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芳老師說,《紅樓夢》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巔峰之作,我完全同意。不過,如果要論對我們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影響最大的作品,無疑是我講的《三國演義》。 我曾經(jīng)多次寫到,在中國小說史上,《三國演義》擁有六個第一: 1、它問世已經(jīng)六百多年,是公認的我國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 2、它總共寫了一千二百多個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約一千余人,為廣大群眾熟悉的至少有幾十個,這在所有古典小說中位居第一。 3、根據(jù)它改編的文藝作品門類之廣,數(shù)量之多,在所有古典小說中位居第一。 4、與它有關的名勝古跡分布于全國各地,總數(shù)難以計算,僅在臺灣就有大約400座關帝廟,還有孔明廟、趙云廟,這在所有古典小說中又是第一。 5、與它有關的傳說故事數(shù)量之多,流傳之廣,在古典文學名著中同樣是第一。 6、就是上面所說的,論對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響之廣泛與深遠,它也是第一。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獨具一格。 與《西游記》相比,《西游》將奇幻的藝術想象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三國》則凝聚著豐富切實的歷史經(jīng)驗和人生智慧。 與《紅樓夢》相比,《紅樓》關注的是人的命運,盡情抒發(fā)了對封建專制下愛情悲劇、家庭悲劇的傷悼和對詩意人生的追求;《三國》則是一部“說大事”的書,它關心的不是日常生活、家庭關系:曹操有幾位夫人,多少個兒子?關羽的夫人姓什么?趙云的家庭生活怎么樣?他后來娶的夫人有沒有他曾經(jīng)拒絕娶的樊氏漂亮?羅貫中都沒有告訴我們。 他關心的是天下大勢、國家興亡、社稷蒼生。這種關心,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緊密相關,與億萬民眾的愛憎褒貶血肉相連,因而產(chǎn)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對這種影響力,可以進行多方面的闡釋,這里著重講三點: 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向往國家統(tǒng)一、渴望安定太平的共同心理。 在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的一個種族不曾滅亡,文明沒有中斷的一個。為什么?一個根本的原因是,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追求國家統(tǒng)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共同心理。這種共同心理,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聚合力。因此,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與安定,成為我們民族一貫的政治目標,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幾千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民族曾經(jīng)飽受分裂戰(zhàn)亂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總是以驚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犧牲,清除了分裂的禍患,醫(yī)治了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促成重新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 在那“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漢末大動亂時期,以及羅貫中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元代末年,廣大人民對國家安定統(tǒng)一的向往更是特別強烈。 羅貫中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通過對漢末三國時期歷史的藝術再現(xiàn),鮮明地表現(xiàn)出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這是《三國演義》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現(xiàn)。 漢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誰是真正的英雄?競爭的結(jié)果,曹操、劉備、孫權(quán)三家脫穎而出。 盡管《三國演義》對三家的態(tài)度有所區(qū)別,但肯定了他們共同的一點:他們都是眼觀天下,志在統(tǒng)一的英杰。三分鼎立,實際上是邁向重新統(tǒng)一的一個階段。在三分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三方都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力求達到全國的統(tǒng)一。 因此,當蜀漢后主劉禪向鄧艾投降時,《演義》寫道:“成都之人,皆以香花而迎?!边@里沒有對蜀漢滅亡的深哀巨慟,有的卻是對統(tǒng)一事業(yè)的衷心擁護。 當司馬炎接受魏主曹奐禪讓時,《演義》又寫道:“此時魏亡,人民安堵,秋毫無犯?!?