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也是歷代圣哲孜孜以求的重大哲學問題,它貫穿于中國哲學的其他所有問題之中,是中國哲學的學術宗旨。從先秦時代到明清時期,歷代的哲學家都有自己的對天人關系的理解,而“天人合一”的卻是一直處于主流地位,古圣先賢基本上都是認同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這個觀念的。 天人合一觀念最早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過兩漢學者特別是董仲舒等學者的闡述,至宋明理學總結并進一步成熟。而《周易》則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的典范之作,《周易》之中,處處流露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諧之觀念。故而,從這個角度講,認為《周易》是中國文化之源,也言不為過。 關于“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本人更愿意從思維方式角度去理解它?!疤烊撕弦弧钡乃季S是一個整體性思維,沒有 “天與人”、 “主與客”、“心與物”之間的割裂的分別的偶然的個別的聯(lián)系,只有統(tǒng)一的整體的必然的普遍的聯(lián)系,渾然一體。這是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構建的基石。如果這一點不成立,那么,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大廈將不復存在,就不存在將“天道貫徹于人道”任何學問。 根據“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人”必然地生含于“天”。人出生之時的時空狀態(tài)必然會對人生命運有關聯(lián),這是天人合一思維中不容置疑的公理性認識,也是命理學存在的前提。根據中國古代哲人對天人關系的闡述來看,“天人合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成論:人依天而生 《周易大傳》說: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周易大傳·序卦》)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大傳·系辭下》) 董仲舒說: 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春秋繁露·順命》) 王充說: 天地和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 因氣而生,種類相產。(《論衡·物勢》) 稟性受氣,形體殊別。(《論衡·道虛》) 張載說: 人之氣質美惡,與貴賤壽夭之理,皆是所受定分。(《理窟·氣質》) 朱熹的說法則更為具體,他認為人的氣質、生死富貴等等皆由人出生時所稟之氣決定: 稟得精英之氣,便為圣為賢……稟得清明者,便英爽;稟得敦厚者,便溫和;稟得清高者,便貴;稟得豐厚者,便富;稟得久長者,便壽;稟得衰頹薄濁者,便為愚不孝,為貧為賤為夭。(《朱子語類》) 陸九淵也認為人之道德與陰陽五行是相聯(lián)系的: 《五行書》以人始生年、月、日、時所值日辰,推貴賤、貧富、夭壽、禍福詳矣,乃獨略智、愚、賢、不肖。曰純粹、清明,則歸之貴、富、壽、福;曰駁雜、濁晦,則歸之賤、貧、夭、禍……今顧略于智、愚、賢、不肖,而必以純粹、清明,歸之貴、富、壽、福,駁雜、濁晦,歸之賤、貧、夭、禍。則吾于《五行書》誠有所不解。(《贈汪堅老》) 《太平經》說: 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tǒng)共生,長養(yǎng)萬物,名為財。 ……夫人本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 ……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時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勝紀,獨圣人知之耳。 (二)感應論:人與天相應 《淮南子》說: 物類相動,本標相應,故陽燧見日則然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云屬;麒麟斗而日月食,鯨魚死而彗星出;蠶珥絲而商弦絕,賁星墜而勃海決。(《淮南子·天文訓》) ……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jié)。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云,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淮南子·精神訓》) 董仲舒說: 人有三百六十節(jié),偶天之數(shù)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于天也。 《太平經》說: 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時也;五臟,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勝紀,獨圣人知道之耳。 中國佛教史上著名智者大師說: 行者三昧智慧愿智之力諦觀身時。即知此身具仿天地一切法俗之事。所以者何。如此身相頭圓象天。足方法地。內有空種。即是虛空腹溫暖法春夏背剛強法秋冬。四季體法四時大節(jié)十二法十二月。小節(jié)三百六十法三百六十日。鼻口出氣息法山澤谿谷中之風氣。眼目法日月眼開閉法晝夜發(fā)法星辰。眉為北斗。脈為江河。骨為玉石。皮肉為地土。毛法叢林五臟在內在天法五星。在地法五岳在陰陽法五行在世間法五諦內為五神。修為五德。使者為八卦治罪為五刑。主領為五官升為五云化為五龍。心為朱雀。腎為玄武。肝為青龍。肺為白虎。脾為句陳。此五種眾生則攝一切世間禽獸悉在其內。亦為五姓。謂宮商角征羽。一切萬姓并在其內。對書典則為五經。一切書史并從此出。若對工巧。即是五明六藝。一切技術悉出其間。當知此身雖小義與天地相關。如是說身非但直是五陰世間。亦是國土世間。(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第八》) (三)流行論:人順天而行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天地之行美也,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陰陽而降霜露。(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郁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臨其時而欲發(fā),其應亦天應也,與暖清寒暑之至其時而欲發(fā)無異,若留德而待春夏,留刑而待秋冬也,此有順四時之名,實逆于天地之經,在人者亦天也,奈何其久留天氣,使之郁滯,不得以其正周行也,是故天行谷朽寅而秋生麥,告除穢而繼乏也,所以成功繼乏以贍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為》 ………… 提示 投稿和轉載說明 |
|
來自: nangongcunfu > 《學易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