這類現(xiàn)象的理解,多認為是上天賜予的某些暗示,從而頂膜禮拜。 圖1.2 《洛書》圖式 《河圖》和《洛書》也是如此,《河圖》大約是黃河岸邊發(fā)現(xiàn)了一只有著獨特花紋的馬,身上有著一些給人啟發(fā)的圖案,經(jīng)過世人演繹之后,結合當時人對天象、地理的理解,總結為理解宇宙的基本圖式,是為《河圖》?!堵鍟反蠹s也是在洛河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與眾不同的烏龜,背上的圖案比較奇特,經(jīng)過研究之后,將其抽象化,作為一套數(shù)理系統(tǒng)的來源。 《河圖》《洛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兩漢學者一直在強化《河圖》《洛書》對《周易》的啟發(fā)。揚雄《核靈賦》:“大易之始。河序龍馬,雒貢龜書。”認為《周易》創(chuàng)造之始,是取法《河圖》《洛書》而成。班固除了在《漢書·五行志》中肯定了劉歆的說法,并在《典引》中講:“御東序之秘寶,以流其占?!睎|序之秘寶,便是前文提到的《尚書·顧命》中所言的陳列在東廊之下的《河圖》之類。王充在《論衡·正說》中也說: 說《易》者皆謂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夫圣王起,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王,《河圖》從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時,得《洛書》,《書》從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故伏羲以卦治天下,禹案《洪范》以治洪水。 王充是東漢比較重視事實的學者,他一生主要的精力在于“疾虛妄”,也就是要與經(jīng)史子中的不實寫法進行斗爭。在他看來,《周易》以《河圖》《洛書》為啟發(fā),是確鑿無疑的事。 《易傳》十篇大致作于戰(zhàn)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后學編訂的,一般認為是儒家學說?!断缔o上》講: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這里明確地講,《周易》是受《河圖》《洛書》的啟發(fā)而作成?!逗訄D》《洛書》中的簡單的符號,啟發(fā)了伏羲創(chuàng)造八卦,《系辭下》又言: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段話描繪了伏羲創(chuàng)作八卦的過程。一是“觀象于天”,“象”就是日、月與二十八星宿之象。二是“觀法于地”,如《乾》卦中的“潛龍勿用”、《坤》卦中的“龍戰(zhàn)于野”,其實就是根據(jù)四季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總結出來的?!傍B獸之文”,便是我們說的見于龜、馬身上的花紋?!斑h取諸物”,便是觀察生活中的器物,例如《鼎》卦,便是以鼎的形象來比喻吉兇禍福。三是觀察自身,《周易》中的一些卦直接取自于人的身體或人的行為,如《咸》卦以夫妻之道為基礎,描述了萬事萬物交互感應的發(fā)展變化。 《河圖》《洛書》的神秘性,在漢代得到了全面的闡發(fā),《春秋緯·說題辭》中就說: 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fā),洛龜書感……故《圖》有九篇,《書》有六篇。 認為《河圖》為乾,為天苞,乾爻皆陽,陽爻稱九,故作《河圖》九篇,以應其數(shù);《洛書》為坤,為地符,坤爻皆陰,陰爻稱六,故作《洛書》六篇,以應其理。在此基礎上,漢人還作了《河圖緯》與《洛書緯》。漢人對這兩部經(jīng)典的推崇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大量附益表明,在漢代應該有《河圖》《洛書》的文本流傳,否則緯書不可能言之鑿鑿地進行大量的解釋。 二、《河圖》《洛書》與早期文化 關于《河圖》《洛書》與中國早期文化之間的關系,說法很多,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仿象自然進行學理建構,八卦也是如此。由于《河圖》的神秘性,古代典籍中便記載有伏羲、黃帝、堯、舜、成湯都有受《河圖》《洛書》的說法: 伏羲受《河圖》,畫八卦。(《周易正義序》) 《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今本竹書紀年》) 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漢書·五行志》) 乃有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宋書·符瑞志》) 《河圖》不僅啟發(fā)了八卦的形成,而且也啟發(fā)了商代占卜系統(tǒng)《歸藏》的建立,大禹治河按照《洛書》,堯、舜、成湯也因為得到了龍馬、洛龜?shù)膯l(fā)而成為一代之杰。