在人民心目中,國君姓什么是無關緊要的,國家的統(tǒng)一與安寧卻是至為重要的。當吳國最后滅亡時,情景同樣是“吳人安堵”。 盡管西晉統(tǒng)一只是短暫的,但這種統(tǒng)一比起國家四分五裂的狀況來,畢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此羅貫中忻喜地寫道:“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tǒng)之基矣。” 與曹、劉、孫三家相比,劉表雖然擁有荊州九郡,本是用武之地,卻劃境自保,不圖進??;劉璋雖為天府益州之主,卻暗弱無能,坐以待斃:他們都是作者嘲笑的對象。 比之劉表、劉璋來,羅貫中對袁紹集團的態(tài)度是更有代表性的。平心而論,在東漢末年的社會大動蕩中,袁紹并非凡庸之輩,亦非僅靠高貴門第以成大事之人。他有雄心,有魄力,有眼光,堪稱際會風云的英杰之士,也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 然而,在與曹操的抗衡中,他的種種弱點卻暴露無遺。羅貫中肯定了袁紹在誅滅宦官、討伐董卓等斗爭中的積極作用,但又一再譏笑他外寬內(nèi)忌、賞罰不明、好謀無斷、色厲內(nèi)荏,不是統(tǒng)一天下的真正雄主。因此,他最終只能成為曹操的手下敗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滅亡。 作品不遺余力加以鞭撻的,是董卓集團和袁術集團。董卓敗壞朝綱,殘害百姓,造成天下大亂,羅貫中對他自然是痛加貶斥。 董卓余孽李傕、郭汜之流,也是一伙狐群狗黨,混世魔王,為天下所不容,也為羅貫中所嘲罵。 袁術狂妄自大,輕薄無能,急于過皇帝癮,卻既無統(tǒng)一天下的本領,又不顧百姓死活,同樣為羅貫中所不齒。 這就毫不含糊地告訴人們:誰破壞國家的統(tǒng)一,他就是民族的罪人;誰不讓老百姓過太平日子,他就沒有好下場! 二、為廣大民眾普及了歷史知識,影響了民眾的歷史觀。 三國時期,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只是非常短暫的一段。嚴格說來,真正的三國時期,從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漢建立曹魏,到280年3月西晉滅吳,只有短短的六十年。 按照這個尺度,董卓、呂布、孫堅、孫策、袁紹、劉表、周瑜、魯肅等人都不算三國人物,甚至連關羽、曹操也不算三國人物(關羽被殺于219年12月,距曹丕代漢將近一年;曹操卒于220年正月,距曹丕代漢尚有九個月)。 所以,我們通常講三國,都加上從184年黃巾起義算起的東漢末年(或曰“前三國時期”);即使這樣,也不到一百年。若論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它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漢、唐、宋這幾個大的時代。 然而,這卻是普通老百姓最熟悉的一段歷史,這一時期的人物也是老百姓最感親切的。其實,95%以上的中國人并未完整地讀過史書《三國志》和《后漢書》的有關部分,這里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 就拿“諸葛亮崇拜”現(xiàn)象來說吧,歷史人物諸葛亮固然確實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他的文治武功是相當有限的,就歷史功績、歷史地位而言,數(shù)千年中國史上超過諸葛亮的政治家、軍事家至少可以舉出幾十個;然而,要論在億萬人民群眾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們誰也比不上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年輕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而在今天,諸葛亮比管仲、樂毅的知名度高多了。這里有多種藝術長期渲染的合力,但《三國演義》的成功塑造顯然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雖然老百姓了解的三國知識,與歷史事實有一定出入,但他們畢竟知道了許多,許多地方比正史記載更接近歷史真相。 《三國演義》不僅給了老百姓豐富的社會歷史知識,而且也影響到文人學士,以致使他們不知不覺地把小說情節(jié)與史實混在一起。 清代名氣很大的詩人王士禎(號漁洋山人),曾寫過一首《落鳳坡吊龐士元》。龐統(tǒng)死于落鳳坡乃是《三國演義》虛構(gòu)的情節(jié),學識淵博的王士禎卻把它當成了史實,這證明《三國演義》已經(jīng)影響到上層文士的知識結(jié)構(gòu)。 即使是現(xiàn)代,這種情況依然存在。據(jù)一家報紙在一批青年中進行的問卷調(diào)查,在他們最熟悉的二十名中國古代人物中,三國人物占了將近三分之一。 現(xiàn)代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知識分子談到三國人物和事件時,實際上往往是根據(jù)《三國演義》的?!度龂萘x》之深入人心,由此可見一斑。 《三國演義》還影響了廣大民眾的歷史觀。比如:“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國家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義觀;“舉大事必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對政治家“撫我則后,虐我則仇”的評判標準,等等。 三、成為“人生的啟示錄” 幾年前,日本一家著名的出版社組織《三國演義》知識競賽,10名獲獎者可以到中國參觀三國遺跡一次。 第一名獲獎者是一個中學女學生,她的獲獎感言是:“《三國演義》是人生的啟示錄。”對于中國的年輕人來說,《三國演義》當然更可以成為人生的啟示錄。這里拈出六點,供大家參考: 1.“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理想。 2.胸懷天下,博學深思的求學態(tài)度。 