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梅州中醫(yī)院的張小山先生學習《傷寒論》中治療心悸的五大法。 心悸是常見病,《傷寒論》中對心悸的論述雖不多,且雜見于各篇,但極為精辟,治療方法及大部分方劑均沿用到今天的臨床。 本文歸納分析了《傷寒論》有關心悸的辨證論治五法,及有關方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意在發(fā)揚經典精華,開拓臨床思路。 溫復心陽法 本法用于發(fā)汗過多,損傷心陽的心悸。 臨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窩部、氣短、神疲為辨證要點。常用方為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湯以溫復心陽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陽、甘草補中益氣,辛甘合用,心陽自生而心悸自止。 據報道,用桂枝甘草湯為主主加味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臟病36例。 臨床表現均為心悸,氣短,胸悶,怕冷,少汗,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心動過緩,非凹陷性水腫,舌質淡,脈遲緩。治愈8例,顯效21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4%。 原發(fā)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病因可能與甲狀腺自身免疫有關,而甘草有效成分則可抑制這種異常免疫反應對機體所造成的損害,應重用甘草。 【病案舉例】 鄭X,男,35歲,干部,1994年3月20日初診。 患者素體陽虛,7天前因感冒風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風解表發(fā)汗之辛散中藥后,感冒諸證好轉,但近三天來覺憎風、自汗,汗出無粘膩感,心悸不安,難入睡,胃納差,小便清,手足微冷。 就診時仍可見從額部滲出微汗,口中有熱感,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數,査心電圖無異常。 中醫(yī)診斷:心悸(心陽虛)。此乃素體陽虛,發(fā)汗太過;汗為心液,損傷心陽而發(fā)為心悸,治以溫復心陽,調和營衛(wèi)。 方用桂枝甘草湯加味:桂枝6g,炙甘草10g,生白芍12g,北芪10g,酸棗仁15g,生龍骨20g(先煎),浮小麥30g,紅棗30g。 水煎服,連服3劑后,汗止心悸亦止。復診時照上方再服3劑,諸癥消失。 溫陽利水法 本法是運用溫陽氣,利水濕的藥物來溫升腎陽,腎陽足而水濕得化,心悸自止的方法。 臨床上除有心悸外,以腎陽衰微,水氣為患為其辨證要點。常用方為真武湯,茯苓甘草湯。 真武湯中用熟附子溫腎陽,祛寒邪;配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生姜溫散水氣,合成溫陽利水之功,芍藥既可緩和姜、附燥烈之性,又能酸收斂陽,和營止痛。 用治于腎陽衰微、水氣為患,癥見心下悸、頭暈、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肢體浮腫,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腹痛下利,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 據報道,用真武湯加味煎劑口服,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方中用熟附子、白術、丹參、葶藶子各15g,茯苓、大腹皮、澤蘭各20g,白芍、炙甘草各10g,干姜9g,每日1劑,10日為1療程,有效者用2~3個療程,顯效(癥狀消失、體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提高≥1級)13例,有效9例,無效8例。 【病案舉例】 鐘XX,男,45歲,干部,住院號95-1273,患者因患糖尿病合并腎功能不全而入院。 入院時見頭面、四肢均浮腫,尤以下肢為甚,平臥困難,氣促,心悸,四肢冷,無汗,腹脹,口淡,胃納差,時有呃逆,小便量少,24小時尿量為300ml,色赤,大便爛而少。 舌質淡胖嫩邊有齒印,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查血糖為14-54mmol/L,血尿素氮18.06mmol/L,血肌酐335.9umoI/L,二氧化碳結合率(CO2CP)20.8mmol/L,總蛋白量56g/L,白蛋白28g/L,球蛋白28g/L,A/G比值為1:1。 B超提示有中等量腹水,全胸片示雙側少量胸腔積液。 入院后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糖已控制,但浮腫、心悸依然,中醫(yī)診為水腫,屬脾腎陽虛,病機為脾腎陽虛,水氣凌心,治以溫陽利水,用真武湯加味。 茯苓15g,白術12g,炒白芍9g,熟附子(先煎)15g,生姜2片,法夏9g,肉桂(焗服)3g,丹參15g,玉米須30g,水煎少量頻服,每日1劑,并配合支持療法,小便逐日增多,浮腫漸退,心悸消失,1周后病情穩(wěn)定。 補血復脈法 本法是運用補血補心陽的方法來使心陽及氣血充足而治愈心悸。 臨床上以氣虛血少所致的心動悸、脈結代為使用本法的辨證要點,代表方為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為主藥;輔以桂枝通利血脈以治心動悸、脈結代;黨參、大棗補氣益胃為生脈之本;生姜行陽氣,調營衛(wèi);熟地、阿膠、麥冬、火麻仁滋陰補血,以養(yǎng)心陰,合而用之,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心動悸、脈結代可以消除。 本方是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主方,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上,應用于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所致的各類型心律失常如心房纖維顫、期前收縮及神經衰弱、心悸怔忡屬氣血兩虧者。 據報道,對炙甘草湯加減方煎出液中19種氨基酸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含有豐富的氨基酸,9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明顯高于人乳、雞蛋、肉、面粉、大米中的含量,提示對老年病的治療及養(yǎng)生康復保健有重要的意義。 養(yǎng)中補虛法 本法是運用培補中氣而達到治療心悸的方法。 臨床上以脾胃虛弱、化源不充所引起的陰陽俱虛的心悸而煩為其使用本法的辨證要點。代表方為小建中湯,本方即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 方中以飴糖為主,合桂枝甘溫相得,能溫中補虛,合甘草、芍藥,甘酸相須,能緩急止痛,生姜辛溫,大棗甘溫,健脾胃而調營衛(wèi)。如此則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氣血自調,陰陽和平,心悸自止。 用治于面色萎黃,神疲,四肢無力,納差,口淡乏味,喜按喜溫,心悸,口干咽燥,舌質淡,脈濡細。 和解少陽法 本法是運用和解少陽,清除胸中煩滿,使少陽郁滯得疏,胸中煩滿得解而心悸自止的方法。 臨床上除有心悸心煩外,以少陽邪熱郁滯為其辨證要點。常用方為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方中用柴胡透達表邪,黃芩清泄里熱,兩藥合用,以除寒熱,輔以法夏,生姜和胃降逆,黨參、甘草、大棗益氣和胃,扶正祛邪,用治于因少陽邪郁熱郁而煩,心下悸之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心悸,欲嘔,口苦,咽干,目眩,脈弦者。 目前臨床上多用治于辨證為肝郁氣滯型的頑固性室性早搏,因膽系疾病誘發(fā)心律失常的心綜合征及肝郁氣滯型胃脘痛伴心律失常者。 據報道,用柴胡、黃芩、梔子、丹皮、香附、枳殼、茯苓、苦參各10g,蘇葉、甘草各6g,治療肝郁氣滯型的頑固性室性早搏30例,總有效率為90%。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本文選摘自《經方臨床運用與研究》,朱章志、李賽美主編,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1997.11。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