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進步導致生活方式的變遷,曾經(jīng)耳熟能詳?shù)倪汉嚷曤x我們越來越遠。 現(xiàn)代科技取代了曾經(jīng)的手工勞作,一些民間手藝也慢慢被人遺忘,這正在消失的30個老行當里面有你熟悉的感覺嗎? 1. 捏面人民間面塑手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時期,手藝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成的面團經(jīng)過防霉與防裂處理后,捏成各種形狀,有飛禽走獸,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黃河流域的豪放,長江流域的細膩。 這項手藝在明清時期最為流行,制作面人的材料很便宜但是巧的是手藝人的手,所以現(xiàn)在這項民間工藝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傳承。 曾經(jīng)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面人現(xiàn)在只能在旅游景點或者是展覽會上才能見到。 2. 絞面絞面在古代是女性的一種美容方式,和現(xiàn)在的玻尿酸與美容針不一樣的是,絞面是最簡單的美容技術(shù)。 主要流行于廣西壯族地區(qū),女子在出嫁前會請絞面師來到家中將面部多余的汗毛絞掉,將眉毛修得平整一些。 這門手藝基本都是代代相傳,母親傳給女兒,由女兒再繼續(xù)傳承下去,而絞面的工具也十分簡單,僅僅需要一盒粉、兩根線。 在當時美容技術(shù)并沒有很發(fā)達的時候,這項手藝基本在全國各地都很流行,女子在絞面后,皮膚會變得光滑富有彈性。 3. 彈棉花大家還記得《舉起手來》的彈棉花歌嗎?彈棉花是一項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藝,因為地域有限,彈棉花的匠人經(jīng)常會背著自己的工具去全國各地彈棉花。 所以他們有一個花名叫做“彈棉郎”,棉花在他們手中會彈得越來越松軟,最后變成一床床被子。 那個時候小孩子都喜歡圍一圈覺得像是在變魔術(shù),但是這項手藝別說是城市了,就連農(nóng)村都很難再看到了。 4. 修鋼筆師傅鋼筆出現(xiàn)在19世紀中期,成為一種新型的書寫方式,那個時候知識分子都會將鋼筆別在胸前十分愛惜,而修鋼筆師傅也就相繼出現(xiàn),其實修一次鋼筆的利潤不高。 因為鋼筆的造價本來就很低,除了一些材料特殊的,其他配件之類的價格都比較便宜,所以修鋼筆師傅能賺的錢很少。 直到現(xiàn)在,鋼筆壞了都會選擇重新買一根,所以修鋼筆這門手藝基本很少有人去傳承了。 5. 鋦碗鋦碗這門手藝說白了就是破鏡重圓,像瓷器或者是陶器這種易碎的東西,在碎了之后如果不舍得扔掉,那么鋦碗的手藝人便會將破碎的地方重新鋦在一塊。 通常先是用金剛鉆在瓷器的破裂處打上幾個孔,然后將細小的釘子用小錘慢慢打進去。 最后涂上特制的石膏,隨著時代的發(fā)現(xiàn),鋦碗的手藝也變得越來越具有美感,哪怕是斷掉的鐲子也可以用這種手藝修補。 6. 爆米花匠爆米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小吃之一,經(jīng)常在廟會上出現(xiàn)。 哪里小孩子圍得最多,哪里便是賣爆米花的,制作的時候,爆米花匠會把玉米、酥油、糖放在火爐里不斷翻滾,讓爆米花受熱均勻。 最后爆出的爆米花十分香甜,做爆米花的師傅基本不用吆喝,很多小朋友便會聞著味過來。 7. 吹糖人舊時的北京,一些小販經(jīng)常背著一個扁擔挑著一個長方形的柜子,里面放著熬好的糖稀,上面插滿形狀各異的糖人。 小時候看著這些東西經(jīng)常都走不動路,聽到家長的叫喊聲,小販經(jīng)常會停下從熬好的糖稀中拿出一小塊。 在吹的過程中會捏出各種各樣的形狀,有些等不及的小朋友都會買一個現(xiàn)成的,然后一邊吃一邊看吹糖人的師父變各種花樣,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體會不到小時候的樂趣了。 8. 補鍋爸媽那個年代,東西壞了都會修修補補,尤其是經(jīng)常用的鍋碗瓢盆,誰家的鍋漏水了,下次補鍋師傅路過的時候都會把人叫到家門口。 補鍋師傅拿著工具一頓敲打,鍋就補好了,旁邊的鄰居看見熱鬧,經(jīng)常也會跑回家把家里需要補的東西給拿出來。 大人一邊嘮嗑,一邊看補鍋師傅補鍋,補鍋師傅經(jīng)常會說的一句口頭禪是:漏了,我一文錢不收。在那個年代,有了這門手藝,日子還算說的過去。 9. 剃頭匠剃頭匠最早源于清朝,那個時候正推行剃發(fā)令,所以剃頭匠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應該是理發(fā)師。 家里邊誰要是剃頭的話都會把剃頭匠叫到家里來,準備一盆熱水和毛巾,那個時候剃頭匠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 鋒利的剃刀來回剮蹭不會留下一點傷口,要是有點本事的剃頭匠還會幫人接骨。 