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溫,有毒;味苦辛;歸心、胃,肝經(jīng)。 功效定癇,止痛。治癲狂,風(fēng)癇,風(fēng)痹厥痛,神經(jīng)痛,喘咳,胃痛,久痢,久瀉,脫肛,牙痛,癰腫,惡瘡。 禁忌有大毒,內(nèi)服宜慎。 本品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原名莨菪子,列入下品。李時珍釋其名謂:"其子服之,今人狂狼放宕,故名。"《圖經(jīng)本草》稱為天仙子。韓保昇謂:"葉似菘藍(lán),莖葉皆有細(xì)毛,花白色,子殼作罌狀,結(jié)實扁細(xì)若粟米大,青黃色,六月、七月采子,日干。"再參考《證類本草》及《本草綱目》的附圖,可確證古今所習(xí)用者均是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具有解痙止痛,安神定痛的作用。用于胃痙攣疼痛,喘咳,癲狂。 過去尚有一種進口天仙子,商品習(xí)稱"南天仙子",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參見"大青草"條)的種子。外形略呈心臟形而扁平,表面紅褐色或棕紅色,較平坦,無網(wǎng)紋或突起,但邊緣有一圈灰黃色透明物,遇水則成粘液狀。氣微,味淡。曾習(xí)用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此種進口天仙子,與上述天仙子截然不同,不能同等使用。 【藥名】天仙子 【別名】莨菪子、山煙、牙痛子、熏牙子 【來源】本品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 的干燥成熟種子。夏、秋二季果皮變黃色時,采摘果實,曝曬,打下種子,篩去果皮、枝梗,曬干。 【性狀】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臭味。根肉質(zhì)、粗大,多分枝。莖高40—80厘米,上部具分枝,全體被白色腺毛。基生葉大,葉柄扁寬而短,葉片長卵形,長14—20厘米,呈不整齊的羽狀淺裂,裂片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急尖,兩面被白色直立長柔毛及腺毛,以下面較多;莖生葉互生,排列較密,無柄,卵狀披針形,每側(cè)有2—5個疏大齒牙或淺裂,葉漸上漸小,最上部的葉常呈交叉互生,成2列狀?;ㄒ干?,單一,徑2—3厘米;萼杯狀,綠色,5齒狀淺裂,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漏斗狀,5淺裂,常有一裂隙較深,裂片先端圓鈍,淺黃色,具紫色網(wǎng)狀脈紋,外被短柔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不等長,略與花冠管等長,花藥深藍(lán)紫色;子房略呈橢圓形,花柱單一,柱頭頭狀。萼管基部膨大,宿存,內(nèi)包壺形蒴果,2室,蓋裂。種子多數(shù),呈不規(guī)則闊腎形,胚彎生?;ㄆ?月。果期6月。 本品呈類扁腎形或扁卵形,直徑約1mm。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有細(xì)密的網(wǎng)紋,略尖的一端有點狀種臍。剖面灰白色,油質(zhì),有胚乳,胚彎曲。無臭,味微辛。 【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濃氨試液0.5ml,混勻,再加氯仿5ml,密塞,時時振搖半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0.5ml氯仿使溶解,取溶液5滴,置水浴上蒸干,加發(fā)煙硝酸4滴,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1ml與氫氧化鉀1小粒,顯紫。