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說明行業(yè)不同對技術(shù)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但又說:“隔行不隔理?!比V則說:“書法、拳藝兩相通?!边@顯然是因為“隔行不隔理”的緣故了。本文就著重漫談一下太極拳法與書法的“抑揚頓挫”。 武術(shù)之講究抑揚頓挫,既可與唱戲作對比分析,也可從書法中獲得借鑒和教益。古今書學(xué)著作中談到“抑揚頓挫”的地方極多,如明代解縉《春雨雜敘·論書法》說:“若夫用筆。毫厘鋒穎之間。頓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揚之,……”倘使我們把拳法動作與書法用筆對照研究,就可以明白,這兩者所用的“抑揚頓挫”,其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抑、揚”二法,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如太極拳攬雀尾的按式,雙手先作向里、向下沉抑帶化的動作,然后向外、向前按出。這樣就構(gòu)成了拳法上的一抑一揚。書法用筆,能抑揚得法則筆力自然雄健。拳法也如此,發(fā)勁時只揚不抑,蓄勢、蓄勁就不充分,也難以利用對方的反作用力。 因此,盡管主觀用力極大,但在客觀上卻表觀為一種缺少“筋骨神氣”的呆力,達不到應(yīng)有的效果。這在太極拳術(shù)語上叫做“力大勁小”。傅鐘文教推手的擠勁發(fā)放,也是先用手向里、向下微微地引化一下,引至恰到好處時,迅即向外用擠勁抖發(fā)。這也屬一抑一揚,但火候是頗有講究的。 “頓、挫”二法,在書法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其要點,蔣驥在《續(xù)書法論》中說:“知頓則精神完固,不可重滯;知挫則骨節(jié)靈通,不可拖沓?!比ㄅc書法一樣,頓法也不可重滯。太極拳更有“似頓非頓”的要求,否則在推手時易為人所乘。 至于挫法,《續(xù)書法論》說:“挫者,頓后以筆略提,使筆鋒轉(zhuǎn)動離于頓處,有橫、有直、有轉(zhuǎn),看字之體勢,隨即用收筆,或又用頓筆運行。”又說:“蓋點畫用挫,則筆意不周:勾趯用挫,則法無不到?!蓖ㄋ椎卣f,勾趯一頓之后的那個“尾巴”,就是靠挫法挫出來的;而其余頓法之后也有挫,但不一定都露出可見的“尾巴”。太極推手的一頓一挫,最易動搖對方的重心,這是由于挫法勁短,又能突然轉(zhuǎn)變方向,令人猝不及防。 這里必須說明的一點是:抑、揚、頓、挫是四種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兩種方法。但由于抑、揚、頓、挫往往配對應(yīng)用,所以容易被誤認為是兩種方法,就其基本方向而言,抑向下,揚向上;頓略沉,而挫法卻“有橫、有直、有轉(zhuǎn)”,是可以轉(zhuǎn)向任何方向的。因此,不只限于抑揚、頓挫配對合用。根據(jù)隨機應(yīng)變,往復(fù)折迭的原則,抑、揚、頓、挫都可合用。 《十三總勢說略》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蔽膬?nèi)“掀起”也即“揚起”之意。從詞義上說,抑是低伏,揚是高起,頓是停頓,挫是轉(zhuǎn)折。 |
|
來自: tjboyue > 《書畫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