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勸(LYXQ20200428)——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很多人愿意相信外國人說的,不過這個組織的這個統(tǒng)計是真正令人信服的)——《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以上內容送給讀書第二周仍然打開“哲學篇”,仍然繼續(xù)學習《道德經》的朋友們。認真學習,因為—— 一、學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2,難易相成,長短相形3,高下相傾4,音聲相和5,前后相隨,恒也6。 是以圣人7處無為8之事,行不言之教9;萬物作而弗始10,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導讀 本章以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相互對立的概念說明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變動的,即所謂“反者道之動”。事物在這種相互對立的關系中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注釋 1 惡:指丑。此句中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說明美的東西“變成”丑,而在于說明有了美的觀念,丑的觀念也同時產生了;下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及后面“有無相生”等六句,都在于說明觀念的對立形成,并且在對待關系中彰顯出來。 2 有,無:指現象界事物的顯或隱而言。這里的“有”、“無”與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之“有”、“無”同義,但與第一章喻本體界之道體的“有”、“無”不同。 3 形:一本作“較”。 4 傾:依靠。帛書本作“盈”。 5 音聲相和: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互相調和。 6 恒也:總結上六句之辭。郭店本和通行本無此二字。 7 圣人:有道之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與儒家的人格形態(tài)不同,道家的圣人體任自然,拓展內在的生命境界,揚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 8 無為:不干擾,不妄為。 9 言:指政教號令。不言:不發(fā)號施令,不用政令。不言之教,指潛移默化的引導,而不是形式條規(guī)的督教。 10 萬物作而弗始:指對萬物不加干涉,王弼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 譯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促就,長與短互為顯示,高和下互為呈現,音和聲彼此應和,前和后連接相隨。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tài)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萬物興起而不加干涉;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yè)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賞析與點評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中,“弗有”、“弗恃”、“弗居”是說人在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衣養(yǎng)萬物的同時不可伸展占有的沖動。人類社會種種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一己的占有欲,因此老子強調要依順自然,輔養(yǎng)萬物,任憑萬物各自生命的開展。 ——饒宗頤《中信國學大典·老子》 以上內容僅用于學習交流,不做商業(yè)用途。 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接著來探討,為什么“有”跟“無”是相通的。老子第二章,就開始要把“有”破掉。之所以要先把“有”破掉,是因為一般人痛苦的來源就是“有”。怎么你比我多,怎么你用的東西比我貴,怎么你升遷比我快,所有痛苦都是從“有”而來的。人如果不把“有”破掉,怎么都是痛苦不堪的,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道德經》第二章。 《道德經》第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边@句話是什么意思?老子所說的美丑、善惡,與我們現在的一些社會現象,有著怎樣密切的關聯呢?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當天下人對美這個名稱有了定論,有了這種好惡之心,就糟糕了?!八箰阂选?,意思是那就糟糕了,這是非??谡Z化的表述?!懊馈备俺蟆笔潜厝淮嬖诘?,老子不可能去否定它,他只是說,對“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對“丑”,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標準,這才是自然的現象。如果現在你用個人化的標準,認為這是時尚的,那是落伍的,這是高貴的,那是低賤的,這是美的,那是丑的,天下就大亂了。因為美有了固定的標準以后,所有人都會集中到這邊來。我們拿男人跟女人來做比喻,大家認為這個女人美,所有人都去追求她的話,對她好嗎?當然不好,那對丑的人公平嗎?當然不公平?!扒槿搜壑谐鑫魇?,就是告訴我們美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你看她美,我偏看她丑,你說她丑,我卻覺得很美。老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要有固定的標準,而不是在否定“美”跟“丑”,因為那是不切實際的事情。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不善”不是惡,很多人看到“不善”就認為惡,這也是“名”在作祟,“不善”只是不好的行為,或者是假裝的善,它不一定是罪惡的,所以千萬不要對立。如果大家都知道,善是有固定標準的,很多人就會裝模作樣,去符合那個標準,標榜自己為善人,然后假借善人的名義去做壞事。老子所講的話都不幸而言中,現在人大部分都是這樣。我捐一千塊,我就榜上有名了,我就是好人好事的代表了,就可以放心地做壞事。老子用六種現象來告訴我們,把“美”跟“丑”對立,把“善”跟“不善”看成有一定的標準,都是很可笑的事情。