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直腸脫垂系指腹內(nèi)壓增高時,肛管直腸黏膜或直腸和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于腸門之外的病變。其發(fā)病多因發(fā)育缺陷、腹壓增加、組織軟弱而引起。臨床上可分部分脫垂、完全脫垂(包括滑動型脫垂和套疊型脫垂)。多見于幼兒、年老和久病體弱的患者。癥狀不明顯者,僅在排便時出現(xiàn),便后自行復(fù)位;持續(xù)數(shù)年,以后脫出物逐漸增大,須用手托方能復(fù)位。幼兒發(fā)育過程中骶骨曲度較直,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啼哭或腹瀉常易誘發(fā),以部分脫垂較多見,在成人中以完全脫垂較多見。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分娩易使盆底筋膜和肌肉等受到牽伸而松弛,所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男性。 直腸脫垂檢查時可看到肛門口呈散開狀,指診可見肛管括約肌松弛,收縮力減弱。直腸鏡檢可作為鑒別內(nèi)痔脫垂的主要手段。直腸脫垂屬中醫(yī)學(xué)“脫肛”范疇,多由中氣下陷、濕熱壅滯等而成,治療應(yīng)補氣舉陷、清熱除滯,嚴(yán)重者符合手術(shù)指征時應(yīng)盡快手術(shù)。 (二)名醫(yī)妙方 1.蒲輔周 脫肛方 【方藥】 白人參(或黨參)6g,蓮子肉9g,山藥9g,枸杞子6g,肉蓯蓉12g,火麻仁12g(打),橘紅6g,大棗2枚,胡桃肉2枚,葡萄干6g。 【用法】 水煎服,日1劑。 【功效】 益中氣,滋肝腎。 【案例】 張某,男,69歲,1966年10月31日初診。納食較少,形瘦,精神不好,睡眠較差,有時脫肛。脈弦緩,舌正無苔。老年中氣不足,肝腎陰虛;治宜益中氣,滋肝腎。用脫肛方,5劑,水煎服。藥后食納、精神、睡眠皆好轉(zhuǎn),脫肛已基本不犯。六脈緩和,舌正無苔。原方再服5劑,以善其后。 【按語】 患者脫肛,年近七十,肝腎已衰,中氣不足,用益中氣、滋肝腎而獲效。胡桃肉、枸杞子、蓮子肉、山藥、大棗、葡萄干皆有營養(yǎng),并能調(diào)補肝腎。以肉蓯蓉、火麻仁,可加蜂蜜潤腸通便,亦是治療脫肛的重要一法。 2.彭顯光 加味補中益氣湯 【方藥】 黃芪30g,潞黨參20g,升麻15g,柴胡15g,陳皮9g,焦白術(shù)15g,當(dāng)歸9g,訶子15g,懷山藥20g,煅牡蠣粉15g,炙甘草6g。 【用法】 除牡蠣粉外,余藥加入藥罐煎開30min,去渣取汁,放入牡蠣粉調(diào)勻內(nèi)服,每日3次,20劑為一個療程。 【功效】 補中健脾,舉陷固攝。 【案例】 王某,男,36歲,住院號244473。自訴20年前大便后出現(xiàn)肛門塊物脫出,曾到某醫(yī)院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近年來肛門塊物脫出加重,需用手托還納,并見消瘦乏力,食少便溏,曾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無力。蹲位排便時,可見直腸全層脫出于肛外約6cm,呈圓柱形,黏膜表面有環(huán)狀皺襞,指診肛門括約肌收縮力減弱。診斷為直腸脫垂(Ⅱ度);證屬氣虛下陷,固攝無權(quán);治以補中健脾、舉陷固攝法。予加味補中益氣湯20劑,每日1劑,并配合外敷固脫收斂散。治療后,患者癥狀消失,大便無塊物脫出,繼服原方10劑后查: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痊愈出院。隨訪至今無復(fù)發(fā)。 【按語】 彭顯光認(rèn)為,脫肛系氣虛不能固攝所致,故本方是治療脫肛的基本方,用之收效甚佳。加減法:如患者面色蒼白、心慌、頭暈?zāi)垦?、脫出直腸常并有潰瘍等,此為血虛,可加熟地黃20g、白芍15g;如體弱健忘、腰膝酸痛、耳鳴尿頻、肛門松弛,多見于老人、婦人,此為腎虛,可加肉桂10g、枸杞子15g、巴戟天15g、補骨脂15g、益智仁15g、龜鹿膠各10g;如肛門灼熱、腫脹、紅赤疼痛、大便干結(jié)、口干不欲飲,此為氣血虛夾濕熱,可加黃芩15g、黃連10g、火麻仁20g、枳實12g。