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的說法,一直被否定被批評。因為,客觀上它制造并傳播焦慮,讓一部分家長讓孩子疲于奔命不得安生,也讓另一部分人消極懈怠,反正都不占優(yōu)勢將來只能靠運氣,那就得馬馬虎虎混著過唄。 學習起跑線的說法,過度強調自然不妥,斷然否定的避而不談,也不符合客觀現(xiàn)實。因為總有人看起來不怎么占優(yōu)勢,最后結果也不錯的。
之所以提到這一話題,是有家長問了相關的問題。大致是說,生活在小鎮(zhèn)上,生活還過得去,就是想好好教育孩子,希望能在念書這條路上有點出息,想從小學就給打牢語文基礎,不輸在起跑線上,問我能否給些建議。記得這位多年的老粉絲家長,第一次交流的時候,她兒子還沒有上小學一年級呢,如今孩子居然都上三年級了。生活打拼的辛苦,子女教育的焦慮,經(jīng)歷過,我們都是有體會。所以只要是真正遇到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定要回答的,而且是必須認真回答。這既是自己價值的實現(xiàn),對于自媒體號來說,也是對于粉絲們的信任的擔當。對于一個搞教育好為人師每日喋喋不休,又喜歡寫作的人,這絕對算是把精力用在了正確的地方。答疑解惑,促進每一個想學習個體的提升,讓更多的家長知道怎么幫助孩子學好語文,讓更多的孩子學好語文,也是實實在在的在為中國的教育做貢獻。初中小學到底該怎樣打語文基礎,才能讓中考高考的時候寫作能力大爆發(fā)?下面開講:或許你會說,孩子應該是天真和快樂的,咋就要和理性思維扯上關系呢? 先看看啥叫理性思維:它是感性思維的相對概念,是一種具有明確的思維方向充分的理由依據(jù),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思維。再簡單的說呢,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jù)和邏輯基礎上的思維方式。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區(qū)別是什么?舉個例子一說大家就全部都知道。雪化了變成了什么?雪化了變成了春天!內向沉悶白發(fā)蒼蒼的冬婆婆終于說再見了,壓抑已久的小雪花改變了自己的形體,流動起整個小溪的歡樂,唱著歡快的歌,喚醒樹木,喚醒花朵,整個天地變成了春姑娘的世界……,很顯然的,這就是有抒情性的感性的思維。雪化了變成什么?雪化了變成了水。當氣溫達到0℃的時候,固態(tài)的水就會變成液態(tài)的水,所以雪就融化了,匯聚到小溪里,小溪就漲水了……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思考和探索,這就是建立在證據(jù)和邏輯基礎上的理性的思維。發(fā)展理性思維和抽象思維,并不僅僅是數(shù)學學科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科學學科的事情,學習語文,也不能忽視。我之所以這么強調,恰恰是大家學習語文,往往比較重視感情而忽視理性。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大家讓孩子背唐詩,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什么“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什么“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望子成龍的心理,驅使著我們和孩子一起背了很多古詩,也給他們講了許多童話故事,這些感性形式的東西,確實符合兒童的天性,也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但是我們的教育并不能僅僅止步于這些,該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講道理。有些家長做的比較好,想給孩子講一講事物背后的科學原理,但是老輩人或者是有一些同輩人,總是不經(jīng)意的說,孩子那么小他又不懂,講那么深刻的道理有什么用?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和觀點,往往會扼殺孩子理性思維的成長。兒童是好奇的,往往會對一些尋常的現(xiàn)象有興趣,我們能引導他們思考,就是在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科學精神,是為未來他們的理性成長,或者說全面發(fā)展,打下均衡的基礎。當下次孩子再問你一年為什么有四季的時候,就千萬不要嫌孩子話多,實在自己不知道,那就到網(wǎng)上去搜一搜,從現(xiàn)象到理論,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草木萌芽到秋天落葉,從春雨降落到滴水成冰,認真給孩子講一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絕不是僅僅知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飛流直下三千尺;古代的船也不可能快成“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那樣的說法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有效說法,和這一說法異曲同工的夸張生活里也有,如“寶寶高興死了”“寶寶傷心死了”;《丑小鴨》《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的故事都是引人入勝的,和主人公同悲同喜的時候,更要去體會故事里面的道理。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生活中當然少不了贊美抒情。但是生活中更多的部分,主要是有有詳有略的敘述,條理清晰的說明,以及鮮明觀點的表達。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有條理的把自己的事情說清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從幼兒園回來的時候,家長總會問幼兒園里面一天都經(jīng)歷了什么。有的孩子表述的清楚,從孩子的敘述中,家長知道孩子午餐吃了什么,都和誰玩兒了,老師上課說了什么,給大家布置了什么任務,能得到這些,自然也就放心多一點。為什么孩子能說清楚?除了要有天賦,更關鍵的是家長的引導和訓練。很多同學上了初中,上了高中之后,作文一直都寫不好,有時候原因就可以追溯到這樣的時期。英國人約翰·亨利·紐曼的《大學的觀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一書指出∶"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成長階段的理性思維的教育,不僅有助于我們順利的通過高考,在整個一生中的工作科研都是有重大意義的。 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更多的課程是以理性邏輯的方式,等到有了工作,雖然未必去搞學術研究,搞科研,但生活工作中所面臨的一個個現(xiàn)實的問題,無不需要理性來分析來解決。如果你的孩子還小,就讓我們想象到當他們長到了16歲到18歲時候的樣子,那時候成人禮局,他不再是小學生,而是從一個自然人成長為公民,到那樣的時候,就必須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分析事物。而到那個時候學習的任務,也將以理性的分析為主。所以為了孩子長遠的考慮,不妨在時間還算充裕的時候,有重點的去訓練他們的理性思維。語文考試考什么?閱讀和寫作,自然是所占比重最大的。除了背誦和默寫的內容,大多數(shù)是要考的邏輯,要考思維的。 比如閱讀會考到一種修辭方法叫“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呢?生動形象!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答案,不應該是記住的,而應該是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并且分析出來。荷花已經(jīng)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像分析這樣的句子,就不能只答一個生動形象便匆匆了事,得結合課文做具體的分析,到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具體的效果是什么?再說說我們的作文。不少人有一種誤區(qū),覺得作文只要詞藻華麗,講究修辭,就能得到不錯的分數(shù)。充錢的時候,也許這是管用的招數(shù),但是越往后,越要考察大家的思維和邏輯。電子設備橫行的年代,雖然感性的形象,文字音頻視頻極易得到,但是支撐這一切背后的邏輯,卻是理性思維。如果寫作文僅僅會抒情,而不會理性分析,必然是落后于時代的。10多年前教初中,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叫做《文學少年帶魚高考的警示》,里面提到認識的膚淺和思想的蒼白正是那一代中學生的通病,不加強理性訓練,必然會降低一代人的水平。當時的寫作情形確實如此,很多的教輔資料便是收集好詞好句,老師上課也組織同學背,背的好了,運用一些模板和套路,中考作文便沒有負擔。但寫作如果僅僅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而轉,必然會喪失它的一些意義。 寫作不僅僅是語言表達的事兒,它是在生活體驗,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思維方式,以語言文字為工具,來表達。作文也不僅僅是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問題,它更是文化素養(yǎng),價值取向,創(chuàng)造能力的綜合反應。到了高考作文,更考查的一個青年的潛質,為民族的未來負責。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這些,再想到我們自身,把我們融入到時代里,如果不加強理性思維的訓練,如果不養(yǎng)成邏輯思維的訓練,不注重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個人的勝出一定是很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