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智能化、高科技的做工已取代老一輩的手工制品,但時光還是為我們保留了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它們是一個時代的回憶,更是一個時代的標(biāo)志! 小時候經(jīng)常聽到: “磨剪子嘞,戧菜刀, 修理拉鎖,配鑰匙” ...... 隨著時代的進步, 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很多東西沒有等到壞掉 就被換掉或扔掉了 已不像以前“縫縫補補又三年”了 導(dǎo)致, 一批老行當(dāng)和手工藝人逐漸消失 手工藝術(shù)也逐漸消失了 不得不承認(rèn)的是 很多手工藝人為了生存 就放棄了老祖宗的手藝 所以向還在從事這些活動的 普通勞動者致敬 你們才是最偉大的藝術(shù)家 今天小編帶大家 重拾記憶里的那些手工藝 找尋你兒時的記憶 溫馨提示: 手工藝很多,請耐心看完, 畢竟再想看到它們就難了。 釘秤 不得不說,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厘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fù)一年,青絲變白發(fā),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現(xiàn)在大部分人都開始用電子秤,已經(jīng)很少見這種桿秤了,所以釘秤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 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當(dāng),靈巧的手捏出了一輛五彩繽紛的世界,分分鐘把你帶回到了童年,有木有? (那個小孩的表情是不是跟你當(dāng)時很像?) 捏面人現(xiàn)在偶爾還是會看見。看著一點點面在師傅的手里鬼斧神工的變化成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不得不驚嘆師傅那雙靈巧的手。 吹糖技術(shù) 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jīng)吹糖藝人手口并用,五顏六色的糖就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 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shù),是一個古老的藝術(shù),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為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我們應(yīng)該留住它,保護它…… 銅匠 從水上的銅匠船,到走街竄巷的銅匠擔(dān),修銅鎖,配銅把手,制銅酒壺等。 錘敲、爐熔、銼平、雕刻、下鉆,人們見到了銅香爐和銅酒壺上的龍、鳳、壽星和神仙就這樣來到你的眼前。 絞臉 舊時無論城鎮(zhèn)、鄉(xiāng)村,婦女很少到理發(fā)店理發(fā),當(dāng)時主要靠一些從事絞臉手藝的婦女為她們絞臉。 一根細線、一雙巧手,靠手、口配合,為婦女絞去臉部的汗毛、汙物等,使其臉部整潔、容光煥發(fā)! 銼刀、磨剪子 在街上,經(jīng)常聽到:“磨剪子嘞,鏘,菜刀。”聽到這個聲音,家家戶戶紛紛找出鈍刀,銹剪子,循聲而去…… 現(xiàn)在人們用的比較多的還是不銹鋼的菜刀,根本不用再磨,只要用起來不快了就換新的;以前做衣服用的大剪刀也就不怎么常見了,而是換成了簡易的小剪刀。時代進步了,帶走了一批老手藝人,也帶走了很多老行當(dāng)。 爆米花 一個老頭挑著擔(dān)子,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防著火爐和風(fēng)箱,走街竄巷。左搖幾下,又搖幾下,“砰”地一聲——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爆爆米花的,看著一茶缸的米進了爐膛,加上點糖......“砰”的一聲,一布袋爆米花就做好了。聽聲音的時候還要堵著耳朵,躲得遠遠的......這應(yīng)該是很多人的童年,現(xiàn)在偶爾還能看到,只是爆米花已經(jīng)不是孩子們最愛的零食了。 修鋼筆 那個時候,能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修鋼筆者對于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其價值就體現(xiàn)在:簡單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鋼筆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現(xiàn)在碳素筆幾乎替代了鋼筆,用鋼筆的人已經(jīng)沒有特別多的人了,就連現(xiàn)在去超市找鋼筆水都不好找了,修鋼筆的就更沒有生意了。 納鞋匠 依著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dǎo)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為磨石,鞋身木托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后,一雙溶于納鞋匠手藝、智美的鞋在等待著主人的千里之行。 以前,家家戶戶的女人們一年都不閑著,從納鞋底到糊鞋幫都是自己完成。