此外可用五倍子、煅龍骨、煅牡蠣各15g、冰片5g,共研細(xì)末,名固脫收斂散,大便后涂敷于脫垂部分,紗布包扎,則效果更佳。 3.余立杉 益氣舉脫湯 【方藥】 紅參、升麻各10g,炙黃芪80g,烏梅3枚。 【用法】 紅參另燉。后3味加水600ml,煎至250ml,取汁。再加水300ml,煎至100ml。2次藥液混合參湯早、晚2次分服。每日1劑,直至痊愈。 【功效】 強中益氣,升提固脫。 【案例】 劉某,女,48歲。曾患慢性咳嗽8年,5年前發(fā)現(xiàn)脫肛。初脫僅1cm左右,可自行回縮。久之加重,須用手輕按方可納入,至現(xiàn)肛道及直腸黏膜脫出竟達(dá)5cm長。充血、腫脹,四周輕度潰瘍,色呈紫暗。還納極其困難,行動不便,苦不堪言。多年來曾四處求醫(yī)而不愈。經(jīng)服益氣舉脫湯配合外洗12劑,已還納不脫,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 【按語】 脫肛又稱直腸脫垂,其病因中氣虛損日久,固攝乏力,陷下不收所致。治療應(yīng)著重強中益氣,佐以升提。益氣選用參、芪,升提以升麻為主,并入少許烏梅以助收斂。再配合外洗,內(nèi)外并用,里應(yīng)外合,效可桴鼓。 4.趙澤華 提肛湯 【方藥】 生黃芪、小茴香各8g,仙茅、炒麥芽、茯苓、葫蘆巴各6g,升麻4g,枳殼、臺烏藥、黨參、鎖陽、益智仁、炒白術(shù)各5g,車前子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 補腎固托,健脾舉陷。 【案例】 徐某,男,2.5歲,1991年7月8日初診?;純阂蚵愿篂a3個月,在某醫(yī)院以腸炎、營養(yǎng)不良調(diào)治月余,腹瀉稍有好轉(zhuǎn)。近月出現(xiàn)脫肛,每次大便后均需推托還納,但下次大便時又復(fù)脫出。先后煎服補中益氣湯加味10余劑,未見明顯效果。患兒現(xiàn)癥形瘦體弱,面色萎黃,食少神倦,愛哭,肢冷,大便每日2~3次,質(zhì)稀,挾有未消化食物殘滓及少量黏液,未見膿血。檢查:肛門口可見橢圓形脫出之腸管,黏膜充血,有多處米粒大小擦傷,復(fù)有血性黏液。舌淡紅、苔白,脈細(xì)弱,指紋細(xì)紫。西醫(yī)診斷:重度營養(yǎng)不良并完全性直腸脫垂。中醫(yī)診斷:脫肛。此乃脾虛失運,久病及腎。責(zé)之為脾虛氣陷,腎氣不固。治宜補腎固托,健脾舉陷,參之以理氣利濕。投上方,水煎服,每日1劑。并囑脫出黏膜涂擦菜子油,每日2次。藥進5劑,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2次,脫肛便后已可自行還納,但大便時仍復(fù)脫出。前方又加續(xù)斷7g、砂仁3g,去車前子,又進15劑而愈。 【按語】 小兒脫肛不僅是中氣下陷,同時亦存在著腎氣虛弱。脾腎之虛,必致舉提、固托之失。本方功具補腎固托、健脾舉陷。臨床治療27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5%,值得推廣應(yīng)用。 5.王東來 脫肛方 【方藥】 葛根10g,黃連4g,黃芩6g,大黃1.5g,甘草4g,厚樸6g,枳殼5g,白芍5g。 【用法】 水煎服,日1劑。 【功效】 清熱利濕導(dǎo)滯。 【案例】 某男,4歲。脫肛半年余,數(shù)易醫(yī),皆用補氣升陷方藥,非但不效,痛苦反劇。家長述:大便時溏時干,須努責(zé)方解,肛門隨之脫出寸余,色鮮紅,便后須揉按方可回納。患兒形體壯實,唇舌鮮紅,苔微黃。辨為濕熱積滯大腸。投上方,水煎服,1劑即效。 【按語】 小兒脫肛,當(dāng)分虛實,虛者,往往脾胃素虛,形體消瘦,面色晄白,精神不振,困倦懶言,反復(fù)泄瀉,肛門脫出色淡,經(jīng)久不收,苦痛不堪;實者形體壯實,乃因多食脂膏、奶酪、甘膩之品,以致濕熱內(nèi)生,壅阻腸道,便滯努責(zé),遂使肛門脫出,色多紅赤,頗難自動回縮。可見,脫肛一癥,不可一見“脫”,便概以為虛,而貿(mào)然投以補中益氣、真人養(yǎng)臟之屬。 6.