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腎蠲痹法 此法適用于頑痹,癥見身體尪瘦,怯冷,腰膝酸軟,關節(jié)疼痛, 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筋攣,骨松,關節(jié)變形,甚則“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舌苔白、舌質淡,脈沉細軟弱。 方藥:常用熟地黃、全當歸、雞血藤、仙靈脾、烏梢蛇、炙蜂房、炙蜈蚣、炙全蝎、徐長卿、甘草等,另配服益腎蠲痹丸。 按語:朱師主張“從腎論治慢性痹證”, 創(chuàng)益腎蠲痹丸,補腎強本,集蟲類搜剔竄透深伏之邪,散癖滌痰,標本兼治,為痹證治療另辟蹊徑,開此法門。 2、溫經(jīng)蠲痹法 此法適用于痛痹。癥見全身關節(jié)或肌肉酸痛,得溫則減,氣交之變增劇,關節(jié)腫脹,但局部不紅不腫,苔薄白或薄白膩,舌質淡,脈沉細或細弦。 方藥:常用制川烏、制草烏、川桂枝、細辛、全當歸、 仙靈脾、雞血藤、熟地黃、烏梢蛇、炙蜈蚣、徐長卿、甘草等。 按語:方中川烏配桂枝,既可散衛(wèi)表之風寒,又可除深伏之痛冷,且無過汗傷陽之弊。佐以溫腎壯陽之品,真陽煦熙,寒凝可釋。 3、祛風蠲痹法 此法適用于行痹。癥見四肢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酸脹、腫脹,脈浮弦或浮緊。 方藥:常用全當歸、雞血藤、尋骨風、羌活、獨活、豨薟草、仙靈脾、炒玄胡、地鱉蟲等。 按語:行痹以“風氣勝”為主,治以疏風為主,治血為輔。方中當歸、雞血藤養(yǎng)血以充之,桃仁、紅花祛瘀以通之,深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與疏風之品相伍,收效甚捷。 4、化濕蠲痹法 此法適用于著痹。癥見肢體重著,關節(jié)疼痛,局部腫脹或兼麻木,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緩。 方藥:常用防己、薏苡仁、白術、茯苓、法半夏、晚蠶砂、豨薟草、青風藤、甘草等。 按語:濕為陰邪,重濁粘膩,易傷脾陽。著痹為濕邪留滯,閉阻氣血,治以除濕通絡。方中薏苡仁、茯苓、白術、法夏等味,祛濕健脾。脾健濕邪可去,著痹可除。 5、清熱蠲痹法 適用于風濕熱痹。癥見發(fā)熱,關節(jié)腫脹,灼熱,關節(jié)活動受限, 或有畸形,甚則肌肉萎縮,或關節(jié)強直,舌質紅、苔黃,脈數(shù)。 方藥:常用一支黃花、銀花、 連翹、晚蠶砂、板藍根、馬鞭草、土茯苓、 僵蠶、地龍等。 按語:少風濕襲于營分郁久化熱,治以清熱佐以祛風除濕之品,分而治之,不使風、濕、 熱邪搏結為害,可謂“共敵不如分敵也”。 6、化痰瘀蠲痹法 適用于痛風。癥見關節(jié)疼痛,夜半居多,以四肢末端為甚,痛如虎嚙,可見痛風結節(jié),潰流脂濁,腰酸尿血,甚則尿閉嘔吐,舌紅、苔膩,脈滑數(shù)或弦。 方藥:常用土茯苓、萆薢、苡米、澤蘭、澤瀉、全當歸、桃仁、紅花、蜂房、僵蠶、地鱉蟲等。 按語:朱師推究病源指出:“痛風乃濕濁瘀滯所致,并非風邪作祟,治宜降泄?jié)岫荆龌钛獮橹鳌!蓖瞥缤淋蜍摺⑤伤Z二味。考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二經(jīng),升清降濁。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腎、膀朧二經(jīng),利于分清泄?jié)?,佐以祛風通絡之品,奏效更佳。 |
|
來自: 再現(xiàn)紅塵111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