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俊珺 作者:陳俊珺 日期:2021-05-21 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局部)宋摹本 故宮博物院藏 有著“才絕、畫絕、癡絕”之稱的顧愷之在絹帛上究竟留下了怎樣的傳奇? 貴在“神韻”二字 顧愷之(約345—409),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他有才絕、畫絕、癡絕“三絕”之稱。所謂“才絕”,是指他博學多藝、才華橫溢;“癡絕”,是指他以率真的性情超越于世俗功利之外的生活態(tài)度。“三絕”之中以“畫絕”最負盛名。 據(jù)現(xiàn)有史料記載,顧愷之是中國最早的專業(yè)畫家,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瑰寶《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圖》《斫琴圖》都是他的杰作。 《女史箴圖》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可惜其原作早已失傳,如今存世的,有兩個摹本。一個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宋人所摹,此次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就是這一宋人白描摹本;另一摹本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被掠,現(xiàn)藏于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傳為唐人所摹。 《女史箴圖》是顧愷之依據(jù)張華所寫的《女史箴》一文而畫。張華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大臣。司馬衷是歷史上出名的“愚帝”,當年全國鬧饑荒,大臣們向皇帝報告災情說:百姓沒有食物,都餓死街頭。這位皇帝卻疑惑地問道:沒有飯吃,為什么不吃肉糜呢?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由來。正是因為這樣一位“愚帝”,朝政大權(quán)被皇后賈氏獨攬。 張華以歷代賢妃故事為本,寫了一篇《女史箴》,“女史”是女官名,后來成為對知識女性的尊稱,“箴”是規(guī)勸、勸誡的意思。這篇文章意在諷諫賈后并建議女性要修德養(yǎng)性,全文300多字,在當時流行甚廣,被稱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 古有言諫、文諫、詩諫,而《女史箴圖》則是畫諫。《女史箴》原文一共有十二節(jié),顧愷之也相應地畫了十二段。 第一個故事就帶有些許魔幻色彩。漢元帝率后宮眾人觀看斗獸表演,突然一只黑熊躍出圍欄,直逼漢元帝,此時馮婕妤挺身而出,保護漢元帝。畫卷中的馮婕妤雖身材纖弱,但面對黑熊的突襲毫無懼色,顧愷之將馮婕妤臨危不懼的神色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第二段描繪的是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在第四段“兩女對妝”中,兩位婦女一位席地而坐,在對鏡涂脂抹粉;另一位也席地而坐,面對鏡子,由侍女為她梳理頭發(fā)。插題箴文道“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意思是修身養(yǎng)性比修飾容貌更重要。細看此畫,人物的神情被刻畫得相當充分。那位對鏡抹粉的婦女,其沾沾自喜的神態(tài)通過鏡子反映出來,而那位讓侍女梳發(fā)的婦人則顯得較為矜持。 《女史箴圖》貴在“神韻”二字。魏晉之前的人物畫大都不太注重描繪人物的容貌,而顧愷之則用極其細膩精細的線條描繪了女性的神韻,充分顯示了其“以形寫神”和“傳神寫照”的藝術(shù)特點。他用筆非常輕盈優(yōu)美,后人用“高古游絲描”來形容。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顧愷之特別擅長畫女性。他筆下的女性,身材修長,面容姣好,神采動人。相傳,這源于顧愷之對母親的想象。曾有人問顧愷之曾經(jīng)拜誰為老師,他答,母親是他心中一直活著的老師。 顧愷之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因為思念母親,他常常問父親,母親長什么樣,父親就把母親的樣子描述給他聽?;氐阶约旱奈堇?,顧愷之拿起畫筆開始畫母親。畫好一張,他就拿給父親看,父親搖頭,他也不氣餒,回去再接著畫,漸漸有了點模樣。就這樣畫了一張又一張,轉(zhuǎn)眼幾年過去了,有一天,當他拿著一張畫像給父親看時,父親很驚訝:這幅畫畫得太像了。 《列女圖》卷是顧愷之根據(jù)漢代劉向所著的《列女傳》而畫。據(jù)宋人題跋,原有15段,至南宋時期已不全。此次故宮舉辦的展覽中展出的此卷是唯一傳世的宋摹本。這一摹本中的人物采用較粗的“鐵線描”,線條剛勁凝重,衣紋則采用“復筆法”,以表現(xiàn)褶皺及飛舞。 歷數(shù)顧愷之的千古名作,不得不提《洛神賦圖》,這幅作品的原作早已散失,現(xiàn)有多個摹本傳世?!堵迳褓x圖》的畫面從曹植在洛水邊見到洛神開始,到洛神飄然離去為止,“遺情想象,顧望懷愁”,交織著如怨如慕、如夢如幻的歡樂與惆悵、向往與失落、憧憬與懷念。