3.自尊自信,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人格力量。 4.敢當重任,不避艱險的英雄氣概。 5.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道德修養(yǎng)。 6.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精神。 這里要附帶強調(diào)一點:近年來,一些人談論《三國演義》時,往往認為《演義》的主要精髓或主旨是謀略。這種認識,至少是一種誤讀;就個別人而言,則是一種嚴重的歪曲。 誠然,《三國演義》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個方面,就是擅長戰(zhàn)爭描寫。全書以黃巾起義開端,以西晉滅吳收尾,反映了從漢末失政到三分歸晉這一百年間的全部戰(zhàn)爭生活,描寫了這一時期的所有重要戰(zhàn)役和許多著名戰(zhàn)斗,大大小小,數(shù)以百計。 接連不斷的戰(zhàn)爭描寫,構(gòu)成了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占了全書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戰(zhàn)爭描寫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軍事規(guī)律,崇尚“斗智優(yōu)于斗力”的思想,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對制勝之道的尋繹上。 因此,雖寫戰(zhàn)爭,卻不見滿篇打斗;相反,書中隨處可見智慧的碰撞、謀略的較量,而戰(zhàn)場廝殺則往往只用粗筆勾勒??梢哉f,千變?nèi)f化的謀略確實是全書精華的重要部分。 然而,謀略并非《三國演義》的主要精髓,更非書中精華的全部。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高層次的東西?!暗馈庇卸嗔x,首先是指自然和社會的根本規(guī)律,通常指正義的事業(yè),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處事為人的基本原則。謀略則屬于“術”,是第二層次的東西,是為“道”服務的,必須受“道”的指導和制約。 作為一位杰出的進步作家,羅貫中認為,符合正義原則,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民生安定的謀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贊美的,而不義之徒害國殘民的謀略只能叫做陰謀詭計。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諸葛亮才被塑造為妙計無窮的謀略大師、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曹操的謀略可謂高矣,但羅貫中對他卻并不喜愛,而是有褒有貶:對曹操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社會進步的謀略,羅貫中予以肯定性的描寫;而對他損人利己、背信棄義的各種伎倆,則毫不留情地予以抨擊。 綜觀全書,羅貫中從未放棄道義的旗幟,從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謀略;對于那些野心家、陰謀家的各種陰謀權(quán)術,他總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對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聰明,他往往加以嘲笑。 可以說,《三國演義》寫謀略,具有鮮明的道德傾向,而以民本思想為準繩。后人如何看待和借鑒《三國演義》寫到的謀略,則取決于自己的政治立場、道德原則和人生態(tài)度。 如果有人讀過《三國演義》卻喜歡搞小動作,那是他自己心術不正,與羅貫中無關;恰恰相反,那正是羅貫中反對和批判的。 有人談什么“厚黑學”,也硬往《三國演義》上扯,更是毫無道理的(參見拙作《〈三國演義〉思想內(nèi)涵三辨》,載《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三國演義〉的主要精髓是謀略嗎?》,載《沈伯俊說三國》,中華書局2005年12月第1版)。 最后我想指出:《三國演義》及其衍生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不僅是廣義“三國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而且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它至今仍然富有活力,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流淌于我們的血液之中。它將伴隨我們走向未來,再創(chuàng)輝煌…… 2007年12月下旬,我應上海《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邀請,擔任第十三屆“文化講壇”演講嘉賓,與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百家講壇”《聊齋志異》主講者)、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百家講壇”《紅樓夢》主講者)、錢文忠(復旦大學教授、“百家講壇”《玄奘西游記》主講者)共論“四大名著的中華文脈”。 我演講的題目是:《〈三國演義〉:“說大事”的影響力》。本文系在演講稿的基礎上,予以修訂增補而成。 2008年1月 本次演講的錄音整理稿,已經(jīng)收入《激蕩:文化講壇實錄4》一書(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2月第1版)。 |
|
來自: 古代小說網(wǎng) > 《待分類》