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柏 書百遍 11月17日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藏準此。 從這段可知,治肝有三個重點--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所以治肝病的經方中有補-酸-烏梅丸;助-焦苦-吳茱萸湯;益-甘-小建中湯。這是治療肝虛的三個法則,肝實不用。肝實則下利,有時嘔吐,肝實熱發(fā)炎,則肝腫,熱進入大腸,則便膿血便-白頭翁湯證。所以實熱癥用涼藥。 肝出現問題,應該先實脾,這是基本法則。就是為了不讓肝病不進入脾臟,不讓他傳經。腸胃吸收食物以后“肝膽之液,滲入胃”,故胃中含有肝的酸,膽的苦,脾的甜和胰臟的黏液。肝受寒后,就會吐酸,故用燥止嘔。嘔酸是肝液外出-吳茱萸湯。如果肝熱,則吐膽汁,口苦-小柴胡湯證。如果苦味嚴重,重用黃芩、半夏。肝氣郁久以后,會造成食物殘毒停留,囤積久了,就會生濕,病人容易惡心。其實胃本身沒有問題,而是肝臟濕氣郁結積聚于此,壓迫胃,致使惡心,甚至嘔吐。“濕勝則肝膽不調,故多嘔?!?/span> 濕勝則易生蟲-烏梅丸。苦藥多寒涼,主泄,主向下走,溫能化濕。烏梅丸苦溫?!耙詾趺分幔患毿?、干姜、蜀椒、桂枝、附子之溫;及黃連、黃柏之苦燥。而后胃濕溫化,肝膽之郁方得調達。”這個是治療肝膽濕熱很好的處方。中醫(yī)的濕分為兩種情況,蛔蟲病和久痢,但是下痢便膿血時不要吃。第二個就是吳茱萸湯,吳茱萸+生姜、甘草、人參,是專治胃下垂的處方。在中醫(yī)的觀念里,下垂就是胃功能不好,胃寒。為什么會寒呢?因為肝臟功能不好,肝壓迫胃,胃沒辦法動,只好下垂。很多長年喝酒的人,會造成肝臟的負擔,進一步造成胃下垂,此時吳茱萸湯就很好用。吳茱萸就是入肝經的藥。此處不是用酸來補肝,這是寒濕初起之時,肝臟未虛,肝臟虛時用烏梅丸,不虛,只需要助胃陽而止嘔,宜用吳茱萸湯。如果用甘味來調肝,則用建中湯,這些都是治肝于未病時用的。肝實熱則下利后重,即上完廁所還想再上,肛門灼熱,大便腥臭-白頭翁湯證。 胡 希 恕 上工治病,看見肝病,根據五行生克規(guī)律,知肝實必可脾。時令對五臟亦有影響。脾王于四季之末十八天,若是在這十八天,雖肝實欲傳脾,但脾旺可抵御肝的傳病,故可不必補脾。 上面說肝實之病,那么肝虛之病呢?雖然不傳脾,但補脾也是為治肝。酸入肝,故補肝應用酸;肝虛之病,得助其心火盛才行,苦入心,故助用焦苦;同時還得補益脾胃,甘入脾,故補用甘。這些都不是直接治肝??偠灾?,補脾水來救腎水,這就是《難經》中“西方虛東方實,補南方瀉北方?!毖a南方就是補心火,瀉北方就是瀉腎水。腎水不行,心火就盛,心火盛,心火克肺金,金氣不行,肝不受克,自然就好了。這里光講了一面,有時講克,有時講生,這個就不一定了,搞不清楚。你助心火,那個水生木,肝虛還能好了?所以這個自相矛盾,但五行里就這么講。我覺得這不是張仲景寫的。 本條從整體觀出發(fā),論述雜病的總原則。①根據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闡明了臟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傳的規(guī)律。②邪氣實的臟腑,比傳其所克之臟,治宜先實它臟,兼治本臟,以防傳變。③臟氣虛之病,只宜直補本臟,兼服他臟。④治病必須根據病情,分辨虛實,照顧整體。 仲景強調,所謂上工需會治未病。不僅要在無病時防病,還要在病后治其未病臟腑,防止疾病傳變。根據《素問》“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己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臟氣唯有實邪則傳,反之虛則不傳。故見肝實之病,知肝邪必傳其所制約的脾。這里的“先”,應該理解為“同時”。治肝的同時健運、調理、照顧未病之脾。 最后從預防上講,“實脾”還可以防止或牽制瀉肝苦寒之品傷脾胃。 “脾王”要根據具體情況施治: 一為肝病而脾不虛者。上言肝病而脾虛之病,當瀉肝補脾,若肝病發(fā)生在四季脾旺(四季之末十八日),脾氣得天時之助而不虛,脾不受肝邪傳入,則不宜用肝病先實脾的治法。此時,直瀉其肝。若不在脾旺之時,且脾不虛者,也不需補脾。 二為肝病而脾虛者。若肝病雖正當脾旺之時,但脾氣仍虛,此時“當先實脾”。 第二段提出肝虛當直補肝臟,兼扶心脾,體現“虛則補其子”的治療原則。肝陰虛(肝的陰血和陰液虛,肝體不足)當直補肝陰,故多用烏梅、白芍、山萸肉、酸棗仁(炒焦)等補肝陰。陰虛內熱化火,宜在酸甘合用的基礎上,佐以苦寒,苦甘化陰,寒以清熱。后世也有醫(yī)家認為“助用”即佐之,恐苦寒化燥傷津敗胃,故炒之,變?yōu)榻箍啵苊飧弊饔?。凡肝陰虛者,多?span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頭目眩暈、視力減退、失眠多夢、舌光紅、脈弦細諸證。肝陽虛(肝的陽氣主升發(fā)疏泄的功能減弱,肝體不用)宜暖肝散寒。為什么要“助用焦苦”呢?①心陽充足,有感于肝?!靶臑楦沃?,子能令母實”②“心王可以不瀉肝氣”即不損害肝氣。③心旺制肺而不乘肝,肝氣不瀉,則肝病自愈。以上乃“助用焦苦”之本意,且重在“苦”味入心。凡肝陽虛者,多見筋脈攣急、囊卷陰縮、陰冷陽痿、形寒怯冷、手足轉筋、指甲青紫、腹痛疝氣、不耐疲勞;或干嘔涎沫、巔頂頭痛、舌淡胖嫩、苔白滑、脈弦遲,左關細弱等。一般提到肝虛證,總覺得以肝陰虛或肝血虛為主,其實,肝氣虛、肝陽虛并不少見,也決不能將肝陽虛與肝陰虛截然分開。肝陰陽兩虛(肝體陰而用陽俱虛)?!瓣庩栃螝饩悴蛔?,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益用甘味之藥以調之”臨床多見腹痛、脅痛、脈弦滑等土虛木弱之證,此時當以甘味之藥建中緩肝,扶土榮木之法以治之。 第三段為治療虛實疾病的正治原則。 |
|
來自: 風聲之家 > 《辯證辨病辯經藥癥 氣化 去火 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