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解剖部位,位于中焦;就臟腑而論,多與脾胃相關(guān);從病邪而言,又與濕熱二因,何者勝衰為病;辨證論治之時,又要權(quán)衡'氣'與'陰'何者受損為主,來進行選方用藥。余臨床觀之,慢性胃炎的中醫(yī)分型,大體常見以下數(shù)種。 1.胃熱偏重型, 胃痛、脘阻不適、燒心、反酸、大便稍干或正常,舌苔偏黃、脈象弦、數(shù)。法宜清理胃熱為主、佐以扶中健脾為治。常用瀉心湯合黃連湯加減,參閱例一。 2、脾胃濕熱型∶ 此型中若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鳴者,用生姜瀉心湯加味,參閱例二;若嘔惡腹脹矢氣,便溏,舌苔黃膩者,用半夏瀉心湯;參閱例三,若中虛脘痛,便秘者,用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 3、氣虛偏重型∶ 胃痛納差、脘腹脹滿、消化不良或便中伴以食物殘渣者,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參閱例四。 4、脾虛濕勝型∶ 脘腹脹滿、大便溏薄、或滯塞不暢、納差乏味、舌苔白膩、脈象滑、濡、弱者,宜健脾利濕,用胃苓湯加減,參閱例五。 5、氣結(jié)痰凝型∶ 胃痛、腹脹脘滿、納差少味,咽 部 阻 塞似 有物、或噯氣胸悶等,舌苔薄白或白膩、脈象弦滑或弱、數(shù)者、宜理氣散結(jié)、用半夏厚樸湯加味,參閱例六。 6、肝寒犯胃、胃痙攣型∶ 除一般胃部癥狀外、干 嘔 吐白 沫、或涎沫、酸 冷水,舌苔薄白、脈弦而數(shù)等,宜溫肝和胃,常用千金延年半夏湯或《傷寒論》吳茱萸湯加減,參閱例七。 7、脾胃氣陰兩虛型∶ 患者除一般消化道癥狀外,舌質(zhì)嫩紅與舌苔白膩并存,脈象細弱者,宜氣陰雙調(diào),用資生丸加味治療。 上述各型患者,多見于'肥厚性胃炎',其次為'淺表性胃炎',而'萎縮性胃炎' 又往往出現(xiàn)于脾胃陰虛型。其證頗似資生丸證,或舌多無苔而質(zhì)紅、脈細而數(shù)、或伴以脅痛等,可用一貫煎,益胃湯、或加用山藥、石斛、麥冬等滋養(yǎng)胃陰之劑。 例一、胃熱偏重型∶ 倪××,男性、48歲、江西省德興縣農(nóng)民,1976年12月1日巡診。 一年來脘痛不適、燒心、脘阻腹?jié)M、身體逐 漸消瘦、大便正常,雖經(jīng)診為'慢性胃炎'服藥治療無效。舌苔薄黃、舌質(zhì)稍紅,脈數(shù)82次/分。此脘痛胃熱偏勝,擬瀉心湯合黃連湯加減∶黃連6.0、黃芩10.0、大黃3.0、半夏10.0、黨參10.0、甘草6.0、生姜10.0、每日煎服1劑。服用5劑后胃脘阻痛、燒心等癥消失,囑注意飲食為之善后。愈后于12月20日,1977年3月17日隨訪胃痛等癥狀愈后未發(fā),且體力與體重增加。 例二、脾胃濕熱型∶ 段×祥、男性、39歲、四機部、干部、1977年9月28日初診。自10年前即患胃痛,經(jīng)治療時好時壞,多診為'慢性胃炎',近半年來加重、胃脘脹痛、干噫、打嗝食臭、腹脹腸鳴、食后尤甚,但無吞酸燒心,大便溏秘交替。舌苔薄白、脈象弦滑,處以生姜瀉心湯∶生姜12.0、黃岑10.0、尾連4.5、黨參 10.0、半夏15.0、生甘草10.0、干姜3.0、大棗4枚去核,每日煎服1劑,服6劑后,脘痛、干噫、食臭、打嗝、腸鳴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又服12劑后脘痛等癥狀基本消失,舌苔轉(zhuǎn)薄白、脈弦象減輕,又與6劑為之善后。