全卷構(gòu)圖相連,山水起伏,林木掩映,人物隨著賦意的鋪陳重復出現(xiàn),將時間和空間打成一片,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繪畫時空合一的特征。 不過,仔細看這幅畫就會發(fā)現(xiàn),畫面中的人比樹大,樹比山大,比例不是很協(xié)調(diào),可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那個時代的畫家關(guān)注的是描繪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傳神是他們追求的目標,什么重要,就把什么畫得大。到了唐宋時期,這樣的比例失調(diào)就很難在畫中看到了,物象之間的比例得以正確表現(xiàn),與客觀現(xiàn)實非常接近。 以形寫神,遷想妙得 漢末魏晉六朝是歷史上一個混亂的時代,卻是非常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自由時代。在繪畫史上,陸探微、張僧繇與顧愷之齊名,被合稱為“六朝三大家”。當時的評論認為:陸探微的繪畫能得對象之骨,張僧繇的繪畫能得對象之肉,而顧愷之的繪畫則能得對象之神。遺憾的是,陸探微、張僧繇二人都沒有畫跡傳世,甚至沒有后人的摹本流傳下來。 顧愷之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畫家,而且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繪畫理論家。其傳世的著作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云臺山記》,這三部著作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繪畫理論著作。 顧愷之提出過不少具有深遠影響的理論觀點,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遷想”是畫家觀察對象、體驗生活,即想象思維的過程?!懊畹谩本褪乔擅畹匕盐諏ο髢?nèi)在的本質(zhì)。“遷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和繪畫者與表現(xiàn)對象及觀畫者相互間思想的交融。這些觀點對后來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為了“傳神”,顧愷之特別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曾提出:“寫自頸以上……若長短、剛軟、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jié),上下、大小、濃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鳖檺鹬f,四肢畫得好一點或差一點都沒關(guān)系,傳神寫照的成功與否,主要通過點睛表現(xiàn)出來。這一觀點,與漢代繪畫注重整體動勢、忽略細節(jié)描繪正好相反。 繪畫并不足以概括顧愷之的全部,據(jù)記載,他還“工詩賦、愛書法”。中國書法自漢代的蔡邕、三國的鐘繇以后,成為與繪畫并立的藝術(shù)種類,到了兩晉時期,更是名家輩出,達到了書法藝術(shù)的一大高峰。生活于這個時代的顧愷之,同樣是這一領(lǐng)域的高手,正如唐人張懷瓘在《書斷》中說:“顧長康,亦善書?!鳖檺鹬畷r常與當時的大書法家羊欣一起討論書法,兩人通宵達旦也不知疲倦。他曾寫過專門的書法論著《書贊》,提出了不少極有價值的書法理論。 顧愷之把書法與繪畫緊密結(jié)合起來。明代大書法家、鑒賞家董其昌認為,《女史箴圖》上面的箴文也是顧愷之的手筆,很像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筆意,顧愷之因此被稱為古代文人畫的始祖。 延伸閱讀 筆墨中的廟堂儀范 人物畫是描寫人物形象與活動的傳統(tǒng)中國畫畫科之一,細分為歷史人物、宗教人物、風俗、仕女等多種題材,以技法論則有工筆、寫意之別。人物畫的產(chǎn)生和成熟早于山水畫、花鳥畫。 人物畫發(fā)展至五代兩宋達到了高峰,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高度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杰作。元代以降,雖然多數(shù)文人畫家較少參與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但人物畫的紀實、教化功能,在明清宮廷畫院中依然得到蓬勃的發(fā)展,佳作迭出。同時,大量表現(xiàn)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作品、記錄普通民眾生產(chǎn)生活的作品更是奇思佳構(gòu),如百卉爭妍,在作品數(shù)量和藝術(shù)水準上皆不輸于前代。 正在進行的“廟堂儀范——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第一期)”除了顧愷之的名作摹本之外,還有不少經(jīng)典作品值得一賞。比如,元代畫家陳及之的《便橋會盟圖》卷、明代劉俊的《雪夜訪普圖》軸、吳偉的《問津圖》卷、朱瞻基的《武侯高臥圖》卷、宋人《女孝經(jīng)圖》卷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