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B 現(xiàn)代漢語 自然大道的道理,容易認(rèn)知,也容易遵行;但是天下人卻不能夠認(rèn)知,也不能夠遵行。說話要有起因,做事要有源頭,并不是天下人看不見道的存在,是因?yàn)闆]有思想文化的認(rèn)知。天下人認(rèn)知道存在的人很少,可以證明有思想文化多么可貴,所以圣人不追求名利,而追求日修悟道。 C 各家注釋 1河上公注: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也。人不好柔弱而好剛強(qiáng)。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反也。夫唯世人之無知者,是我道德之暗昧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 2王弼注: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或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3杜光庭注:言易知易行,而迷者不知不曉,以其不知於至道,不能深了於戒言,瞢彼君宗,尚拘昏滯,是知我者少也。茍能法則於道,信為貴乎。若披褐而懷玉,非常徒之可識。夫道易知也,而不知者信為愚矣。不知而強(qiáng)知者,圣人不取。 4王安石注: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大笑之。惟其大笑,故知我者希。惟其若存,故知我者貴。 5呂吉甫注:道法自然,其言亦希而自然。自然則無為,則知之行之也,不乃甚易乎?而天下不能知,不能行,何耶?以言有宗,事有君,而天下不知其宗與君,是以不吾知也。何謂宗?無為而自然者,言之宗也。 6蘇轍注:道之大,復(fù)性而足。而性之妙,見於起居飲食之間耳。圣人指此以示人,豈不易知乎?人能體此以應(yīng)物,豈不易行乎?然世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況行之乎?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跡也。使道可以言盡,則聽言而足矣;可以事見,則考事而足矣。惟言不能盡,事不能見,非舍言而求其宗,遺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蓋古之圣人,無思無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則思慮之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 7時(shí)雍注:無思無慮始知道,故易知也。無從無道始得道,故易行也。而天下富貴者侈欲以喪真,貧賤者勞役以傷生,皆喪己於物,失性於俗,故莫能知,莫能行矣。夫言有宗者,明一章之言,其統(tǒng)之有宗也,此之謂易知者歟? 8邵若愚注:言簡直甚易知,無所作為甚易行。天下之人以情識測度,欲見欲聞,欲為欲得,故莫能知,莫能行。此書言理有宗本,論事有君主也意。夫惟無不也知言之宗、事之主,老子日是以不知吾也。 9王夫之注:大喧生于大寂,大生肇于無生。乘其喧而和之,不勝和也。逐其化而育之,不勝育也。唇吹竽,則指不能拊瑟;仰承蟬,則俯不能掇螬。故天下之言,為唇為指;天下之事,為承為掇。逐逐其難而終不遇,乃枵然以自侈其知之多,豈有能知我者哉? 10林虞齋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之人莫有知者,莫有行者,此欺時(shí)之不知己也。宗,主也,君亦主也。眾言之中有至言,故曰言有宗。舉世之事,道為之主,故曰事有君。世無知至言至道之人,所以莫有知我者,故曰夫惟無知,始不我知。 D本注 1本篇為治外篇之十四,闡明學(xué)習(xí),認(rèn)知,和遵行道,需要有逐步漸進(jìn)的過程。追求名利與追求悟道,是天地之別;追求名利,求其華,不求其實(shí)而紛擾隨性;追求悟道,求其實(shí),不求其華而日修不綴,故名利者言禮不遵禮,愚之始;悟道者,遵禮不言禮,智之由。 2 道為一,一化二,為陰陽,陰陽合,生五行,五行運(yùn),成萬物,認(rèn)知事物的道理,淺顯而易見,以此認(rèn)知事物,具體應(yīng)用,易知而易見。天下之人,有常欲,或于美言,或于尊行,皆為私利之名實(shí),所以不能夠用慈愛,而用私;不能夠行約束,而行欲;好先作,而私心作祟;非不見于道,而不明于道,非不聞?dòng)诘?,而不行于道;道?xì)微,無處不在,人人可見,而人人不能入道,為不明;以私利之心,觀于天下,則人人皆為名利,豈有道,故道不存,道不知,道不行,似有還無;以道心觀天下,物物皆通一理,一通則百通,似有還無。 3說話則有起因,沒有起因,話語無行之軌跡;事情必有源頭,沒有源頭則事情不能夠成立;所以天下人,看不見道的存在,是因?yàn)闆]有思想文化認(rèn)知,形制之源起,遵行形制而為禮,所以有思想文化的人,明白遵行形制而可以認(rèn)知道。 4只有具備足夠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才能夠認(rèn)知道的存在,才能夠體道悟道之行用,所以天下人都可以知道,而堅(jiān)持思想文化修為的人很少,體道和悟道的人更少,有思想文化多么可貴。所以圣人不追求名利,而追求日修悟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