當然這些說法都是后世的附會,目的是描述這些帝王得到上天的授命,《河圖》《洛書》是眾多祥瑞之首。《河圖》《洛書》在這些描述之中,其神秘性也在不斷增強,其地位也在不斷上升,最終因為秘不外傳而最終失傳。 現(xiàn)在我們來看《河圖》《洛書》,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內容,可從如下角度進行理解: 一是天象知識。中國人認為,天地運行有兩個基本的要素,就是陰和陽。天地最初是混沌一體的,盤古開天辟地之后,清氣上升為天,重濁者下沉為地。從哲學的視角來理解這個過程,混沌一體其實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抱而成宇宙?!短藕訄D代姓紀》中說: 清氣未升,濁氣未沉,游神未靈,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謂之混沌?;煦鐬樘肌L颊?,元胎之萌也。 這種說法與現(xiàn)代天文學對宇宙起始的認識是一致的,即宇宙的初始階段,物質與能量混而不分,隨后不斷擴張,物質凝聚而為星云,星云凝聚而為恒星行星,有形的物質聚而為陰,無形的能量無處不在而為陽。這就是中國哲學中表述的陽氣為清而上,陰氣為濁而下。這種認識落實到人身上,就形成對人的清濁之分。人身上陽氣最足的地方為頭部,中醫(yī)認為由六條陽經(jīng)匯集,所以稱頭部為“六陽之首”。我們在寒冬時,手腳如果不加保護就都會受凍,但頭不戴帽子也沒什么問題,就在于頭部陽氣最足。陰陽學說認為混沌的狀態(tài)是宇宙的初始階段,在這里,蘊含著分化為陰陽的原初形態(tài),這就是“一”。 《太古河圖代姓紀》解釋說: 太始之數(shù)一,一為太極。太極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極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濁,謂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變也。太易之數(shù)二,二為兩儀。兩儀者,陰陽之形也,謂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數(shù)四,四盈易,四象變而成萬物,謂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數(shù)三,三盈易,天地孕而生男女,謂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備也。 盡管《太古河圖代姓紀》托名為《三墳》,其實只不過是后出的一本偽書。但這本書中所描繪的對于宇宙生成的理解,卻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我們不妨看作是較為系統(tǒng)地闡釋古代宇宙論的典籍。其中,“一”是指最初混沌未分的狀態(tài),其之所以稱之為“一”,就在于其中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混沌,而是蘊含了繼續(xù)分判的可能性,能夠生出陰陽,這就是《老子》所謂的“一生二”,《周易》所謂的“太極生兩儀”。陽清陰濁,所以清氣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中間陰陽沖和而為人。中醫(yī)就是以此為基礎,采用陰陽平衡、陰陽和合的視角觀察人的生命狀態(tài),認為人是陰陽和合的產(chǎn)物,陽氣凝為人形是為男,陰氣凝為人形而為女,男女體內又以陰陽分之,五臟之內又以陰陽論之。中醫(yī)認為人之所以有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疾病,在于內外陰陽交感而成。 二是地理知識。在中國文化中,方位和數(shù)的排列,有些是仿象天文地理的格局而形成,有的是結合生活經(jīng)驗而積累。古代人將地理方位以井字劃分為九宮,中間為中宮,周邊八個方位分別為乾宮、坎宮、艮宮、震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八等份,作為地方的描述,是為九宮。在奇門遁甲中,九宮代表地,地為奇門遁甲之基,是不動的。由于奇門遁甲采用天、地、人、神四盤作為參照系數(shù),四盤之中唯有地盤為立極點,即基本坐標,不動,其余變量不斷運行,與之形成吉兇關系,用以判斷事物的發(fā)展。 