曾經(jīng)有一位剃頭匠于皇帝有功,于是皇帝便下令將剃頭匠這個行業(yè)的稅給免了,所以真不能小瞧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行業(yè)。 10. 手工造紙中國的造紙術(shù)是世界發(fā)明的一大進步,現(xiàn)在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機器早就已經(jīng)取代人工進行量產(chǎn),但是這門手工技術(shù)卻不能沒人傳承。 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程序雖然繁瑣,但是它的獨特之處深受畫家以及書法家的喜歡。 古時候,無論鞭炮還是祭祀用的黃紙都是用手工制作的,別看其中的步驟一樣,但是造出的紙卻有很多品種。 11. 精修鐘表當手機流行之后,就很少再有人會佩戴手表了,手表的制作其實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藝,所以對修表師的要求很高。 這門手藝復雜且收益低,所以很少會有年輕人能耐得住性子學習。 鐘表從流行到衰敗經(jīng)歷過很多次的沖擊,BP機、電子表、手機等新型電子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人們對鐘表的需求也就越來越低了。 但還是有很多修鐘表的老師傅在堅持,他們唯一的遺憾便是沒有好的傳承者。 12. 磚雕古代建筑中最吸引人的便是磚雕技術(shù),一塊平平平無奇的磚在老師傅的手中被地雕刻的活靈活現(xiàn)。 其實磚雕和石雕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在建筑中磚雕的適用范圍可能會更廣泛一些,雕刻的主要原料便是青磚。 磚雕師會把設(shè)計好圖案先拓印在青磚上,然后用刻刀勾勒輪廓,最后刻畫細節(jié),最后的成品非常具有質(zhì)感,北京紫禁城內(nèi)大多數(shù)墻面用的便是磚雕。 13. 修鞋匠一架補鞋機、兩個小板凳便是修鞋師的全部家當,街邊的角落是他們白天的容身之地。 這門手藝看似不起眼,但是里面卻講究的很,腿上一塊布,手上一根針便將破舊的鞋子恢復如初。 十幾年前,他們一雙鞋子最多可以賺兩三塊,現(xiàn)在他們一雙鞋可以賺十元,物價雖然上漲了,但是卻沒有人愿意修鞋了。 14. 扎燈籠燈籠在古代主要是為了照明,而到了現(xiàn)在基本都是用來裝飾,扎燈籠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做燈籠的骨架。 中國的燈籠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每到節(jié)目街邊便會出現(xiàn)各色的燈籠來烘托氣氛,供達官貴人賞玩。 15. 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形式的民間藝術(shù),一般情況下,剪紙的師傅都是女性,因為女性的心思細膩,剪起紙也比較講究。 在農(nóng)村誰家娶新娘子,有時候第一標準便是看看出嫁的姑娘剪紙剪得如何,因為像張燈結(jié)彩的春節(jié),剪紙都是必不可少要出現(xiàn)的,誰家剪得好那可是長面子的事。 16. 鐵匠制造鐵具的過程對鐵匠的要求很嚴格,火候的大小事關(guān)最后的成品是否合格。 和其他匠人不同的是,鐵匠基本都有自己的鐵匠鋪,而且還會有幫手,也就是學徒,最開始捶打鐵毛坯的時候,鐵匠都會讓學徒上手。 等到后期要捶打出形狀的時候鐵匠才會出手,熟練的將手下的鐵打造出想要的形狀,生活中很多必需品全是由鐵打造的。 17. 刻印一把刻刀在方寸之地細致刻畫,沾上紅泥成為藝術(shù)家的個人象征,這就是刻印,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印章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古玩字畫中印章也代表了個人身份。
刻印師的工作干凈利落,他們在刻印的過程中必須專注,因為每一枚刻印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沒有機會重來。 18. 蒲編工藝還記得活佛濟公手上的那把破扇嗎?它采用的便是蒲編工藝,一些小姑娘還喜歡將蒲草編織成漂亮的小包背在身上用來裝東西,既實用還美觀。 蒲編相較于其他的編制工藝,相對來說會比較簡單一點。 19. 箍桶匠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木制品的東西,像古代的洗臉盆和馬桶,它們都是用一塊塊木板拼接起來的。 所以箍桶匠的工作便是將這木板箍得扎實一點,保證不會有縫隙出現(xiàn),在沒有塑料制品的年代,很多木制品便是家中最常見的家具用品。 20. 