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發(fā)現(xiàn)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余反山、瑤山等。良渚文化的玉器比較發(fā)達,是良渚社會維持運轉(zhuǎn)的重要工具。 良渚文化玉器中琮、璧、鉞居多,其造型宏大雄渾,風(fēng)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秘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是當(dāng)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鐫刻在玉器上的神徽圖像,是良渚人敬畏的信仰符號,約束著社會的禮制規(guī)范。 圖/新石器時代·玉獸面鳥紋璜 故宮博物院藏 圖/新石器時代·玉獸面鳥紋璜 故宮博物院藏 紋璜長20.8厘米、寬8.3厘米、高0.6厘米,黃褐色玉料,局部有經(jīng)火變黑的痕跡。器體呈半圓形,扁平,上端有兩小孔。玉璜正反兩面雕滿連續(xù)回旋紋錦地。正面正中浮雕獸面紋,獸面大眼圈,方鼻,大嘴微張,嘴內(nèi)出幾何狀獠牙。璜兩端各有一鳥紋,側(cè)身狀,眼與鼻較夸張并稍幾何化。獸面和鳥紋上均飾有回旋紋。 |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質(zhì) |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zhì)地和制作工藝精粗差別較為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qū)所產(chǎn)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還有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zhì)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一般會選用質(zhì)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xiàn)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diào)。 圖/新石器時代·神面紋玉琮 上海博物館藏 神面紋玉琮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高39.3 厘米,共分15 節(jié),在國內(nèi)外同類型玉琮中屬于比較高大的一種,每一節(jié)的四面均飾對稱簡化的神面紋,比較罕見的是在其上端射口部位有一個展翅的鳥紋。 | 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藝 | 良渚文化玉器運用細密陰刻線的技法十分嫻熟,在放大鏡下觀看,那些細如發(fā)絲的線紋,顯出短線切割連綴的痕跡,跳刀貫通,極為緊密嚴整。其拋光工藝極其講究。良渚古玉器表面平整光潔,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長久搓磨的痕跡。此外,對稱均衡也得到了充分的應(yīng)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幾乎達到了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樣,數(shù)量眾多,又有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圖/新石器時代·玉獸面紋嵌飾 故宮博物院藏 此器高3.2厘米、寬4.8厘米、厚0.7厘米,嵌飾正面為淺浮雕獸面紋,重點表現(xiàn)獸的環(huán)形雙眼及闊嘴。獸面兩側(cè)飾前肢,短小,帶爪足。獸面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飾件背面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 玉鉞 | 多數(shù)石鉞是實用武器,而玉鉞則是禮器,玉鉞為軍事指揮權(quán)的象征,同時也象征著王者手中的權(quán)杖。一柄豪華型玉鉞,往往由鉞身、柲、龠(木柄的上端飾)、鐓(木柄的下端飾)組成。有的還在柲上用細小的玉粒鑲嵌出花紋。 圖/新石器時代·權(quán)杖 上海博物館藏 權(quán)杖上端飾長7.7厘米、寬3.7厘米,玉鉞長17厘米、刃寬9.6厘米,下端飾長6厘米、寬2.9厘米。 | 玉琮 | 玉琮與崇拜信仰有關(guān),是社會需要和精神信仰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后世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認為璧和琮象征著天圓地方,為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儀用器。玉琮代表了擁有者的身份,很多良渚玉琮上有半人半獸的神徽圖案,顯示了玉琮的崇高地位。玉器上多有神徽圖案,這是凝聚良渚人的精神偶像,是良渚人崇拜的圖騰。 圖/新石器時代·神像飛鳥紋玉琮 上海博物館藏 琮是祭地的禮器,也用于斂葬等場合。這件器物玉呈青綠色,質(zhì)地上乘。整器外方內(nèi)圓,分上下兩節(jié)。以四角為中心,各雕琢一組簡化的神人和獸面的復(fù)合圖像,圖像左右兩側(cè)還各飾一飛鳥。紋樣刻畫精細,手法高超,是同類器中的佳品。 | 玉璧 | 玉璧在中國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其象征著上天,為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儀用器,即所謂的“蒼璧禮天”。玉璧也被視為重要的瑞器,即祥瑞之器。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多素面,少數(shù)有鳥立柱、鳥形刻符等紋飾。 圖/新石器時代·玉璧 故宮博物院藏 玉璧外徑22.1厘米,內(nèi)徑4.2厘米,厚1厘米。青綠色玉質(zhì),玉料斑駁,表面有大量的黃褐色沁斑。玉璧扁平,厚薄不勻,外壁有旋磨痕,也非正圓。器表光素?zé)o紋,兩面均有多道線切割痕,內(nèi)孔壁兩面對鉆,并有臺階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