把天地分為九個方格,這九個方格能夠有效地概括中國的基本地理格局,代表著古代中國人對于地理方位的基本認識。后代的地理空間布局,都受到了九宮概念的影響。如傳說中大禹定九州、周朝的井田之制都是以九宮為模式?,F(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最基本的格局,便是古代都城的布局,皇宮居中,周圍有八個基本的分區(qū),實際便是九宮格的布局。傳統(tǒng)中國的四合院中,堂屋、配屋、廂房、天井也都是按照九宮布局。 在秦漢時,形成過一個太乙神游的占卜方式,就是設置一個太乙神游行于九宮之中。由于九宮以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這樣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走一周,便是太乙行九宮。 圖1.3 太乙神游九宮圖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了“太乙九宮占盤”,其正面按八卦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其中九宮名稱、各宮的節(jié)氣的日數(shù)與《靈樞經(jīng)·九宮八風篇》首圖完全一致,表明了九宮在西漢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 三是傳說知識?!逗訄D》《洛書》的出現(xiàn),被視為一個重大的文化事件,表明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得到了天地萬物的啟發(fā),這種啟發(fā)又往往與圣王的出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使得這些文化事件被賦予了歷史的含義。我們從圣王的名稱便能看出伏羲、神農(nóng)、黃帝所代表的文化。伏羲,在先秦文獻中經(jīng)常寫作“伏犧”,犧是用來作祭品的純色牲畜,伏犧顯然就是狩獵為生的部族。而神農(nóng)則是以農(nóng)業(yè)種植為生的部族,軒轅顯然是發(fā)明了車具而生產(chǎn)力顯著提高的部族。古代文明的進化非常緩慢,某一文化事件發(fā)生的歷史時期,常會選取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作為發(fā)明者。這些圣王便成為這些標志性發(fā)明的代表人物。由此我們觀察伏羲見《河圖》而畫八卦,應該理解為在伏羲時代,形成了對于天地萬物的基本認知,將之歸結為八種基本事物,其能夠有這些抽象化的總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外物(比如龍馬紋路)的啟發(fā)。 在中國傳說中,有些事件或者事物被作為吉兇的征兆,如某日出門向南走諸事順利,而向北走諸事不順,這些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現(xiàn)象,經(jīng)人們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為“必然之事”,作為基本經(jīng)驗,并被后世參照用來判斷吉兇。例如《龍魚河圖》就說: 埋蠶沙于宅,亥地大富,得蠶絲,吉利。以一斛二斗,甲子日鎮(zhèn)宅,大吉,至錢千萬。 《河圖》也說: 月乘大陵,天下盡喪。星眾,兵革起,死人如邱山。星希則無。 有些是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有的則是在此基礎上的瘋狂聯(lián)想,還有些干脆是基于陰陽五行的推斷,久而久之,前代的某些理解、記錄、想象便演變?yōu)檎疾分o,作為后世推崇的占卜信條。 四是想象世界。人類在早期的時候對世界充滿了幻想,深邃的大山,變幻的天象,都使得人類在不解之中產(chǎn)生無數(shù)樸素的想象,并創(chuàng)造出很多傳說。這些想象中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則出于純粹的猜測,如《洛書·甄曜度》就說: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 古代對于周天測量有著科學性,但是對于天地之間距離的認識就完全是想象之說,而建立在這類想象之中的宇宙秩序,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相當?shù)男蒙??!堵鍟暋れ`準聽》中描述古代帝王皆有異相: 天皇,頎羸三舌,驤首鱗身,碧驢禿揭。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龍顙,馬踶蛇身;人皇始出于提地之口,九男,兄弟相像,以別長九州,為九囿。