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詳解 1①魚,我所欲(所要的,所喜歡的)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舍(舍去)魚而取(選取)熊掌者也。生(生命),亦我所欲也,義(道義、正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同時得到),舍生而取義者也。 (①.層意:以魚和熊掌作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 1②生欲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超過,比…… 更重要)生 者(指代辦法),故不為 茍得(茍且得到,指為求利益,不擇手段。)也;死亦我所 惡(憎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 患(禍害,禍患)有所不 辟(“辟”同“避”,躲避)也。如使(如果)人之所欲 莫(沒有什么)甚于生,則(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通過某種辦法)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 辟患(躲避禍害)而有不為也。是故(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②.層意:正反論證分析論述“舍生取義”的道理。) 1③非獨(不僅,不單。獨,僅,只。)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 喪(喪失)耳(罷了)。(③.層意:人人皆有義。) (第一部分(共3層):論述“義”是人的本心,義重于生,應“舍生取義”的道理。) 2.一簞(盛飯的圓竹器)食,一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則生(活下去),弗(不)得則死。呼(呼喝)爾(助詞,無義)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踐踏)爾而與之,乞人不屑(認為不值得,文中指不肯接受。)也。 (第二部分:舉例論證說明義重于生) 3.萬鐘 則(如果)不 辯(“辯”同“辨”,辨別,分辨。)禮義而受之,萬鐘 于(對,對于)我 何加(有什么好處)焉(呢,語氣詞)!宮室之美,妻妾之 奉(侍奉),所識 窮乏者(貧困的人)得(“得”同“德”。感激)我 與(歟:同“與”,語氣詞。)?鄉(xiāng) 為(為了)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 為(接受)之;鄉(xiāng)(“鄉(xiāng)”同“向”,原先,從前)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 得(“得”同“德”。感激)我而為之。是(這)亦不可以已(止,停止)乎?此之 謂(叫做)失本心(本來的思想,即“義”,具體指善惡廉恥之心。)。 (第三部分:舉例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說明功名利祿使人見利忘義,失掉本心。) 一、識記 1.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作者 孟子 ,名 軻 ,是 戰(zhàn)國 時期的思想 家、教育 家。他的地位僅次于 孔子,是 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長以“亞圣”并稱。孟子主要觀點: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2.初中學過他的文章有《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名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span> 3.成語:舍生取義:舍棄生命,選取正義。相關的:“嗟來之食”、“取義成仁”。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xiàn)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xiàn)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例如: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jié),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從容就義,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一身重病不領美國救濟糧等。 5.請列舉奉行“舍生取義”這一行為準則者的事例,并簡要概述。 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后,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二、用原文回答 1.文中論述怎樣對待生與死義與利的問題,其中心論點可用四字“_舍生取義”概括。 2.本文的中心論點(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敝械摹笆切摹笔侵甘裁??“是心”指羞惡廉恥之心。 如果用原文回答,應是哪一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什么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4.體現(xiàn)孟子人之“性本善”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什么?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6.“不為茍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惡有甚于死者。 三、問題: 1.“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答:“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設喻的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2.開頭不直接進入議題,而先設喻,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答: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議論正題“舍生取義”作好了鋪墊。 3.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jīng)?;赜龅叫枰x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4.“甚于生者”(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指什么?(答:義,即道義)“甚于死者”(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指什么?(答:不義,即喪失道義)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弊髡咛匾饨淮@一句,意圖是強調什么? 答: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jīng)不起利欲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干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于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fā)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6.如果“所欲”沒有超過“生”會怎樣? 答: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7.“所惡”沒有超過“死”會怎樣? 答: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8.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為他們“所欲的”“所惡的”是“有甚于生者義”和“有甚于死者不義”。 9.“是心”指的是什么?答:“所欲”的“義”與“所不欲”的“不義”。 10.孟子認為在舍生取義這一點上人們的態(tài)度怎樣? 答: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1.保持本心和喪失本心分別指什么?答:分別指舍生取義和見利忘義。 12.本文所用的論證方法:①比喻論證:例如,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有助于論證舍生取義這個中心論點。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義不辱。②對比論證:例如: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向”與“今”對比。③、舉例論證:例如,一簞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論證以嗟來之食為羞。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從反面論證喪失其心。 四、拓展題: 1.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jīng)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fā)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答:不矛盾。君子生財,取之有道。在市場經(jīng)濟下,無論經(jīng)商還是生產(chǎn)企業(yè),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2.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說明人生的道路會面臨許多選擇,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的觀點,鼓勵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為了正義而舍棄了生命。我們面對生活上的各種選擇,我們見到不良行為和違法的事情,要見義勇為,大膽指出,必要時甚至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 3.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一名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的觀點,這跟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江湖義氣是根本不同的。我們中學生要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集體利益為重,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 I4 、翻譯: 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歡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只好)犧牲生命來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喜愛的,(但我)喜愛的東西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只為求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什么手段不采用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通過某種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過某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災禍,有人卻不肯去干這種事情。由此看來,他們所喜歡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品德)使它不喪失掉罷了。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餓死。(可是,如果你)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家(吃),(就是)過路的乞丐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踢著(或踐踏著)才給人家(吃),乞丐也不屑看它一眼。 優(yōu)厚的俸祿如果卻不加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原先為了“義”(羞惡之心)寧愿身死也不肯接受“呼爾、蹴爾”的一筐飯,一碗湯的施舍,今天卻為了住宅的華麗而接受了;過去寧可身死也不肯接受那點施舍,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去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可身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的恩德而接受了: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他本來的思想。即“義,”即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