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胃脘痛(七法) 胃脘痛早期多與情志不遂有關(guān),直接影響食欲。本證一定與心絞痛鑒別清楚,有時冠心病誤診為胃脘痛,是極危險的醫(yī)療事故。長期的胃脘痛,一定要詳細檢查,應(yīng)考慮是否有早期癌變。 (一)疏解郁結(jié)以緩其痛,調(diào)達氣機治在肝胃 惱怒之后,或過度憂思,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胃脘時痛,胸中滿悶,時或太息,有時氣竄脘痛。治當疏調(diào)氣機,以緩胃痛,宗四七湯方意。 蘇葉、梗各6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香附10克 加減法: 若郁久化熱,脈象日漸弦滑,舌尖部起刺,可加金鈴子6克、炙玄胡3克(研沖)。 若濕邪較重,舌胖苔白膩,當加炒官桂1.5克、炮姜炭1.5克。 若舌苔黃厚,可加焦麥芽10克、香稻芽10克、六神曲10克、雞內(nèi)金10克。 (二)疏理氣機,兼泄肝熱.以緩胃痛 肝氣郁結(jié),久則化熱,心煩夢多,舌干脈弦。治當苦泄肝熱,疏調(diào)氣機而緩疼痛。 炒川楝10克 元胡粉3克(沖) 吳萸1克 馬尾連10克 香附10克 加減法: 若有濕郁,苔白,脈沉澀,當再加疏調(diào)氣機之品,如:蘇、藿梗各6克、佛手片6克、綠萼梅6克。 若內(nèi)傷食滯,舌苔黃厚,大便秘結(jié),或腹脹不運,時而嘔惡,可加焦三仙、保和丸之屬,以消導(dǎo)積滯。 (三)苦泄折熱以制其酸,疏調(diào)氣機而緩疼痛 熱郁化火,心煩善怒,形瘦面紅,口干且苦,嘈雜嘔酸,喜冷畏熱,苔多糙黃,脈象弦數(shù)。可用苦以泄熱,疏氣緩?fù)捶ā?/span> 蘇梗10克 旋覆花10克(包) 半夏曲12克 香附10克 馬尾連10克 吳萸1克 川楝子10克 烏賊骨15克(打) 加減法: 若熱郁日久,深入血分,可加生蒲黃10克(包)、五靈脂10克,或云南白藥,以活血化瘀。 若久病入絡(luò),面色黑濁,形體消瘦,可用活血化瘀為主,輔以調(diào)養(yǎng)氣血。 若血虛肝郁,可用逍遙散法,養(yǎng)血為主。 若標熱重時,可先折其熱,俟熱除再行養(yǎng)正。 (四)甘寒養(yǎng)胃陰,活血以緩?fù)?/strong> 病久陰分不足,陰虛則陽亢,亢必化火,虛熱陰傷,形瘦口干,心煩夢多,小溲赤黃,五心煩熱。用養(yǎng)陰活血緩?fù)捶椒ā?/span> 沙參12克 川楝子12克 麥冬10克 生香附10克 炒五靈脂10克 生蒲黃10克(包) 生白芍12克 吳萸1克 馬尾連10克 加減法: 若有氣機失調(diào),仍當暫用疏理氣機之品,俟氣機調(diào)暢,再行本法治之。 若屬陽氣又虛者,用藥宜緩,甘寒之品少用,并可暫用溫化之味,俟陽氣恢復(fù),再以泄熱育陰為法。 (五)行其氣兼以活血,化瘀滯而緩疼痛 胃痛日久,久痛及絡(luò),絡(luò)脈瘀阻,痛有定處,勢如針刺,面色滯暗,舌質(zhì)暗有瘀斑,脈沉澀,當以本法治之。 五靈脂10克 生蒲黃10克(包) 川楝子10克 白芍10克 當歸10克 茜草10克 加減法: 若有肝郁氣滯,可加疏調(diào)氣機之品,如香附10克、木香6克、佛手10克。 若體弱氣血雙虧者,可加用益氣養(yǎng)血之藥,氣血同補,如黃芪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甘草6克。 若陰傷肝熱,可加育陰柔肝之味,如白芍、當歸、枸杞子,丹參等。 (六)甘溫以養(yǎng)中焦,調(diào)血而緩其痛 素體陽虛氣弱,面色萎黃不華,少氣倦怠,四肢不溫,胃脘隱痛,饑則尤甚,得食稍緩,痛處喜曖喜按,漾吐清水,舌胖苔膩,滑潤液多,脈象虛濡沉遲。每因過勞或受冷、過饑則誘發(fā)作痛,可用溫養(yǎng)中焦,調(diào)血緩?fù)捶椒ǎ命S芪建中湯。 黃芪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炙草6克 炮姜1.5克 大棗14枚 當歸10克 飴糖30克(沖) 加減法: 在陽虛氣弱時,可增黃芪至30~60克、黨參10~20克、白術(shù)10克。 若在氣虛的基礎(chǔ)上又見明顯血虛,即加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料豆衣6克、川芎6克、熟地10克,砂仁6克。 若在服藥過程中,又加氣郁,當即改方,用疏調(diào)氣機之藥,暫去甘溫補中之品。 若有宿滯,或消化欠佳,可于方中加保和丸10克(包煎),或枳術(shù)丸10克(包煎)、焦三仙各10克。 本證雖然是氣血虛弱,但不可專賴補藥,一定要增強鍛煉,促進胃腸功能好轉(zhuǎn),加強吸收能力,以利早愈。 (七)香運和中以開其胃,消導(dǎo)食滯以緩疼痛 飲食不節(jié),食滯內(nèi)停,胃脘作痛,脘腹脹滿,噯腐食臭,味如敗卵,嘔吐惡心,不欲飲食,舌苔黃厚,脈來弦滑。用香運和中,消食導(dǎo)滯方法。 砂仁3克 焦山楂10克 焦麥芽10克 焦神曲12克 半夏10克 萊菔子10克 枳實6克 防風3克 加減法: 若體質(zhì)強實,舌苔老黃垢厚,大便不通,可加川軍1.5~3克、元明粉1~3克。 若屬老年體弱,中陽不運者,可加用枳術(shù)丸或香砂枳術(shù)丸。若在中年,可用保和丸加枳術(shù)丸,或用枳實導(dǎo)滯丸,或木香檳榔丸之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