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看似寫法隨意,出版于1774年的薄薄小書,竟引發(fā)了一定規(guī)模的自殺潮,這本充滿魔力的小書便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是德國十八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和詩人,《少年維特之煩惱》完成于他24歲的時候,一面世即讓歌德在歐洲范圍內(nèi)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據(jù)稱,拿破侖將這本書讀了七遍,在遠征埃及的途中都帶著它。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魅力究竟在哪?顯然與主人公維特在書中呈現(xiàn)的形象有直接的關系。 說到維特,必然得先提歌德,因為書中的維特很大程度上是現(xiàn)實中的歌德。 歌德有什么特點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愁善感而多情,他一輩子愛上過很多個女人。 從翩翩少年到老態(tài)龍鐘,他心目中的情人一直沒有斷過。 他火一般的激情讓自己備受爭議,也飽經(jīng)痛苦。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愛上了一個已婚少婦,關鍵是這個少婦(叫綠蒂)的丈夫還是維特熟悉的朋友(叫阿爾伯特)。 于是之,整個一本書便圍繞著三人之間的關系展開,當然,阿爾伯特更多的時候僅是配角。 全書以書信的方式逐步深入,維特一天天神叨叨地不斷給他的好友威廉寫信,傾訴情感,發(fā)泄哀愁痛苦。 維特對綠蒂似乎是一見鐘情,一天不見她便心煩意亂,魂不守舍。若只如此還好,一個巴掌拍不響嘛,可偏偏綠蒂對維特也有特別的好感,她欣賞對方的坦誠、無私及學識。 她覺得與維特相處會很輕松愉快,會給自己打開另一個世界,呼吸到不一樣的新鮮空氣(她的丈夫阿爾伯特固執(zhí)死板假正經(jīng),對她很冷淡)。 綠蒂的丈夫阿爾伯特日常工作繁忙,這無疑給維特和綠蒂提供了可乘之機。 他們頻頻約會,談天說地,互訴衷腸。 在男女二人交往不斷深入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作者引用了很多性暗示濃重的詩句,這無疑讓人猜測:維特與綠蒂是不是已經(jīng)因為愛情而闖入了禁區(qū)。又或者說,這僅是維特內(nèi)心的欲求,相應事實并未發(fā)生? 不管真相如何,維特、綠蒂以及阿爾伯特之間的三角關系終會一天天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 阿爾伯特開始變得對他的朋友不那么客氣,他先是勸維特干點正事,不要每天胡思亂想,進而開始警告他的妻子遠離維特,再往后,他與維特幾近決裂,至少態(tài)度上已經(jīng)無法回到從前。 苦悶而敏感的維特無法控制自己對綠蒂的思念,但他又害怕給心上人添麻煩,他在無法再見綠蒂的情況下將自己的絕望處境全寄托在給威廉的信里。 威廉也不斷地勸維特,請他正視現(xiàn)實,求得解脫。可是,維特這樣的癡情者是任何人能勸得動的嗎?——絕無可能。 他將自己一點點逼入“生無可戀”的絕境,選擇借來阿爾伯特的手槍親自結束自己的生命。 比較值得琢磨的是,歌德在書中提到了伯爵,提到了公使,也提到了農(nóng)民,其要表達的深意可就得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及歌德的個人特質(zhì)來說了。 歌德反對強權、反對等級差距、反對腐?。凰檎嬲\善良的普通勞動者;他愛好自由,渴望回歸大自然。 歌德最恨的估計是道貌岸然、衣冠楚楚的阿爾伯特之流,他們在社會上有點地位,一個個冷靜、自私,一本正經(jīng)(也有人評價阿爾伯特優(yōu)秀、忠誠、大度)。 我個人倒是覺得阿爾伯特有點像《麥田里的守望者》當中的霍爾頓的啟蒙老師,滿嘴都是四平八穩(wěn)的大道理。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一定有更深層、更豐富的意境與內(nèi)涵,與其說它是一部小說,不如說它是一首自傳體長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