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傷寒汗出而渴者(此處之口渴,不是陽明里證的口渴,是水氣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原文73 【鄭論】 按汗出而渴,是太陽寒水從毛竅而出,不能滋潤腸胃,故見口渴,以五苓散主之,乃使太陽寒水之氣,不從外出,而仍從內(nèi)出,則汗渴便止。然有不渴者,是津液未大傷,胃中尚可支持,雖見汗出,以茯苓甘草湯主之,亦是化氣行水之妙。
大渴飲冷(頂批)。 【闡釋】 此條為茯苓甘草湯證與五苓散證之辨證要點,只在渴與不渴之間,則其它證狀,如脈浮數(shù),小便不利,微熱等情況,亦必大致相同。鄭氏釋為加小便不利四字,更加明白了然,是正確的。
茯苓甘草湯方(校補) 茯苓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范圍】 本方治汗出不渴,其蓄水比五苓散為輕,因而去掉主要的利水藥,僅用茯苓之淡滲,加重桂枝溫陽,生姜溫胃,甘草和中,四味配伍,溫胃散水之功最佳,為治水氣停中焦,不煩不渴,心下悸而四肢厥逆的有效良方。 |
|
來自: 仲師之徒 > 《《傷寒恒論》太陽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