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第一一、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代表原文]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jīng)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藏準此。 [白話語釋] 提要:本條從臟腑整體觀出發(fā),以肝病為例,論述“治未病”和虛實異治的原則。 語譯 問:上工治未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老師說:治未病的意義,如見到肝病,知道肝會影響到脾,就應(yīng)當先補脾,但如一年四季脾氣旺盛的時候,脾就不會受到肝邪的侵襲,那就不必補脾。一般的醫(yī)生不知這種相傳的道理,見到肝病,也不了解應(yīng)當先實脾的方法,而只知道治肝。治肝虛病,要用酸味藥來補已病的肝,加上焦苦味的藥以扶助不病的心,還要用甘味藥來調(diào)和其脾。因為酸味藥入肝,焦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脾氣旺盛便能制腎,腎受到制約,腎中陰寒水氣便不會亢而為害,由是可保持心之少火旺盛,而心之少火旺盛可以制約肺金,肺氣受制,則肝氣便可逐漸旺盛,所以補脾,肝病就會自然痊愈,這是用補脾來治療肝病的一種重要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只能用在肝虛病,肝實病就不宜應(yīng)用。醫(yī)經(jīng)上說,“虛證用瀉藥,則虛證愈虛,實證用補藥,使實證更加重,只有不足的病用補法,有余的病用瀉法才是恰當?shù)摹?,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余臟腑的治法,均可按照這個例子依法類推。 闡釋:本條的基本精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舉肝病傳脾為例,說明臟腑病理傳變規(guī)律,提示在治療時應(yīng)注意照顧未病的臟腑,以預(yù)防疾病的傳變。仲景治未病何以突出肝脾為例?這是因為四時之氣始于春,人體五臟之氣始于肝,而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疾病過程中,如果脾臟受損,氣血營衛(wèi)的來源就會缺乏,因而導(dǎo)致病情趨向惡化。另一方面,臨床上肝木克脾土,肝脾失調(diào)的病變又最為常見,所以肝病傳脾很具有代表性。首段“肝之病”屬肝的實證,故在瀉肝的同時,要注意調(diào)補不旺之脾,防止肝病傳脾;如果脾旺則不受肝邪之傳,即勿補脾;中工不知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只能見肝治肝。 (2)治病當分虛實,仍以肝病為例來說明?!把a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边@是治肝虛的方法,酸人肝,肝虛當補之以本味,所以補用酸;焦苦人心,心為肝之子,子能令母實,所以助用焦苦;甘味能夠和中補脾,所以“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至于肝實病證,以上方法就不適用,而應(yīng)當瀉肝顧脾?!八崛敫巍酥胃窝a脾之要妙也”十七句是解釋肝虛病用酸甘焦苦治法的意義。肝木既虛,肺金必然會侮其所勝,這是五行生克制化的一般規(guī)律。所以,在肺金未侮肝木之前,就得用酸味藥來補肝的本體;用焦苦味藥以助心火。助心火有三種意義:其一,心旺可以感氣于肝;其二,心旺可以不泄肝氣;其三,心火旺可以制約肺金,肺之邪氣受制,則木不受克而肝病自愈。至于本法中用甘味藥來調(diào)補脾土,其目的在于補土制水,腎的陰寒水氣不亢而為害,則水不凌心,心的少火之氣旺盛,則能制約肺金,肺的邪氣不致乘侮肝木,則肝之本氣自盛;且土能榮木,脾氣健旺,有助于改善肝虛的病變。文中“制”字當作“制約”理解,說明五行(五臟)相互制約,才能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狀態(tài),才能生化不息。如果五臟之間失去了相互制約的生理功能,就會出現(xiàn)病理變化,可見五行生克制化規(guī)律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仲景據(jù)此立論,重視調(diào)整臟腑失衡病變,使之歸于平衡,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以肝虛為例,提出味具酸甘焦苦,功兼調(diào)補助益的具體治法,以恢復(fù)臟腑相互制約的生理平衡,顯然,這是根據(jù)五行相制理論以調(diào)整五臟失調(diào)的治法的范例,具有指導(dǎo)意義。 (3)本條最后引用經(jīng)文對虛實異治作出結(jié)論:虛證不能瀉,實證不能補,否則虛者愈虛,實者愈實。必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補其不足,損其有余,才是正確的治法。肝病如此,其他諸臟可以類推,故云“余臟準此”。 【臨床應(yīng)用】 [應(yīng)用要點] (1)臨床如何應(yīng)用“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①飲食積滯之甲型肝炎患者,可用保和丸加茵陳、花斑竹利膽退黃。 ②乙型肝炎遷延型屬肝木乘脾,脾陽虛衰者,用溫陽實脾,崇土和肝佐以利濕的附子理中湯合茵陳胃苓湯。 ③“肝硬化腹水”屬肝郁脾虛者,用理氣健脾的香砂六君子湯和五皮飲。 ④“膽結(jié)石癥”屬脾胃虛弱,排石無力者,用補中益氣湯等佐以清利肝膽濕熱之品。 ⑤“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吳鶴皋語),當用痛瀉要方瀉肝補脾,即用白術(shù)健運補脾,白芍瀉肝木,陳皮理氣暢中,防風散肝舒脾。 ⑥舒肝解郁的逍遙散、平肝降逆的旋覆代赭湯等方中所用的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即是瀉肝顧脾之法。 ⑦肝經(jīng)濕熱偏盛,用龍膽瀉肝湯,可加芳香健脾藥物防苦寒傷中。 (2)治肝虛,用酸甘焦苦(或虛則補其子)之法 ①肝陰虛:如補肝陰用白芍、山茱萸、五味子、酸棗仁等品,養(yǎng)心血用丹參、生地、當歸,益脾氣用炙甘草、大棗、白術(shù)等。對棗仁、當歸、地黃炒后入藥助心氣以補肝,符合本條焦苦之意。 ②肝陽虛:見筋脈攣急,囊卷陰縮,手足轉(zhuǎn)筋,指甲青紫,腹痛疝氣,不耐疲勞,或干嘔吐涎沫,巔頂頭痛,舌淡苔白滑,脈弦遲等癥,常用吳茱萸(苦辛大熱)、炮姜(苦溫)、當歸(苦辛溫)、肉桂、小茴香、艾葉、肉蓯蓉、川椒或反佐黃連等,是取其焦苦人心以暖肝,或辛溫補肝用之義,兼有火生土之義(如焦白術(shù)、煨姜、焦三仙)。代表方如吳茱萸湯,暖肝煎(小茴香、肉桂、烏藥、沉香、當歸、茯苓、枸杞、生姜)。 庚子年二月廿七 春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