李清太 脫肛方 【方藥】 方Ⅰ:生地黃10g,木通10g,葛根葉6g,燈草3g,甘草5g。方Ⅱ:黃芪15g,白術(shù)10g,升麻10g,柴胡10g,黨參10g,當(dāng)歸10g,陳皮10g,煨訶子10g,炙甘草6g。 【用法】 上2方以水煎,交替服,每日各服3次。 【功效】 清利濕熱,益氣舉陷。 【案例】 蔡某,男,5歲,1974年5月10日初診?;純喊雮€月前腹瀉后脫肛。刻下形體瘦弱,面色萎黃,少氣懶言,肛門直腸脫出約7cm,顏色鮮紅,有黃色黏液附著于上,觸之呼痛,前陰紅腫,小便短赤。舌質(zhì)淡,苔薄黃,脈象細(xì)數(shù)。用脫肛方交替服用4劑后,脫肛自行收回,前陰紅腫消退,二便正常。 【按語】 本例屬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再加濕熱內(nèi)蘊,下迫大腸之本虛標(biāo)實證。治療當(dāng)標(biāo)本同治,虛實兼顧,內(nèi)外并進之法。以前方清熱利濕,后方益氣舉陷,2方交替使用,補瀉相因,祛邪扶正,標(biāo)本兼顧,可取速效。 7.陶祖宇 補肺湯加味 【方藥】 炙黃芪10g,黨參9g,五味子、白術(shù)、紫菀各5g,桑白皮、陳皮、柴胡、升麻、炙甘草各3g。 【用法】 水煎服,日1劑。 【功效】 補肺健脾升提。 【案例】 邵某,女,5歲,1987年2月7日初診。素體虛弱,咳嗽月余不愈,便時有異物脫出。癥見面色晄白,氣短懶言,咳聲低微,納少,舌淡,脈虛弱。肛檢(蹲位):直腸黏膜呈放射狀脫出,色淡紅,長約2cm,觸之軟。證屬肺脾氣虛。治宜補肺健脾升提,投上方。水煎服,日1劑。服藥5劑后,諸癥好轉(zhuǎn);繼服10劑,咳嗽、脫肛皆愈。 【按語】 小兒臟腑嬌嫩,脾肺氣弱,易感外邪。邪盛于肺,咳痰頻頻,咳急胬迫,逼腸下脫,易成脫肛。治以求本,調(diào)補脾肺,佐以升提,可愈此疾。 8.黃洪坤 枳倍提肛合劑 【方藥】 枳殼15g,五倍子、升麻、柴胡、訶子各10g,北黃芪30g。 【用法】 第1、2次煎液內(nèi)服,第3次煎液至500ml倒入瓷盆中乘熱熏,待涼洗肛門部,日1劑。5劑為一個療程。 【功效】 益氣舉陷。 【案例】 王某,女,23歲,1985年11月29日初診。肛門有異物脫出感已1年?;颊哂冢蹦昵爱a(chǎn)后月余開始出現(xiàn)肛門有異物脫出,便后可自然回縮。此后逐漸發(fā)展為便后不易回納,且脫出部容易發(fā)生糜爛、潰瘍、滲液、出血,常感排便不暢。當(dāng)?shù)蒯t(yī)院診為直腸脫垂(Ⅱ度)。治療未效,而來本科就診。檢查:直腸脫出約7cm,黏膜充血、水腫、糜爛,肛門輕度松弛。診斷:直腸脫垂,Ⅱ度。投以自擬枳倍提肛合劑內(nèi)服、外洗。用法:第1、2次煎液內(nèi)服,第3次煎液至500ml倒入瓷盆中乘熱熏,待涼洗肛門部,每日1劑,5劑為一個療程。另可以提肛散外用。處方:蟬蛻30g,冰片1g,共研細(xì)末。于每次熏洗肛門后,先用棉簽在脫垂部涂擦山茶油,再用提肛散均勻撒布之,用紗布敷貼好。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大減,便秘直腸脫出可自行反納。續(xù)用上述治療方法1個療程,直腸已不脫出。 【按語】 本法內(nèi)外合治,內(nèi)服藥以益氣舉陷,使腸肌肌力增強,回縮有力,外用以解毒斂瘍,收效顯著。 9.杜克謙 黃芪當(dāng)歸散 【方藥】 黃芪30g,當(dāng)歸10g,升麻6g,五倍子30g(另包)。 【用法】 水煎前3味,日1劑,早、晚各1次。五倍子煎湯100ml外洗,日1劑。 【功效】 益氣補血,升陽舉陷。 【案例】 張某,男,46歲,1986年5月10日初診。開始時,直腸脫出能自復(fù),未加注意。后經(jīng)治療,泄瀉雖愈,但脫肛一直未愈,且反復(fù)發(fā)作,近1年來加重,直腸脫出不能自復(fù)。多方求治,療效不著。經(jīng)多種檢查,未發(fā)現(xiàn)其他異常體征。觀前所服方藥皆補中益氣湯、大補元煎、養(yǎng)臟湯之類。其人體質(zhì)消瘦,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聲微,頭暈食減,大便時溏,舌質(zhì)淡胖,有齒痕,脈弱。前醫(yī)曾按中氣不足、脾腎兩虛治之,療效不佳。