人皇乃有中州,制八輔。 這是對“三皇”的想象,從其描述中基本不是人王,而是集合諸多動物性特征的神人形象,顯然是古人玄虛的幻想所致。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是將歷史、天文、地理、神話、古史傳說融合在一起,并吸收了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經(jīng)驗而形成的對于天地萬物秩序的一些理解。其中有很多附會的內容,但也蘊含著很多的道理,不妨看作是蒙昧時期人類知識的總結,當然也是后世思想觀念的歷史來源。 三、《河圖》之理 《河圖》與《周易》的關系十分密切。有學者認為《周易》產(chǎn)生在前,現(xiàn)在流傳的《河圖》是后世學者為闡述《周易》八卦的道理而創(chuàng)作的;還有的學者認為,《河圖》產(chǎn)生在前,《周易》八卦是根據(jù)《河圖》的道理推演出來的。這兩種觀點不論孰是孰非,我們都可以斷定,《河圖》與《周易》八卦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明白了《河圖》,也就知道《周易》之所以成為現(xiàn)在的形態(tài),其原因何在。 首先,《河圖》以陰陽象征宇宙秩序。在下圖中,白圈代表陽,黑點代表陰;白圈又象征天,黑點象征地。此外,白圈的連線為奇數(shù),黑點連線則為偶數(shù)。奇數(shù)為天之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地之數(shù),為陰。陰陽奇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基本概念。 圖1.4 《河圖》四時方位圖 其次,《河圖》形成了基本的方位概念。《河圖》與當代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古代中國的圖示是按照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排列的。方位又與五行相配,東為木,西為金,南為火,北為水,中為土。方位還可以和季節(jié)相配,由季節(ji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又賦予了不同的性質。東方配木,古人觀察樹木動而為風動,所以認為是木生風,故而木的性質就為“生”,季節(jié)為春。南方為火,因為中國為北半球國家,南方較熱,因而南方為火,其性質相應為“長”,季節(jié)為夏。西方為金,正如秋風肅殺一樣,樹葉皆黃,力量強大,故而主“收”,性為燥,季節(jié)為秋。人在秋天容易咳嗽,就是因為這個季節(jié)的特性是燥。北方為水,水性寒,所對應的季節(jié)為冬。冬天人就應該“藏”起來,以順應自然。古代中國人以北方為水,是因為北方有大澤,或指貝加爾湖,即漢代蘇武牧羊所在的“北?!薄V醒霝橥?,土性濕,因為土生萬物,必須濕潤方可,其性質為“化”,對應季節(jié)是長夏。 中醫(yī)也吸收了這些觀念,認為肺為金,主燥;心為火,主熱;肝為木,主人身條達之氣;腎為水,主藏。而脾胃為土,居于中央,其性為濕。若脾太燥的話,人身中的水汽不能散布到四肢中去,就會出現(xiàn)肌無力等現(xiàn)象,相反如果脾過于濕的話,又會出現(xiàn)風濕、類風濕等病癥。脾應不溫不火、不濕不寒,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河圖》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與五方、五行、五氣等相對應,它的運轉則是按順時針方向來布局的。因為陰陽合五行,陰、陽有著各自的趨勢,但都是順時針布局?!逗訄D》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左旋趨勢?,F(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可以描繪出銀河系的星圖,宇宙星系整體的運轉,都是左旋趨勢。 如下圖,冬至一陽生,此后逐漸增多,到夏至時陽達到頂點;夏至一陰生,逐漸增多,到冬至時陰達到頂點。太極圖的整體趨勢,是與天地之道相配的,用現(xiàn)代科學來解釋,就是符合于銀河系運轉的整體趨勢。 圖1.5 陰陽四時運行圖 五行與陰陽相合,中間為土是自旋,西金生北水,北水生東木,東木生南火,都是左旋相生。就數(shù)字來說,一、三、五、七、九,為陽數(shù),是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shù),也是左旋。在中醫(yī)理論中,則有著人體“左升右降”的結構,就是在人體內部建構出一個太極結構。