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詰【2】,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3】,其下不昧【4】,繩繩兮【5】不可名,復歸於無物【6】,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7】。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8】,能知古始【9】,是謂道紀【10】。 【注釋】
今譯: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摸它摸不著,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究詰,它們原本就是渾然一體的。它上面不顯得光亮,它下面也不顯得陰暗,它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tài)。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面。 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道”的規(guī)律。 圖片來自網絡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本章描述了道的性質,它和現(xiàn)實世界的任何經驗事物不同,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又確實的存在著,所以很難講明白它到底為何物。老子為了讓世人盡可能的明白“道”究竟是什么,估計也是絞盡腦汁費盡心力,但我們看了老子的描述,還是犯迷糊。因為我們習慣了用我們的感官去感受事物,然后去給事物貼上一個標簽,放在我們的大腦數據庫中,以方便歸類管理我們的知識。老子說的“道”這個東西,卻是無形無象,不受任何概念的限制,智慧如老子,講些來也是這么的讓人費解。 其實這就好比讓一個吃了糖的人給一群從來沒有吃過糖的人描述甜味是什么,講的人窮盡所能想讓聽者明白他吃過糖后的感受,但他也只能借助聽者的既有經驗來比較,比如告訴聽者這個味道不是酸、不是澀、不是麻、不是辣、不是苦、不是咸,聽者雖然可以用排除法來區(qū)分什么不是甜味,但對于什么是甜味,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老子是得道之人,向我等凡夫俗子講授“道”是什么的時候,遇到的是同樣的尷尬,他只能說,“道”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它既不明亮,也不灰暗,既找不到頭,也看不到尾,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它運動不止......。 老子講得唾沫橫飛,學渣們聽得暈頭轉向,最后只好安慰自己:好吧,反正“道”就是這么一個玄乎的東西,既然無法窮其究竟,就安住于道中吧。其實這樣想的童鞋,離道已經不遠了。道之于我們,從細微處講,打個不算精準的比方,就像氧氣之于人體:氧氣無時無刻不與我們同在,但我們看不見它,聽不到它,更摸不著它,它在我們的身體之外,又在我們的呼吸里,還在我們身體的組織和器官中,它在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里,它不停運動,無所不在,我們不知道它的源頭,也看不到它的盡頭。對于氧氣,我們不需要搞清楚它到底長什么樣,只需要懂得它的屬性并自然的與它同在,不讓自己處于缺氧或醉氧狀態(tài)就好。對于道也是這樣,安靜的居于道中,不離道太遠,不背道而馳,就能達到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 老子可能也考慮到了聽眾的水平,不想為難大家,所以最后有一句點睛之筆:“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言下之意就是:“同學們啊,不用太糾結,道本來就是深奧詭秘的,它早就存在并且一直就在這里,我們慢慢地體會和把握就行了。通過我們去體悟道的規(guī)律,就可以用道來指導我們現(xiàn)今的生活,我們也能越來越明白道是什么。今天就說這么多了,同學們散了吧?!?/p> 老子的這堂理論課就這么結束了。 圖片來自網絡 關于最后這句內功心法,咱們還可以再深入理解一下。老子說“執(zhí)古之道”,那應該如何去“執(zhí)”道呢?執(zhí)就是把握,怎么去把握?尺度在哪里?其實不用著急,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前面的章節(jié)中老子曾經很具體的提到過該怎么把握的問題,讓我們來溫故而知新:第三章“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已經明確告訴我們不能做什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七章“天地所以難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講效法天地和圣人,像天地那樣沒有分別心的容納萬物,像圣人那樣無私的為天下;第八章“上善若水”,教我們從水性中悟道,從水性中學習把握為人處事之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更是把尺度的重要性和破壞尺度的危害性講得明白透徹;第十章“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從自身的修煉到宏觀的把控,從個體到全局這兩個維度教人如何去執(zhí)道;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強調了構成事物,有與無兩個要素同等重要,不可偏廢;第十二章“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給出了合于道的明確的選擇方向;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教人貴身以濟天下。以上各章,老子都講授了如何“執(zhí)”的問題,值得我們再去反復體會。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只有恰當地“執(zhí)”了,才能更好地“御”,這兩個都是動詞,老子已經暗示我們要將其所授付諸行動和實踐,才能逐步摸清和掌握道之規(guī)律。實踐出真知,執(zhí)守大道,應如王陽明先生講的“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用無為的心態(tài)去為,最終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如果消極等待,沒有深刻的體悟,又如何能恰如其分地把握“道”呢? 故,道無常形,唯循道而執(zhí),方能不離于道。 智慧的寶庫已然打開,豐富的藏寶正閃爍光芒,我們還在原地猶豫什么呢?Come on baby ,繼續(xù)前行吧! 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