按上方服用6劑,癥狀好轉(zhuǎn),直腸脫出后能自復(fù),但咳嗽用力后,仍有脫出,原方繼服10劑,諸癥消失。隨訪至今未見復(fù)發(fā)。 【按語】 因其前醫(yī)按中氣不足治之不佳,思枟丹溪翁傳枠中治一婦人因氣血虛子宮脫垂,“即以黃芪當(dāng)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湯洗濯,皴其皮,少選,子宮上?!贝瞬∨c子宮脫垂不同,但病機相同,隨效用此法療之,其癥除而愈。 (三)述 評 直腸脫垂的病因較多,臨床表現(xiàn)為直腸和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于肛門之外。本病歸屬于中醫(yī)的“脫肛”范疇。早在隋?巢元方枟諸病源候論?痢疾諸候枠中說:“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腸虛冷所為。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于寒,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出,因謂脫肛也?!庇种赋觯骸皨D人產(chǎn)育用力,小兒久痢,皆致此?!泵鞔钅狙?xùn)椺t(yī)學(xué)入門?脫肛枠認(rèn)為脫肛的原因多屬于虛,諸如“勞倦房欲過度及產(chǎn)育用力,久痢久瀉,小兒叫呼耗氣,俱有此證,非虛如何?”枟景岳全書?脫肛枠綜合前人之說,謂“大腸與肺為表理,肺熱則大腸燥結(jié),肺虛則大腸滑脫,此其要也”。但其特別強調(diào)因虛而致病的一面,“有因久瀉久痢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腎氣本虛,關(guān)門不固而脫者;有因過用寒涼,降多亡陽而脫者”。雖然也有“因濕熱下墜而脫者”,“然熱者必有熱證,如無熱證便是虛證,且氣虛即陽虛,非用溫補多不能效”。總之這些醫(yī)籍中有關(guān)本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xiàn)以及治療方法,均有闡述,為后世治療本病提供了依據(jù)。 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本病為氣虛下陷,關(guān)門失守,飲食失當(dāng),濕熱下墜而致。故上述諸方中多為培補中氣或清利濕熱之品,病輕者,若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正確的護理,多能獲愈。但由于初起常為患者忽視,因而延誤治療,遂至由輕變重,以致直腸脫出不收?;蛞蚓貌馓?,直腸脫肛外,無力收縮,被衣褲磨破,使之脫出部分及肛門周圍發(fā)生腫痛,或兼有黃水、膿液流出,配合解毒斂瘡之品外用,一般均能治愈。 根據(jù)以上諸方,直腸垂脫的辨證論治可概括為二大類,即“氣虛”和“濕熱”。 1.氣虛論 認(rèn)為素體虛弱、中氣不足,或勞力耗氣,或饑飽不勻,或思慮傷脾,或久病之后氣虛不復(fù),氣虛失于固攝,而致腸滑不收,遂成脫肛之病。小兒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或久咳久瀉,脾肺氣虛;老人腎氣不充;婦女分娩過多或產(chǎn)時過度用力,或房勞傷腎,精虧氣少,均是發(fā)生本病的常見病因。治療以補虛舉陷、收脫之法。常用參、芪、升、柴之屬,切忌攻伐傷正之品,以免徒傷正氣,加重病情。 2.濕熱論 認(rèn)為飲食不節(jié),恣食辛辣厚味,如脂膏、奶酪、甘膩之品,以致濕熱內(nèi)生,壅阻腸道,便滯努責(zé),遂成肛脫之病。治應(yīng)清熱利濕導(dǎo)滯。決不可一見“脫”便概為虛,而冒然投以溫補。 總之,直腸脫垂的臨床治療,既要注意到虛證,又要慧識實證。若見久脫不愈,直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者應(yīng)配合外用解毒斂瘍之品,以促進疾病的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