鏃花邊鏃花邊是用銼刀將羊脂香灰的墊板通過手藝人的巧手鏃出各種花樣,有的是福壽之類寓意較好的字,有的是天上的大羅神仙。 它是祥瑞的象征,不管是新年還是新婚,鏃花邊代表的都是人們對生活的期盼。 21. 錫匠錫匠是專門制作各種錫器的手藝人,他們工作的時候基本不會固定到一個點,經(jīng)常在各個村莊之間徘徊。 村民會將家中廢棄的錫制品拿過來由錫匠冶煉,然后倒入首先準備好的模具中,等凝固之后,錫匠會將其進行捶打。 直到呈現(xiàn)出酒壺之類的形狀,然后焊接上其余部分,這樣一個錫制品便成功做好了,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累人的,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差不多脫離這個時代了。 22. 木雕工藝和磚雕的實用性不同的是,木雕只適合收藏,收藏家為了顯示品位,所以經(jīng)常會把木雕擺放在茶幾、書桌以及柜子里面。 它的種類其實有很多,木雕師可以將手中的木頭雕刻成各種裝飾品,像家中的屏風以及鐘表其實有很多都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的,這種工藝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23. 篾匠古裝電視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飯盒便是篾匠所制成的,他們擅長將一根根竹條玩出各種花樣。 編織好的成品看上去非常細膩,當然這種活做起來也非常耗時,學徒在學習這門手工藝的時候經(jīng)常都會半途而廢。 24. 銼刀、磨剪子銼刀磨剪子看起來好像是人人都會,但是要磨出鋒利锃亮的刀和剪子,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 在逝去的那個年代,街上的一聲吆喝便能讓婦女從家中拿出鈍刀和生銹的剪子,循著聲音找到銼刀的師傅,他們雖然不起眼但卻是生活必備。 25. 釘秤匠傳聞秤是魯班發(fā)明的,而制作秤的人被稱為釘秤匠,制秤的工藝要求極高,一絲一毫都不能出現(xiàn)差錯,因為那代表的是一份公道。 如果出現(xiàn)一丁點的失誤,那么便會影響整個秤的準確性。 秤桿上共有十三顆星花,相傳是當年魯班依據(jù)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制作出來的,在古代釘秤匠算得上高級的手藝人,但是現(xiàn)在卻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26. 麥秸編織工藝麥秸編織工藝是一項具有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用得到。 夏天的涼席,廚房的籃子以及吃飯的盤子,麥秸編織工藝所制的成品上絕對可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甚至還能編制出玩具,學會麥秸編織工藝哪怕回到舊石器時代也能獨領(lǐng)風騷。 27. 老扎匠在古代的殯葬儀式中,會出現(xiàn)一些紙人、紙幡之類的陪葬品,這些便出自老扎匠之手。 他們會用竹篾做出大概的架構(gòu),然后在上面糊上白紙,這種算是扎紙工藝,還有一種老扎匠會用藤條編出形狀不同的藤椅,或者是裝東西的簍。 一根根不起眼的藤條在他們的手下可以變換各種花樣。 28. 納鞋匠他們有著一雙巧手,將蠟線靈活地穿梭在鞋面和鞋底之間,經(jīng)過千錘百煉后才能做好一雙舒適的布鞋。 在古代姑娘都會親手為心上人縫一雙布鞋表達愛慕之情,納鞋這門技藝承載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不過上千年的傳承最后還是敗給了時代的發(fā)展。 29. 油炸撒子油炸撒子可能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吃過,但是每個地方的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師傅將面團搓成很多條然后放到油鍋中煎炸,出鍋之后成為香噴噴的撒子,每一根吃起來都嘎嘣脆,不過現(xiàn)在要買油炸撒子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30. 銅匠銅匠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冶煉澆鑄銅的手藝人,他們是以銅片為原材料,用錘子反復敲打最后制成銅壺、銅碗之類的銅制品。 像嗩吶的銅嘴都是由銅匠敲打而成的,在手工匠的行業(yè)中,銅匠絕對能占得一席之位,所以在古代學會這種手藝基本不愁吃喝。 民俗手工藝的消失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現(xiàn)實,這三十個即將消失的民間手工藝,希望它們可以找到合適的傳承人,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