傳統(tǒng)的太極拳中一些招式,也是按照太極的順時針方向來畫圓,其實就是依靠這些動作來帶動人體內部“左升右降”的運轉,作為一種調節(jié)人體內臟的手段。這就是《河圖》給予我們的第一個啟發(fā),即用左旋趨勢反映五行萬物相生。 二是四象圖式。《河圖》仿象星圖而繪制,其用為地理,這便是所謂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四方各有象與其屬性相配,即東方蒼龍為木、西方白虎為金、南方朱雀為火、北方玄武為水,將周天分為四個大區(qū)域,每一個象對應若干星宿。 圖1.6 四象二十八星宿圖 古人又將整個星象作了二十八分,稱為二十八星宿,每一象各轄七宿。西方也將星象分為十二星座,又用十二星座來分割一年,各配一個月的時間,星座日期是固定不變的,與實際每月的起止日期并不重合。中國將一年十二等分,是按照“節(jié)”來劃分的,我們有二十四節(jié)氣,這其中的十二個“節(jié)”分割了一年。和西方不同,中國節(jié)氣的日期要與天地的運行相配合,由于交節(jié)之時稍有差異,因而日子不是固定的,要比西方的星座精密很多。中國古代計算人的生辰,根據(jù)的某年某月,是按照節(jié)氣的交接來確定的,比如年以立春之日為界點,在此前為季冬,過了界點就是孟春。當立春早于春節(jié),凡是出生于立春之后、臘月的人,在中國的生辰也計算為一月出生。立春在春節(jié)后的,即使是正月出生,也要算入上一年。 中國文化中論述風水、建筑、時令、命理時,常以四象進行比附,我們要知道其源于《河圖》。 三是先天法式。古人思考問題時,為了描述事物的變化形態(tài),常形成一個先天的概念,再用一個后天的概念進行比照。我們不提倡占卜的原因之一,是占卜所依照的基本參照量,取決于先天的因素,而一個人的發(fā)展并不完全依靠先天而決定,更應該靠后天的努力。如清朝康熙皇帝就在他的《庭訓格言》中教導孩子不要相信占卜,他自己雖然明白占卜的方法,但卻從來不用。因為即使一個人“命”中富貴,坐享其成就會坐吃山空;一個人“命”中貧賤,如果他勤奮工作,就可以改變現(xiàn)狀。一個人“命”中有功名,卻從小不讀書向學,那也同樣不會中舉;一個人“命”中沒有功名,卻努力讀書,也未嘗不能改變自己。 又如民間習俗中,有一個利用屬相來判斷婚姻的說法:“從來白馬犯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斷,金雞見犬淚交流,龍見兔兒云端去,豬遇猿猴不到頭?!北闶菍⑹ぐ凑丈⒖?、沖、合、刑、穿等關系對照,認為六對屬相之中存在生肖相害的可能,顯然過于簡單。 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發(fā)為主。后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克相制,以滅亡為主。這是古人對于宇宙的一種認識。古人認為,宇宙創(chuàng)造萬物和人類,就是要使之相生相制,這是先天之理。如先天時期,地球不斷有新的物種產(chǎn)生,形成了生態(tài)系統(tǒng),這時是以生發(fā)為主的。而在萬物形成之后,則是五行萬物相克相制,這就是后天之理。先天法式是以生發(fā)為主,因為宇宙在最初的時候是孕育了各種生發(fā)的可能性,就像我們地球一樣,當?shù)厍虿砰_始形成的時候,它是孕育了很多種可能性,如它可能成為恐龍的時代,也可以成為人類的天下。但是當?shù)厍虻倪@個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的時候,孕育的則是它的滅絕性,人類主宰地球后,地球不是走向更加的生機勃勃,相反,地球會逐漸變成一個垃圾場,變成一個核工廠,最后不堪重負。所以當它還是一團死寂的時候,是生命的開始,但當它生機勃勃的時候,也是走向滅亡的起點,這是古人思考宇宙法則的一種方式。 先天法式指的是宇宙本初的靜止狀態(tài),后天法式則是宇宙后來的運行狀態(tài)。自然界是由陰陽兩種物質組成的,陰主靜,陽主動,靜是宇宙的本初狀態(tài),是宇宙最原始的一面;動則是后天宇宙運行的狀態(tài)。舉例而言,一輛車停在那里,這是靜的狀態(tài),如果有人給它施加力量,它就會移動。移動的時候則會產(chǎn)生速度,要么產(chǎn)生位移,要么產(chǎn)生時間的概念,如此便形成了兩維空間。又如,我們將兩個磁鐵分開放置,它們彼此之間不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是靜態(tài);當它們被置于同一個磁場中,彼此就會形成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動態(tài)。推而廣之,宇宙由物質和能量組成,當物質和能量各自保持本性、沒有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就不會產(chǎn)生宇宙,這叫作先天法式。