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棄去石油醚液,同上再處理一次,藥渣揮干溶劑,加濃氨試液與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濕潤,加氯仿2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氫溴酸東莨菪堿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與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棕色斑點。 【加工炮制】 (1)凈制揀去雜質(zhì)。 (2)《雷公炮炙論》:“修事十兩,以頭醋一鎰,煮盡醋為度,卻用黃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曬干別搗重篩用?!?/p> (一)功效主治 定癇,止痛。治癲狂,風(fēng)癇,風(fēng)痹厥痛,神經(jīng)痛,喘咳,胃痛,久痢,久瀉,脫肛,牙痛,癰腫,惡瘡。
本品辛溫,入肝經(jīng),有明顯的解痙鎮(zhèn)痛作用,故常用于各種痛證。凡胃腸痙攣性疼痛者,可與元胡、甘草配伍,如《新疆中草藥》天元湯;若風(fēng)濕痹痛者,可與烏頭、五靈脂、甘草同用,如《圣濟總錄》治風(fēng)痹厥痛方;若全身麻木,筋骨疼痛者,可與草烏、蛇床子、牡蠣、干姜相合,如《楊氏家藏方》天仙散;若牙痛者,可與細(xì)辛、生地并施,如《山西中草藥》治牙痛方;若瘡癰疔毒腫痛者,可與紅升丹、拔毒丹、冰片配伍外敷,如《瘍科綱要》天仙丹。
本品辛溫,入肺經(jīng),功能解痙止咳,降逆平喘,故常用于咳嗽、哮喘等證。凡咳嗽、哮喘者,可與陳皮、蘇子相配,如《長白山植物藥志》治咳喘方;若咳嗽積年不瘥者,《圣惠方》乃與大棗、酥同煮食;或與木香、雄黃相伍燒煙吸,如《圣濟總錄》莨菪子散。安神定驚本品苦辛,主入心肝,有鎮(zhèn)驚安神、寧心定志之功,故常用于癲狂、驚癇等證。凡癲癇羊鳴目翻者,可與牛黃、桂心、鯉魚膽等配伍,如《古今錄驗方》莨菪子散;若風(fēng)癇癲狂者,亦可與天麻、大黃、當(dāng)歸、厚樸配用,以增強清熱化痰之力。
本品苦辛性溫,又有收斂止瀉固脫之效。凡水瀉日久者,可與大棗相配,如《圣惠方》治水瀉方;若陰寒內(nèi)盛,洞泄不止者,可與干姜、陳皮、訶子相伍,如《圣濟總錄》天仙子丸;若赤白痢,腹痛后重者,宜與大黃相佐,通澀兼用,如《普濟方》妙功散;若久痢勞痢者,可與干姜、狗頭骨同用,如《續(xù)易簡方論》莨菪丸;若小兒疳痢,面黃體瘦者,當(dāng)與胡黃連、木香、肉豆蔻相配,如《圣濟總錄》莨菪丸;若脫肛不收者,可與橡實、曼陀羅相伍,如《圣濟總錄》治脫肛方。
(二)天仙子的作用 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1)對心臟的作用:東莨菪堿能解除迷走神經(jīng)對心臟的抑制,使交感神經(jīng)作用占優(yōu)勢,故可使心率加快。阿托品有類似作用,而且更強。給兔和犬靜脈注射阿托品2-3mg/kg或東莨菪堿4mg/kg,可拮抗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所誘發(fā)的心律紊亂,但不能拮抗引起的心律加快。 (2)對血管及血流動力學(xué)的作用:離體兔血管灌流表明,東莨菪堿可以拮抗腎上腺素引起的收縮作用,但比阿托品弱,同時還能對抗乙酰膽堿所致的血壓下降,改善微循環(huán)。 對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 (1)對行為的影響:東莨菪堿注射于兔側(cè)腦室,可出現(xiàn)閉眼,側(cè)臥、翻正反射消失,活動減少等現(xiàn)象,與冬眠合劑或與戊巴比妥類合用均可使動物活動減少,表現(xiàn)出與中樞抑制藥的協(xié)同作用。但有報告,小劑量東莨菪堿能使小鼠自主活動增加,并能對抗利血平等引起的活動減小,表現(xiàn)中樞興奮作用。因而認(rèn)為,東莨菪堿對中樞神系系統(tǒng)的作用是雙向性的。 (2)對動物腦電的影響:給清醒貓腹腔注射氫溴酸東莨菪堿0.05-0.1mg/kg,腦電圖由低幅快波轉(zhuǎn)變?yōu)椴灰?guī)則的高幅慢波,動物表現(xiàn)安靜。當(dāng)劑量增至0.25-5mg/kg時,腦電圖出現(xiàn)高度同步化和不規(guī)則高幅慢波,此時動物表現(xiàn)興奮狂躁。東莨菪堿對犬、兔和大鼠等動物所引起的腦電反應(yīng)亦非常近似,并能阻斷多種生理刺激所引起的驚醒反應(yīng)。 (3)對條件反射的影響:東莨菪堿能不同程度地阻斷大鼠回避性條件反射和二級條件反射,阻斷率與劑量呈平行關(guān)系,阿托品作用較弱。 (4)對痛覺的影響:家兔鉀離子透入法測痛試驗表明,腹腔注射東莨菪堿4mg/kg,給藥后30分鐘痛閾提高49%。靜脈注射同樣劑量的東莨菪堿,給藥后20分鐘痛閾提高37%。而側(cè)腦注射5mg/只后20分鐘痛閾提高53%,與度冷丁(60mg/kg腹腔注射)合用痛閾提高147%,而單用度冷丁痛閾升高93%,提示兩藥合用有協(xié)同作用。小鼠熱板法試驗表明,腹腔注射東莨菪堿1.25mg/kg,給藥后15分鐘痛閾提高62%,與小劑量度冷?。?0mg/kg腹腔注射)合用,給藥后15分鐘痛閾提高126%,而單用小劑量度冷丁痛閾僅提高23%,這些與家兔實驗結(jié)果相一致。另外,給家兔側(cè)腦室注射去甲腎上腺素20mg/只后,10分鐘時痛閾下降46%,并能減弱度冷丁的鎮(zhèn)痛作用。東莨菪堿和去甲腎上腺素合用,則能對抗后者的抗鎮(zhèn)痛作用。因此推測東莨菪堿的鎮(zhèn)痛和加強度冷丁鎮(zhèn)痛的作用,可能與其抗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有關(guān)。 對腺體及平滑肌的作用: 阿托品對腺體分泌有抑制作用,對活動過強或痙攣狀態(tài)下的平滑肌有明顯的弛緩作用。 對肺損傷的保護作用: 東莨菪堿對溺水肺損傷有治療作用。東莨菪堿預(yù)防性給藥對動物在外觀表現(xiàn)、總死亡率、血液動力學(xué)變化、血氣分析及光鏡和電鏡下的組織改變等諸方面指標(biāo)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性給藥。說明預(yù)防性給藥能夠顯著改善海水溺水者的預(yù)后。 對眼: 阿托品有散瞳,升高眼壓與調(diào)節(jié)麻痹的作用,因此可用于虹膜炎及睫狀肌炎,使發(fā)炎組織停止活動,減少刺激而促使痊愈。由于其升高眼壓的作用,對青光眼患者應(yīng)禁用。 毒性作用: 阿托品作用范圍很廣,利用其一種作用于治療時,其他作用即成為不需要的副作用,5—10毫克即能產(chǎn)生顯著的中毒癥狀,最低致死量則為0.08—0.13克,相差十幾倍。 其它作用: 阿托品具有散瞳,升高眼壓及調(diào)節(jié)麻痹的作用,保護胃粘膜作用,鈣拮抗作用,對腎功能衰竭保護作用,另對脊髓損傷也有治療作用。 (三)天仙子的性味歸經(jīng) 【性味】 苦辛,溫,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雷公炮炙論》:"大毒。" ③《別錄》:"甘,有毒。" ④《藥性論》:"味苦辛。微熱,有大毒。"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心、胃,肝三經(jīng)。" 配木香,用于氣滯胃脘痛及牙痛等。 配獨活,共奏祛風(fēng)散寒,除濕通痹之功。適用于風(fēng)濕痹痛之證。 配天麻,祛風(fēng)定癇作用增強。適用于風(fēng)癇,癲癇之證。 方劑制劑 莨菪子散(《古今錄驗方》): 豬卵一具(陰干百三),莨菪子三升,牛黃八分,鯉魚膽五分,桂心十分,上五味,切,以清酒一升,漬莨菪子,暴令干盡酒止,乃搗令下篩。酒服五分匕,日再,當(dāng)如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治五癲,反側(cè)羊鳴,目翻吐沫,不知痛處。 妙功散(《普濟方》) :大黃五錢,莨菪子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食前。