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李宏如:情系清涼山 文/康所平 搶救佛樂篇 古老的五臺山佛樂是北方佛樂的代表,可惜,“文革”之后瀕于絕跡。出于對佛教文化藝術及其五臺山的崇敬,李宏如先生又開始了他艱辛而又坎坷的五臺山佛樂搶救之旅。 1989年4月2日,星期日,他被迫消閑了一日——妻子上街,他在家哄剛過了周歲的孫女兒。 當夜幕降臨到五臺山北麓、滹沱河源頭的這個晉北小縣城時,他習慣性地打開了18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收看山西電視臺播放的新聞節(jié)目。一則消息吸引了他的目光:五臺山佛樂團在香港演出后于3月31日返回太原,演出受到廣泛好評。佛樂團赴港之前,省政協(xié)、宗教局和文化廳等部門的領導曾前去崇善寺看望并為他們送行……這令他為之一振。這個由云桂師等8人組成的佛樂團,可稱為繁峙佛樂團,演奏人員他大都認得,幾乎都出生于繁峙、在繁峙寺廟出家,且在繁峙寺廟學習佛樂。 早在1983年,他調到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工作后,就有過搶救佛樂的想法。因為能演奏佛樂的幾位僧人年紀已大。他曾向師父們建議帶徒弟,但他們說,連自己的生活都維持不了,哪有條件帶徒弟,何況也沒有人愿意跟上學。他也曾想,要么把他們演奏的曲子錄下來,留點資料,但又怕別人誤解,以為是搞迷信,且又沒有資金。這次,佛樂團赴港演出,受到了省里的重視,證明佛樂是一種文化藝術,值得保護和發(fā)揚,他當時就下決心要錄制佛樂。 佛教音樂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與中華民族的音樂相結合,形成了以寧靜、致遠、肅穆、平和為獨特風格的宗教音樂。反過來,他又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形成和發(fā)展。它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資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五臺山是聞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五臺山的佛樂,唐代已很流行,風格豪放,是北方佛樂的代表。五臺山佛樂分青廟(漢語系)和黃廟(藏語系)兩大類。在形式上又分為經(jīng)文音樂和經(jīng)外音樂兩種,有樂器伴奏念經(jīng)的是經(jīng)文音樂;經(jīng)外音樂是指沒有唱詞(經(jīng)文),或很少唱詞僅以樂器演奏為主的器樂曲牌。這些曲牌有的源自唐宋,有的則是民清時期的流行歌曲,它是五臺山佛樂中的精華。 繁峙地處五臺山中,繁峙縣的佛教音樂是五臺山佛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屬青廟音樂,這里所說的佛樂主要指青廟音樂中的經(jīng)外音樂。演奏這種音樂的樂器,古代以蕭、笛、箜篌、磬、鐃、鈸為主,明以后直至現(xiàn)在則以管、笙、梅(橫笛)為主,輔以大鼓、小鼓、鐃、鈸、铦(小釵)、云鑼、懺鐘、木魚、引磬、法鈴、鐺子等樂器,演奏效果清徹靜穆。 唐以前,五臺山寺院的半數(shù)以上在繁峙境內,當時繁峙的佛教音樂也一定很流行,可惜缺乏這方面的文獻記載。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繁峙的佛教音樂可追溯到元代。元末明初,繁峙縣普光寺住著一位名氣很大又精通佛樂的金壁峰和尚,他曾受到元順帝和明太祖的禮遇,這不僅因為他是德高望重的禪門宗匠,同時與他精通佛教音樂有關。元末,他在普光寺“嘗制華嚴佛寺,梵音清婉,四十二奏,盛行于世”(《清涼山志·金壁峰傳》)。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普光寺的佛教音樂不僅仍居五臺山之首,而且影響漸遠,因為普光寺是金壁峰和尚傳授佛樂的基地,所以“唯本寺襲其法,四方學者于此灌頂受業(yè)焉”(《清涼山志·普光寺》)。清朝和民國年間,繁峙的佛教音樂仍很盛行,正覺寺、三圣寺、永泉寺、寶藏寺、壽寧寺、李牛村、公主寺、石佛寺、秘密寺、永安寺(鳳林寺)、圭峰寺十余處寺院,都有自己的佛樂班子,少則幾人,多則十幾人,他們除在本寺演奏外,還經(jīng)常到社會上為一些村鎮(zhèn)和有錢的人做道場、辦法會,特別是富裕人家死了人要請會佛樂的僧人念經(jīng)、奏樂、放焰口,超度亡靈,這漸成為當?shù)氐囊环N民俗,流傳至今。佛樂也成為群眾熟悉和喜愛的音樂之一。清朝和民國初,縣內佛樂水平較高、影響較大的寺院是永安寺,它與五臺山的顯通寺、塔院寺、圓照寺、廣宗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閣寺、靈境寺并稱十大青廟。永安寺在抗日戰(zhàn)爭以前有僧50余人,有兩班佛樂,精通佛樂的有云念等10余人。每年四月初一至初十,十大青廟在五臺山舉行法會,各寺都由樂隊奏樂,永安寺的樂隊與其他大寺的樂隊齊名。 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以后,佛教日趨衰落。1947年土地改革,許多僧人還俗,各寺已不能自組佛樂隊,如有特殊需要時,還可以從全縣各寺抽調組織起一兩個佛樂隊。經(jīng)過“文革”的沖擊,佛教音樂瀕于絕跡。1978年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五臺山的佛教音樂又亮相殿堂。但五臺山懂佛樂者,只有慈蔭、禧元、圣達等幾位年近八旬的老者,后繼乏人,青黃不接。僧人上殿誦經(jīng)時用木魚、引磬、鐘、鼓等法器伴奏的經(jīng)文音樂仍普遍存在,而用笙、管、笛等樂器伴奏的經(jīng)外音樂就稀少了。 就在五臺山臺懷鎮(zhèn)青廟經(jīng)外音樂近乎消亡之際,繁峙縣卻僥幸地保存了一部分青廟曲牌并經(jīng)常在民間演奏。多少年了,繁峙這地方一直保留著請僧人念經(jīng)、放焰口,超度亡靈的習俗。幾位原來擅長佛樂、居住鄰近的僧人,一方面為了滿足民間需求,同時也是為了自己謀生,便自發(fā)聯(lián)合,走事筵或做佛事,念經(jīng)奏樂。這些活動,除“文革”期間停止外,解放以后,基本上沒有中斷,使流傳千余年的五臺山部分曲牌得以保存下來。 此次,由他們一行8人組成的五臺山佛樂代表團赴港,是應邀為“佛教音樂國際研討會”演出的。參加會議的各國專家和香港各界人士觀賞后,贊不絕口,頗有“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之慨,并被國家權威機構稱之為“這是目前國內最正宗、最具權威性的佛教音樂”(《中國音像大百科目錄》)。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