但一旦他們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運動,便產(chǎn)生了宇宙。宇宙中的各個要素開始進行重新的組合、調整,也就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我們稱之為后天法式。 可以說,先天法式就是宇宙的本來面目,后天法式就是宇宙中的各種要素相互吸引而產(chǎn)生運動的模式,表現(xiàn)在《周易》中,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是先天法式。在這個模式中,乾在正南,兌在東南,離在正東,震在東北,巽在西南,坎在正西,艮在西北,坤在正北。先天法式以彼此之間的互生關系作為規(guī)則,具體來說就是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作為基本關系。 在后天法式中,乾在西北,兌在正西,坤在西南,離在正南,巽在東南,震在正東,艮在東北,坎在正北,彼此之間以互克為規(guī)則。如剛剛生下來的小孩,都是生機勃勃的,這就是以生作為他的特點,當他長到40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達到人生的頂峰,他將逐漸地衰老,最終以死亡作為歸宿。就像我們爬石拱橋一樣,爬到石拱橋的最高的背上的時候,下面就要走下坡路,所以后天法式的規(guī)則是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中醫(yī)認為養(yǎng)生是按照相生的方式調整,而得病則是按照相克的模式發(fā)展的。因而治病,便是逆著相克的方式用藥。比如心臟病,心(屬火)有病,就會克肺(屬金),肺有病就克肝(屬木),肝有病就克脾(屬土)。當人肝病嚴重的時候,由于肝木克脾土,土被克制,脾便無法運作,而脾是化濕的,濕氣化不出去,則藏在人的三焦系統(tǒng)里面,于是就會出現(xiàn)“肝腹水”。由于病癥是按照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運轉的,當水“克”到心火時,就不能救治了,因此臨床常以心臟跳動為生命存在的根本標志。自然萬物都以生克為準則,先天法式主生發(fā),后天之理主滅亡,這是《河圖》《洛書》對宇宙秩序的基本思考。 四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如下圖所示,五行當中,土在中間為陰;土之外是四象,四象為陽,東為木,西為金,南為火,北為水,這是內外陰陽和合。就四象而言,東為木,南為火,木火相生為陽;西為金,北為水,金水相生為陰,這形成水火既濟之理,為四象陰陽平衡。由東到南,是陽氣相對充足的地方,由西到北,則是陰氣比較足的地方,我們從西南到東北畫一條線,將此圖分為兩部分,一側為陽,一側為陰,陽為白魚,陰為黑魚,從而形成了均衡的布局,這就是太極圖。 圖1.8 《河圖》方位圖 因為五行之中都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陰陽互根同源,所以太極圖中每一個方位上有陰有陽,從而形成了陰陽平衡的布局。在《周易》中,時常講到陰爻和陽爻之間平衡的問題,有的卦陰爻多、陽爻少,有的卦陰爻少,陽爻多,陰陽不平衡,就藏有兇象。人也是如此,陰陽平衡,人就身體健康。陰陽不調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中醫(yī)里講陰陽要相互平衡,一是指個人本身的陰陽平衡,二是五臟內部的陰陽平衡。比如有的人脾陽虛,有的人脾陰虛。脾陰虛導致濕氣重,脾陽虛則容易消化不良,面黃肌瘦。這合乎《河圖》《洛書》的基本原理。 四、《洛書》之理 如果說《河圖》是圓形的話,那《洛書》則是方形的,因為《河圖》講的是天象,《洛書》講的是地象。古人認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圓地方,是古人對天地形態(tài)的基本認識?!堵鍟繁憩F(xiàn)的是天地的布局,其中白點是陽,象征著天,是天在地的投射。古人認為,天和地是有對應關系的,天上的二十八宿對應地上九州,這是中國古代的“星際分野”學說。黑點是陰數(shù),象征地。陽數(shù)為正,在四方;陰數(shù)在四隅,也就是四個角上,這是《洛書》的基本形態(tài)。 圖1.9 《洛書》圖式 理解《洛書》,要把握住它的幾個特點: 一是寄生九宮。陽數(shù)左旋,陰數(shù)右旋,二者相抱而成陰陽交泰之象。后代研究風水講究“環(huán)抱”,這一理念便來自于《洛書》?!堵鍟分邪ㄒ韵聨讉€數(shù)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其中奇數(shù)為陽數(shù),偶數(shù)為陰數(shù)。