哪六種現象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有無相生”“有”跟“無”是道的一個部分,它不對立。“難易相成”,“難”跟“易”是相比較的,有易才有難,有難才有易?!伴L短相形”“高下相傾”,“長”要靠著“短”,“低”要靠著“高”,才能比較出來哪個長哪個短,哪個高哪個低?!耙袈曄嗪汀保曇羰且{和的,不能太刺耳了?!扒昂笙嚯S”,前后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就你一個人走路,你根本不知道是在前還是在后。所以,美丑、善惡也一樣,是比較出來的。根據這六種自然的現象,老子歸納出兩句話: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兩句話也是《道德經》的重點。我們先說“圣人”這兩個字,《道德經》五千多個字里面,提到“圣人”二字的共二十八次,出現在八十一章里面的二十三章中,可見它的比例相當高。圣人在老子跟孔子的心目中,都代表人間最高的理想人物,但是他們兩個對圣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孔子一講到圣賢,一定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老子從來不提他們的名號,并不是老子看不起“堯舜禹湯”,而是在告訴我們,就算“堯舜禹湯”來到現代,也不可能按照他們的方法再做一遍,也不一定還是“堯舜禹湯”。既然這樣,還執(zhí)著于他們的名號干什么?孔子是指名的,老子是不指名的,因為老子知道名不可名。既然自己說名不可名,還到處講這個,豈不是很奇怪?因此關于什么叫“圣人”,老子給出兩個原則,就是能夠“處無為之事”,能夠“行不言之教”,這樣的人就叫圣人。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里面的“無為”是人們爭議最多的。因為孔子說“有為”,老子卻說“無為”。那么,我們到底是應該做事,還是應該不做事?這里的“無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無為”,這是非常有爭論的。很多人從字面上理解,“無為”就是什么都不做。人如果什么都不做,就是死人。坦白講,人活著就是要動,動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亂動。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動,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無為”絕對不可以解釋成不做事情。這個“為”,是違反的意思,你要做事可以,但是你不能違反自然的規(guī)律,就這么簡單。圣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他就叫圣人,但他做的每件事都順應自然規(guī)律,而且還“行不言之教”。這個以后很多地方會講到。《論語·陽貨篇》中也有這么一句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見這個“不言之教”,孔子也深有體會。講話根本沒有用,我們經常講,講幾百遍,大家還是聽不懂。言教不如身教,若是你身教他還看不懂,那就是他的事了。人都是自作自受的。老子講“圣人”的兩個原則,一個叫作“處無為之事”,一個叫作“行不言之教”,然后他有一個總的概括來說明為什么是這樣兩個原則,因為自然現象就是這樣: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這一段話在《道德經》的很多地方出現,這是老子思想的重點。“辭”就是推辭,也就是離棄的意思。萬物都在產生,都在發(fā)展,可是“道”從來不推辭。這就是說“道”生萬物,萬物都是“道”所生?!暗馈鄙巳f物以后,從來不離開萬物,也不拋棄萬物。對“道”來講,沒有棄物,也沒有寶貝,皆是一視同仁。它生而不有,它永遠創(chuàng)生,永遠生養(yǎng),但是不占有任何東西,這樣才能夠生生不息??纯次覀兊膵寢?,生了一個小孩,要去養(yǎng)他,累得要命,了不起生八個,就不能再生了。而“道”可以一直生,就是因為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它做事情以后,沒有說這是我能干,這是我的才能?,F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能干,這是違反天道的。老天都沒有說過它能干,你憑什么說你能干。最要緊是“功成而不居”,“生”也好,“為”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道沒有認為這是它的功勞。當然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老子給我們的鼓勵,還在后面兩句話: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去”就是不朽,永遠存在的叫“不去”。因為不居功,所以永遠有功勞。我們中國人什么事情都是謝天謝地,實在比外國人聰明太多。外國人老謝這個、謝那個,而謝的人可能有一天會利用你,讓你深受其害。中國人永遠謝天謝地,無心居功,無求以“不去”。一個人處處要功勞,處處爭取這個、爭取那個,所有人都會打擊他,總想把他的功勞去掉。你沒有功勞,人家都說你辛苦了。你有功勞,還讓人家說什么呢?這是大家經??吹降摹?/span>直到現在,老子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在人群社會當中,隨時隨地發(fā)現,這是老子了不起的地方。老子講了這些原則以后,又很明確地提出,人群社會之所以這么亂,是因為有四大亂源。前面兩個字,大家比較容易了解,叫作“名”“利”,人人爭名奪利。后面兩個字大家可能會愣一下,叫作“欲”“知”,欲望太多,知識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有人就很奇怪,知識不是越多越好嗎?怎么會成為社會的亂源呢?我們將在下一集分析。以上內容僅用于學習交流,不做商業(yè)用途。 1、請把您認同的部分內容或觀點,首先分享給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重要內容做好記錄或收藏,因為我們很快會忘記。 3、有適宜機會,用多種方式和身邊人探討交流,相互幫助相互啟發(fā)。 4、認為必要的改變,一定要制訂個人提升計劃,從目標到行動,有日程可測量,把“想”做的事,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會變成真正的“行動”。 5、定期回頭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持續(xù)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而這一能力至關重要。 6、定期總結,確認自己的提升計劃,給自己鼓勵和獎賞,持續(xù)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