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必須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聊,我當初在學習補中益氣湯的時候,聽說的一張醫(yī)案故事。 關于什么?關于腿涼。 沒錯。就是腿發(fā)涼。 腿,為什么發(fā)涼?被風吹著了?被寒氣給激著了?還是陽氣不足了?抑或是氣血不通了? 這些,都有可能。我想提醒你的,是脾虛和腿涼之間的關系。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年40歲。 什么毛病呢?就是經常感覺腿發(fā)涼。 怎么個涼法?大腿內側、膝蓋、小腿前上三分之一處,就這一帶,發(fā)涼特別明顯。其他地方還算好一些。 涼到什么程度呢?白天穿羊毛褲,晚上兩條腿必須蓋毯子。 而且,他這個發(fā)涼,還有時間節(jié)律特點。上午癥狀很輕,到了下午癥狀加重,晚飯以后癥狀更明顯。 另外,就是在冬天的時候,一旦感冒了,兩條腿就涼得厲害。 這個毛病,一轉眼,已經持續(xù)存在兩年了。到底為什么發(fā)涼,患者不知道。醫(yī)院也搞不清楚。按照風濕病治,無效。是不是下肢血管有病變?大夫說了,也沒這個可能。 那是怎么回事呢? 最后,他決定看中醫(yī),喝湯藥試試。 刻診,得知患者大便質爛,量少,平時胃口很差,容易腹脹,舌淡紅,苔白,脈無力。嘴巴里頭,總是干干的,喜歡熱飲,鼻子也發(fā)塞。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yī)家開了一張方子。我們一起看一下: 黃芪15克,陳皮2克,白術、太子參、升麻、柴胡、藿香、辛夷花、蒼耳子、蘇梗各10克,甘草4克。 所有這些藥材,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共開了兩劑。 結果,用藥以后,患者下肢發(fā)涼的感覺大大好轉,其他地方不冷了,就是兩個膝蓋冷。接下來,再用兩劑。這時候, 患者諸證悉平。 看到這里,有些對中醫(yī)方劑比較熟悉的人可能就知道了,這開的不是補中益氣湯嗎? 對啊,就是補中益氣湯化裁。人家就是用健脾、補中、益氣的辦法,把毛病治好的。 來,我給你說說來龍去脈。 在我們中醫(yī)理論中,有一個說法,非常重要,這就是脾主四肢、肌肉。四肢和肌肉上的事兒,我們中醫(yī)喜歡往脾上去想。 如果脾虛,氣血生化不足,我們的肌肉就得不到充足的滋養(yǎng)。陽氣,無法通過血液來溫煦四肢。這個時候,我們就可能四肢無力、發(fā)涼。 那么,患者為什么下肢發(fā)涼的地方,集中在大腿內側、膝蓋、小腿前面上三分之一的位置呢? 你仔細看啊,這個地方,是不是足陽明胃經循行的地方?脾胃互為表里。脾虛弱了,直接影響到胃經,所以胃經所及之處,出現(xiàn)了異常。 那么,患者為什么上午好一點,下午癥狀加重,晚飯后癥狀更重呢?因為上午的時候,人體氣機升發(fā),脾胃之氣衰微之象不那么嚴重。下午以后,氣機逐漸衰弱,脾虛之態(tài)就明顯了。 還有一個問題:患者為什么容易外感,而且在外感后腿涼明顯?因為脾虛氣弱,營衛(wèi)化源不足,所以患者容易外感。寒邪郁滯,氣機升發(fā)更加困難,兩相作用,于是腿上發(fā)涼明顯。 那么,如此說來,患者的問題可能就和脾有關系了。事實上,患者的脾,有沒有問題呢? 答案是有的。此人舌淡、苔白、脈無力。這是脾虛氣弱的舌脈。腹脹、便溏、胃口差,這是脾虛運化失常的表現(xiàn)。脾虛,津液失于輸布,所以患者口干。脾虛陽弱,所以患者喜歡熱飲。 這么一看,此人是脾虛無疑啊。 那好了,既然如此,我們看看當時醫(yī)家,是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的: 黃芪15克,陳皮2克,白術、太子參、升麻、柴胡、藿香、辛夷花、蒼耳子、蘇梗各10克,甘草4克。 這里頭,黃芪、白術、太子參健脾益氣(太子參兼能養(yǎng)津)。陳皮行氣,令補而不滯。柴胡和升麻,提升中氣。藿香和蘇梗,通暢脾肺氣機。蒼耳子和辛夷花,開鼻竅,解決患者當時鼻塞的問題。 你看,這就是簡簡單單的補中益氣湯加減。醫(yī)家通過健脾的方式,解決了腿涼的根源。你說妙不妙? 這張醫(yī)案,曾刊載于1996年的《新中醫(yī)》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 實際上,這張醫(yī)案給我的啟發(fā)和幫助特別大。因為有些人,上了年紀以后,他的兩條腿無論怎樣,就是不熱乎。通過活血化瘀、溫補腎陽、散寒通絡之法治療,不能說沒效果,但是始終不盡人意。這醫(yī)案,提示了一個思路,這就是以脾虛論治。這是正著?。∥仪懊嬷v過,脾主四肢和肌肉。從脾論治,這天經地義啊。 事實上,也的確有人,在雙腿不溫的基礎上,有明顯的脾虛氣弱、中氣下陷的傾向。我見過幾個胃下垂患者,兩條腿就怕冷。這些都提示我們,健脾暖腿、提升中氣而溫煦四肢,這個思路是有實用價值的。 當然了,我說這些,都是一些個人的感悟,是一些前人臨床的經驗之談。如果此時此刻的你,也被下肢不溫所困擾,那么我建議你能夠去看看中醫(yī),辯證一下,自己是不是屬于脾虛氣弱、中氣不足。如果是的話,不妨考慮以補中益氣的方法應對。文中配伍,僅供參考,不可能適合所有人。你需要在中醫(y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 如果你是一個杏林同仁,那我請你務必記住上述的道理。這經驗,雖然老了點,但是它有價值。 好了,這個事兒,就說這么多吧。我不知道,文老師的文字,能否給你帶來一點啟發(fā)和幫助。我覺得,哪怕是有那么一點點幫助,對我來說,也是榮幸的事情。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