家里孩子多,所以做了一雙又一雙。那樣的鞋穿著不捂腳,下地也特別舒服,關(guān)鍵是納的結(jié)結(jié)實實的底子耐穿的很。 剃頭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xié)作,半個小時后,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并不是萬事開“頭”難。 雖然說現(xiàn)在在街上還能看到這樣的攤位,純純粹粹的剃頭匠已經(jīng)不多見了,去這些攤位的,還是老年人多一些。大多數(shù)的人還是去理發(fā)店理發(fā)。 精修鐘表 精修鐘表的人心細如發(fā),心靜如水。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他們讓凝固的時間行走,而他們卻仿佛停留在時光之外,小作坊里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游走。 不知道何時起,很多土豪們戴著價格不菲的手表襯托身份,年輕人卻很少佩戴了,大街上再也不見那些精修鐘表的人了。 編織工藝 一把把散發(fā)著清香而又有彈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來回穿梭…… 就在這樣簡單又有節(jié)奏的動作之后,一個個小巧玲瓏,精美絕倫而又實用的蒲包、蒲草籃子等展現(xiàn)在面前。很多電視劇都有一個老爺搖著蒲扇坐著躺椅曬太陽的場景,那大概就是那時候最好的日子吧! 還有這種編織的籃子,媽媽他們就經(jīng)常拎著他們?nèi)ペs集買菜。現(xiàn)在都是購物袋,購物車了。 蘆葦席子,還有沒有印象?以前農(nóng)村炕上經(jīng)常見這個?,F(xiàn)在用涼席的比較多。 老銀匠 火熔是制作華彩金銀工藝品的傳統(tǒng)工藝的一道關(guān)鍵工序。借助一個彎管,用嘴吹氣來控制火苗、溫度,“吹”向重點,充滿童趣的動作,卻是在千“吹”百練之后…… 原來的人結(jié)婚都是打造一套首飾,不像現(xiàn)在去商場什么花樣什么款式都有,那會都是有老銀匠給打造,雖說工藝不如現(xiàn)在這么精致,但是確實經(jīng)過人手做出來的才是最有溫度,最值得紀(jì)念。 補鍋 “補鍋噢,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仿佛回到了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補,拿回家里都是用大鍋做飯,家家都有一口大鍋。 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fēng)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著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時間補好的鍋就能燒菜了! 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 一張鐵砧,幾桿鐵錘,幾把夾剪,風(fēng)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dāng),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一件件锨、耙、鐮、犁、鏟、刀、叉、釘?shù)壬a(chǎn)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來了! 剪花樣 紙張折疊,剪刀蛇形。時剪頭小試,時剪尾大開,一朵朵精美的花產(chǎn)生了,享受的是眼睛,高興的心田。與剪紙最大區(qū)別是:剪花樣一般僅限于花,是為繡花提供榜樣。 剪花樣其實與剪紙是一樣的工藝,只不過剪花樣僅僅局限于與花有關(guān)的,而剪紙的內(nèi)容要豐富一些。 鋦碗 “鋦盆子,鋦碗,鋦大缸啊!”把人帶回到過去的手工藝歷史時代,把破裂的瓷器擺正,對上碎片,細繩綁定,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云流水,一個破裂的花瓶、一只摔爛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壺、一枚斷開的鐲子在鋦匠手上很快就修補完整了。 鋦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歷史。很多年不見鋦碗的了,現(xiàn)在的人碗壞了扔了直接換新,我們淘汰的不僅僅是碗,而是一門工藝。 鑄勺鑄盆 以前時不時聽到鑄勺鑄盆的吆喝,有一個土鑄的模子,然后把鐵或者鋁化成水,倒進模子里,就會變成一個勺子或者盆或者鏟子都可以。 現(xiàn)在很少再見過了。 彈棉花 以前穿的棉衣、棉鞋,蓋的棉被,都是用的自家的棉花彈出來的棉絮做的,暖暖的。小時候跟著媽媽去彈棉花,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后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現(xiàn)在很少有這種工藝了,在農(nóng)村現(xiàn)在可能只能偶爾聽到吆喝聲?,F(xiàn)在大家都直接買被子褥子,別說彈棉花的,就是新買棉花也不怎么會做了。 時代的腳步越走越快 老工藝卻逐漸消亡 或許有一天, 我們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它們 只能在記憶中搜尋 為了這些民間藝術(shù)不失傳 我們呼吁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