主治:赤白痢疾.臍腹疼痛,腸滑后重。 治水瀉日久方(《圣惠方》) :青州干棗十個,去核.入莨菪子填滿。扎定,燒存性。每粟米飲服一錢。 治年久呷嗽方(《崔氏纂要方》) :莨菪子、木香、熏黃等份。為末,以羊脂涂青紙上,撤末于上,卷作筒,燒煙熏吸之。 治風(fēng)痹厥痛方(《圣濟總錄》) :天仙子三錢 (炒),大草烏頭、甘草半兩,五靈脂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湯下。 治積冷痃癖,不思飲食,四肢贏困方(《圣惠方》) :莨菪子三分(水淘去浮者),大棗四十九枚。上藥,以水三升相和,煮水盡,即取棗去皮核。每于食前吃一枚,粥飲下亦得,覺熱即止。 治惡瘡似癩方(《千金方》) :燒莨菪于末敷之。 治五癲,反側(cè)羊嗚,目翻吐沫,不知痛處:豬卵一具(陰干百日),莨菪子三升,牛黃八分(研),鯉魚膽五分,桂心十分(研)。上五味,切,以清酒一升,漬莨菪子,暴令干,盡酒止,乃搗令下篩。酒服五分匕,日再,當(dāng)如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生蔥等。(《古今錄驗方》莨菪子散) 治風(fēng)痹厥痛:天仙子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半兩,五靈脂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湯下。(《圣濟總錄》) 治積冷痃癖,不思飲食,四肢羸困:莨菪子三分(水淘去浮者),大棗四十九枚。上藥,以水三升相和,煮水盡,即取棗去皮核。每于食前吃一枚,粥飲下亦得,覺熱即止。(《圣惠方》) 治年久呷嗽:莨菪子、木香、熏黃等分。為末,以羊脂涂青紙上,撒末于上,卷作筒,燒煙熏吸之。(《崔氏纂要方》) 治水瀉日久:青州干棗十個,去核,入莨菪子填滿,扎定,燒存性。每粟米飲服一錢。(《圣惠方》) 治赤白痢,臍腹疼痛,腸滑后重:大黃半兩,莨菪子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食前。(《普濟方》妙功散) 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醋和莨菪子末,敷頭上。 治惡瘡似癩者:燒莨菪子末敷之。 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末茛菪子敷瘡上。 治猘犬毒:服莨菪子七枚,日一。(⑦方以下出《千金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0.5—1.5克。外用:煎水洗,研末調(diào)敷或燒煙熏。 宜忌配伍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多食令人狂走?!?/p> 《雷公炮炙論》:“勿誤服,沖入心,大煩悶,眼生星火?!?/p> 本品有大毒,內(nèi)服宜慎。 中毒及解救 植物茛菪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均含有上述多種生物堿,臨床除有因過量服用天仙子中毒者外,還見有因誤食其根、葉、花、果中毒病例。 中毒癥狀。 口干、皮膚粘膜干燥潮紅、聲音嘶啞、吞咽困難、頭痛、頭暈、發(fā)熱、心動過速瞳孔散大、視力模糊、排尿困難。嚴(yán)重者出現(xiàn)譫妄、狂躁、摸空動作、共濟失調(diào),或呈現(xiàn)反應(yīng)遲鈍、精神萎靡、昏睡。可因血壓下降、呼吸衰竭而死亡。 解救措施。 ①口服中毒者,早期用1 :5000高錳酸鉀或2%—40%鞣酸溶液洗胃,爾后給硫酸鎂30g導(dǎo)瀉。 ②拮抗劑毛果蕓香堿5—10mg或新斯的明0.5—1mg皮下注射,每15—20分鐘1次,至口干消失。 ③靜脈補液。 ④對癥治療。高熱者,物理降溫;尿潴留時導(dǎo)尿;呼吸困難時吸氧,或行人工呼吸;煩躁不安或驚厥者給以氯丙嗪或水合氯醛;有中樞抑制現(xiàn)象時,則可給予中樞興奮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