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14章,講的是“道紀”。 “道紀”書中翻譯為“道的綱紀,即道的規(guī)律。” “道體”可以簡單理解成道長什么樣子。什么樣子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意思應該是指超越我們感官的一種存在。 我們都知道學習很重要,那么學習為什么很重要呢?學習的東西中,是哪些東西更好地幫助了我們呢?我覺得應該是類似于規(guī)律和本質(zhì)的一些東西。 你看,“知道”,知道知道,就是提醒我們通過學習和思考,要知曉“道”。知道不是I know,而是I know the way!是我知道了應該如何去做,這個“應該”是,包含的就是事物的規(guī)律。 我們?yōu)槭裁匆爸馈保?/strong> “古之道”,并不是古老的、老舊的道,是自古就有、自古至今被驗證過的規(guī)律。 今人多喜“實有”,對于超越感官存在的東西,或因思考的痛苦,或因周期的漫長,或因?qū)Ω泄俚牟怀浞譂M足,距離越來越遠。 因此,游戲和小視頻深受喜愛,既不費腦子,又有滿意的感官刺激和享受,還可以找到強烈的存在感。 比讀書強多了。 大道無形。 誰讓你無形呢?所以我們就不喜歡你。 你看我們多聰明, 都21世紀20年代了,還在講“道”, 腐朽,落后...... 第十四章 【滑動查看書籍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詰2,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3,其下不昧4,繩繩兮5不可名,復歸于無物6。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7。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8。能知古始9,是謂道紀10。 導讀 本章是描述道體的,老子說“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既沒有形體,也沒有顏色和聲音,它不是一個有具體形象的東西?!坝灰娖涫祝S之不見其后”,“道”超越了人類一切感覺知覺,不能為我們的感官所認識,是一個超驗的存在體。 注釋 1 夷、希、微:這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 2 致詰(jié):究詰,追究。 3 皦(jiǎo):光明。 4 昧:陰暗。 5 繩繩兮:形容紛紜不絕。 6 復歸于無物:與第十六章“復歸其根”的意思相同。復歸,即還原。無物,不是一無所有,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實存體,“無”是相對于我們的感官來說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覺它(“道”),所以用“無”字形容它的不可見。 7 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8 有:與第一章的“有”不同,這里的“有”不是老子的專有名詞,而指具體的事物。 9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10 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guī)律。 譯文 看它看不見,名叫“夷”;聽它聽不到,名叫“?!?;摸它摸不著,名叫“微”。這三者的形象無可究詰,它是渾然一體的。它上面不顯得光亮,它下面不顯得陰暗,它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回到不見物體的狀態(tài)。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叫它作“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追隨它,看不見它的后面。 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叫作道的規(guī)律。 《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講出一個“道紀”,并告訴我們“道紀”很玄妙。至于如何玄妙,這要先從道說起。 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在哪里,我們看不見,所以叫作“夷”。用心去聽,聽不到任何聲音,所以叫作“?!薄S檬秩プ?、去摸,也抓不住、摸不到,所以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詰”,是問的意思??床灰姷臇|西,聽不見的東西,摸不著的東西,我們都不知道從何問起。既然不能問,只好靜下心來去想。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道,就是這么一個東西。正因為道說不清楚,也寫不出來,所以混而為一。“混而為一”這四個字很重要,意思是說道無色無聲無形,分不清楚它具體是什么形狀。“一”,就是道的體。我們今天常常講的本體論,就是在講這個“一”。老子接下來寫的文字,就是來形容這個“一”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是光亮;“昧”,是黑暗。其上不光亮,其下不黑暗,意思是說道體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道的現(xiàn)象是很清楚的。我們到處可以看到道的現(xiàn)象,比如人會打噴嚏,會抓癢,會看別人不順眼,一定有原因,要是去找原因,一定找得到。 繩繩兮不可名。“繩”,就是繩子。道像一根繩子,延伸不斷??墒?,它又在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讓人搞不清楚它的方向到底是哪里。“不可名”,就是沒有辦法給它起個名字。 復歸于無物。一般人總認為,從這里回復原點才叫復,其實不一定。就像我們早上起來,絕對不能算剛開始,因為我們昨天已經(jīng)起來過了。晚上躺床上去,也絕不是第一次躺,而是又回復躺在床上了。我們一天總是這樣回復:早餐剛吃完,肚子餓了,回復吃飯;吃了,中午肚子又餓了,再回復到餐桌上吃飯……這里“復”的意思,就是反反復復。我想,這就是我們民間相信輪回的一個主要根源?!皬蜌w于無物”,說的就是回復到“無”的狀態(tài)。 老子接著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無”,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無形無狀也無象??墒钦f它無狀,又隱隱約約有狀;說它無物,又隱隱約約有物,這就叫作“恍惚”。老子怕我們把它看成一般人所講的話,所以用“惚恍”這個詞。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去歡迎它,連頭都找不到;去歡送它,連尾巴在哪里也不知道。向上去找,永遠找不到最上的;往下去探,也探不到最深的。上,是道體,是萬物的本源。不管現(xiàn)代科學多么發(fā)達,人都是追不到的。下,是萬物生存變化的作用。人同樣看不到哪個是最后的。 道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卻一直是中國人認知事物、處理事物的依據(jù)?!皥?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用古之道,為什么可以駕御今天所有的事物?這句話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又在哪里呢? 老子說: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其實真的懂得管理的人,這句話就是管理的定義:用古之道,來處理現(xiàn)在所看到的現(xiàn)象。面對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要怎么去處理,我們不能憑自己的意見。現(xiàn)在的人就是憑自己的意見,所以每次都在嘗試,都在摸索,最后耽誤了時間,浪費了資源,一無所成。其實,這就是不尊重道。如果尊重道,你就知道這些現(xiàn)象雖然好像現(xiàn)在才有,但是要用古往今來的那個一以貫之的“道”來處理它,才不會出錯。 道,在這里不是道的本體,而是道的作用。道的作用就是道的規(guī)律,也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用自然的規(guī)律,來處理現(xiàn)在所看到的現(xiàn)象,就叫作正宗的管理。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古始”,就是自古以來道作用的原理,老子用“道紀”這兩個字來說明。道紀就是道的生化作用,所留下來的痕跡和紀律。 在儒家,也是同樣的說法,因為他們都是從《易經(jīng)》來的。這是現(xiàn)代人最需要了解的,叫作持經(jīng)達變?,F(xiàn)在人把持經(jīng)去掉了,說明受西方的影響非常嚴重。當整個社會都追求“變”的時候,這個社會是永遠不能安定的。社會越變越動亂,就是因為人心越來越動亂。人心求變,社會必然動蕩不安。現(xiàn)在整個社會都在講求新求變,都在講創(chuàng)新,完全沒有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完全沒有尊重道紀,這是人類非常嚴重的危機。 老子當年苦口婆心地講了這么一段,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所以老子緊接著告訴我們,大道入門是有要領(lǐng)的,叫作微妙玄通。好好體會什么叫作微妙玄通,就可以慢慢找到大道的入門。 ——《曾仕強詳解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