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為何有3本被刪掉? 其實,關(guān)于名著,自從明清小說發(fā)展以來,就有許多種說法,凡是引起過一小段潮流的書,都曾有幸入選過“X大名著”,以至于從明朝到新中國成立,就誕生過“四大名著”、“四大奇書”、“六大名著”、“七大名著”等等說法。 究竟有幾大名著?六大名著 其實最早幾大名著的說法出現(xiàn)在清末民初的一段時期,除了我們熟悉的四大,還有《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兩部,合稱六大名著,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小說史上的最高成就。 另一說法是,六大名著是除四大以外,另外加上《東周列國志》和《封神演義》,對于這種說法我是不太贊成了,《封神演義》雖然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但其思想性和文學(xué)性都不能和其他作品相比,用現(xiàn)在話來說,這就是一部爽文。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起源于明七子王世貞提出的“四大奇書”概念,分別是《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繼王世貞之后,又有馮夢龍?zhí)岢隽诵碌摹八拇笃鏁保菏恰度龂萘x》、《水滸傳》、《西游記》和《金瓶梅》; 到清朝,確立了馮夢龍的說法,理由是王世貞的四本書,都不是同類型,而馮夢龍的四本書都是小說類。此后,四大奇書的說法便流傳開來。 后來《金瓶梅》被禁,而《紅樓夢》橫空出世,于是四大名著才真正被確定了下來,而真正在老百姓中流傳的原因,則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社因需求而刻意推出了“四大名著”,其實就是一種營銷手段,單本不好賣,那就捆綁銷售,并賦予一個“四大名著”的標簽,一下就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七大名著 七大名著很明顯就是一個牽強附會的說法了,就是把六大和四大綜合了一下,把原本入選過的都算上,便有了通俗意義上的“四大名著”+《儒林》+《聊齋》+《金瓶梅》。 那么,為什么后三本名著會被剔除,只留下了四大名著呢?這也是有原因的。 《儒林外史》如果不是那篇《范進中舉》入選了中學(xué)課本,估計這部《儒林外史》就要被人忽視了。這部書的評價還是褒貶不一的,錢鐘書先生認為,這部書抄襲借鑒的比較多:
但實際上錢鐘書先生的標準太嚴格了,《儒林外史》遠遠談不上抄襲,只不過是化用了古代的公案和典故罷了,用典的事兒,怎么能叫抄襲呢? 魯迅先生就對這部書頗為贊揚,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稱其為“以公心諷世之書”,因而列為諷刺小說之類,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習(xí)慣把《儒林外史》當做諷刺小說的起源。 至于《儒林外史》被剔除“X大名著”的原因,很簡單,雖然這是一部長篇小說,但只是以開篇的王冕為引子,作為故事的核心思想,本質(zhì)上其實是許多獨立的短篇故事串聯(lián)而成的,在四大名著的標準上,《儒林外史》的這個特點就有些格格不入了。 《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托鬼狐言人世,每次讀來都不得不佩服蒲松齡先生的想象之豐富,思想之先進,比如他在《鳳仙》一篇中,想象除了最早的“照相機”;在《聶小倩》一篇中,就有了“生平無二色”和自由戀愛的價值觀。 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開拓。 蒲松齡先生雖然在思想上,比當世大多數(shù)人都先進,但畢竟受限于時代的禁錮,他的許多作品中也還是有深刻的封建影子,這一點上,就讓《聊齋志異》的思想性打了一些折扣。 再者,《聊齋志異》也是短篇小說,和四大的選擇標準(長篇)不大一樣,因此也就沒有入選了。 《金瓶梅》我看許多人說《金瓶梅》被替換掉,是因為它寫人性太過深刻,嘿,《紅樓夢》不也一樣么?也有人說它寫社會太過腐敗不堪,那《水滸傳》不也一樣么?文學(xué)作品中的影射和揭露,本身就是文學(xué)的一部分,哪能單純因為這些就否定其價值呢? 《金瓶梅》的地位下降,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對“性”的描寫太過露骨,其實你只要看過《金瓶梅》就知道,其中的性描寫并不算太多,但真的是很露骨了——這種文學(xué)思想,在古代腐儒的心中,是決不能夠抬得過高的,特別是清朝那一群沒有思想的奴隸。 也正是因為那個時代對金瓶梅打上了“淫穢”的標簽,以至于到現(xiàn)在,很多人說起《金瓶梅》還是小黃書,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你什么思想,就能從《金瓶梅》中看到什么故事。 思想太黃了,別讓一本書背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