如圖所示,陽數(shù)和陰數(shù)完全平和,不論將每一行、每一列還是斜縱列的數(shù)字相加,它們的和都是十五。這樣形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五方布局,奇數(shù)五在中央,偶數(shù)占四隅。 圖1.12 后天八卦配八風八節(jié)九宮圖 《洛書》中的九個數(shù)字配合九個方位,形成了九宮,中國古代稱之為“太一神數(shù)”,也就是“太一游九宮”所形成的吉兇趨勢。九宮的具體對應關系為:中宮招搖居于中央,正北的葉蟄宮對應坎位,東北的天留宮對應艮位,正東的倉門宮對應震位,東南的陰洛宮對應巽位,正南的上天宮對應離位,西南的玄委宮對應坤位,正西的倉果宮對應兌位,西北的新洛宮對應乾位。其中外部八宮各對應一個節(jié)氣,即葉蟄宮對應冬至,天留宮對應立春,倉門宮對應春分,陰洛宮對應立夏,上天宮對應夏至,玄委宮對應立秋,倉果宮對應秋分,新洛宮對應立冬。八宮所代表的季節(jié)會形成不同的風,叫作“八風”,中央無風,因而排除在外。立春陰氣未退,陽氣未盛,故其風為“兇風”。春分之風和暢,如同嬰兒一般,因此叫“嬰兒風”。立夏氣暖風柔,故稱“弱風”。夏至熱盛風微,但比弱風的勢頭更強一些,稱為“大弱風”。立秋為夏秋之交,陰氣方生而陽氣仍盛,其風大小不定,好像在思考問題一樣,因而叫作“謀風”。秋分之風有肅殺之氣,一夜之間樹葉都會變黃,所以叫“剛風”。立冬風力強勁,能折毀樹枝,稱為“折風”。冬至的風比立冬時更硬更寒,刮風的時候整個樹枝都刮斷了,因此叫作“大剛風”??傊煌募竟?jié)采用了不同的行性,這是九宮的秩序。 二是錯綜變化?!逗訄D》形圓,陰陽合一,五行是一氣,相互吸引而順生,五行相生,使得宇宙充滿生機?!堵鍟沸畏剑庩柌⒉缓弦?,而是呈錯綜的形態(tài)。具體來說,《河圖》中的每一個位置都有陰有陽,陰陽是平衡的,《洛書》則或陰或陽,不可能形成陰陽平衡的態(tài)勢,是為錯綜。陰陽錯綜會產(chǎn)生變化,于是形成后天變化之道。舉例而言,一個班級中有四十二個男生,四十二個女生,這是陰陽平衡。如果一個班級中全是男生,另一個班級中全是女生,那兩個班級結為了友好班級,這是陰陽相吸。當然,如果一個班級主動結好另一個班級,卻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這叫作陰陽悖逆?!堵鍟返腻e綜變化也會產(chǎn)生吐納悖順之事?!堵鍟分兴姆綖殛?,四隅為陰,不論陰陽相互吸引還是相互悖逆,都會發(fā)生運動。這個運動恰恰是天地變化的啟動。這樣,《洛書》就為宇宙的運行提供了變化的可能,而且講明了變化之道,變化是以陰陽消長的形式發(fā)生的,變化是后天卦序的特征。 三是后天卦序。后天卦序和先天卦序不同,先天卦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先天之卦反映的是事物當前的狀態(tài),后天之卦反映的是它的發(fā)展趨勢。后天卦序也同樣有一個口訣: 一數(shù)坎兮二數(shù)坤, 三震四巽數(shù)中分, 五為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實際就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兌七、艮八、離九。后天卦序一般不用于起卦,而是作為觀察萬事萬物運行的秩序?!墩f卦傳》解釋說:“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實際是按照時令發(fā)生的順序來設計八卦,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周天三百六十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四十五日,其轉換點就表現(xiàn)在四正四偶的八節(jié)上,這就構成了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后天八卦圖。即震卦為起始點,位列正東,象征春分,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巽卦,東南,立夏;離卦,正南,夏至;坤卦,西南,立秋;兌卦,正西,秋分;乾卦,西北,立冬;坎卦,正北,冬至;艮卦,東北,立春。 《周易》中的很多道理,實際上來自于《河圖》《洛書》的啟發(fā)。不論《河圖》《洛書》的創(chuàng)作年代是否早于《周易》,但它們的理路是相通的。我們明白了《河圖》《洛書》的基本法則,就能明白《周易》中很多規(guī)則何以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