共加減服28劑而愈。 例三∶脾胃濕熱型∶ 李××、男性、38歲、1977年9月13日初診。于 2年前即患胃痛,曾診'慢性胃炎',服藥治療時輕時重,近五、六月來經(jīng)常嘔心、脘痛脹滿,矢氣較多,舌質(zhì)暗紫、舌蓄薄膩、根部黃膩、脈象滑數(shù)、予半夏瀉心湯∶水半夏15.0、尾連4.5、黃答9.0、干姜6.0、黨參10.0,甘草10.0、大棗4枚、每日煎服1劑、加減服用18劑而愈。 例四、氣虛偏重型∶ 1977年 2月22日在江西巡回醫(yī)療治陳×忠、9歲、男童。數(shù)年來,消化不良、經(jīng)常脘痛、便溏、食欲不振,脘悶腹脹。舌苔薄膩、脈象偏滑、此中氣偏虛、隨與香砂六君子湯加味,每日煎服1劑。服用10劑后,食欲好腹脹胃脘痛逐漸消失、又服10劑為之善后而愈。愈后于1977年4 月1日復(fù)查,患兒食欲好轉(zhuǎn),諸證消失后未發(fā),發(fā)育良好。 例五∶脾虛濕勝型; 病歷134632號、吳××、男性、27 歲、工人,1965年2月8 日初診。 胃脘痛三年。于三年前因過食之后發(fā)生胃痛,此后時常犯病、會欲不振,現(xiàn)仍食后胃痛、吐酸水、燒心、打格、但無惡心嘔吐, 口干不欲飲水、身乏無力、大便正常、睡眠良好、無其他病史。舌被白膩苔、脈軟無力、心窩部壓痛,此脾虛濕勝,與健脾利濕之胃苓湯加減;蒼術(shù)10.0、白術(shù)10.0、陳皮10.0、半夏12.0、茯苓10.0、豬苓10.0、桂枝10.0、澤瀉10.0、生甘草6.0、砂仁4.5、香附9.0、干姜10.0、肉桂末0.6分沖,每日水煎服1劑。服用1劑后胃脘痛大為減輕,藥盡3 劑胃脘疼痛消失,但飲水則脘脹、大便轉(zhuǎn)正常、舌苔轉(zhuǎn)為薄白、脈仍無力、上方加減又服12劑而愈。愈后于1965年4月24日隨訪云∶'胃痛愈后未發(fā)。 例六∶氣結(jié)痰凝型∶ 病歷157373號、李××、男性、19歲、北京 市海淀區(qū)農(nóng)民、 1966年7月12日初診。三年來因飲食不節(jié)而患胃痛,呈持續(xù)性悶痛,伴以咽中似有物憋堵,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 無吞酸曖氣等其他癥狀。舌苔薄白、脈弦有力,證屬脾虛氣滯,氣結(jié)痰凝、宜理氣散 結(jié)、健脾和胃,擬半夏厚樸湯加減∶半夏12.0、枳殼 10.0、朱茯苓12.0、蘇葉 10.0、蘇梗10.0、黨參10.0、郁金12.0、白蔻3.0、廣木香4.5、全瓜蔞 18.0、服用多劑后胃痛明顯減輕、咽阻好轉(zhuǎn),加減服用 8劑而愈。愈后3月,于1966年11月29日復(fù)查愈后未發(fā)。 例七、肝寒犯胃、胃痙攣型; 王×華、女性、36歲、工人、1976年1月19日初診。1959年因生氣后即患胃痛,時好時壞。近兩周來、又因生氣后進食而加重,不論食后與空腹均痛,發(fā)作性疼痛加重,發(fā)則嘔吐白沫、疼不可忍、食欲不振、腹脹不適,×× 醫(yī)院診為'慢性胃炎、胃痙攣'服藥不效,近日又于晚間時有寒熱、全身疼痛、大便 3—4天未排。舌苔白薄、脈象弦數(shù),查血尿常規(guī)、肝 功 等 均正常。證屬肝寒犯胃,擬千金延年半夏湯加減∶吳萸10.0、半夏6.0、黨參10.0、生姜6.0、銀柴胡10.0、焦檳榔6.0、酒軍6.0、大棗12枚。煎服 2劑后、脘痛、嘔吐等癥狀消失而愈。 王占璽 |
|
來自: liuqingxu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